第350章 雪地生存(极地环境适应)-《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当狙击手的耐心与爆破手的精准在各自领域内细细打磨时,一场针对所有教导队学员的、更为基础也更为严酷的考验降临了——极寒环境下的野外生存训练。林锋要将他们锤炼成真正属于这片林海雪原的“雪狼”,而非依赖后勤的绵羊。

  训练在一个天色阴沉的清晨开始。林锋将剩余的近百名学员集合起来,宣布了这次为期三天的生存训练规则:

  “每个人,只配发一天的口粮,一盒火柴,一把刺刀,一张粗糙的区域地图。你们将以班组为单位,在这片指定区域内生存三天,并按时到达最终集结点。期间,不会有任何补给。冻死、饿死、或者中途放弃,都意味着淘汰。”

  队伍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只靠这点东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熬过三天,这听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林锋的目光冷硬如铁:“觉得不可能?那就现在退出!真正的侦察兵,很多时候需要独立深入敌后,靠的就是天当被、地当床,从大自然里找食吃的能力!连自然都战胜不了,凭什么去战胜拿枪的敌人?”

  没有一个人退出。能被筛选留到现在的,骨子里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队伍被分散投放进茫茫雪原。考验从第一步就开始了。

  第一关:御寒。

  离开相对避风的营地,旷野中的寒风如同无数把冰刀。单薄的棉衣很快被吹透,身体的热量飞速流失。林锋在训练前教授的技巧成了保命的关键:如何寻找背风的坡地或密林扎营;如何挖掘雪坑,利用积雪的隔热性能建造临时的“雪窝”御寒;如何收集干燥的枯枝和树皮,并确保在极端条件下能成功生起篝火——那盒珍贵的火柴,每一根都必须在最需要时使用。

  有的班组协作良好,很快建起了能蜷缩进去的雪洞,轮流值守,保存体力。而有的班组则混乱不堪,找不到合适地点,篝火屡次熄灭,一夜下来,就有队员严重冻伤,被迫发射信号弹求救,意味着整个班组被淘汰。

  第二关:饮水。

  直接吃雪会降低体温,导致更快的失温。林锋教过他们,要用容器盛雪,靠在篝火边慢慢融化后饮用,或者寻找流动的活水(冰层下)。寻找和获取安全饮水,消耗着学员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关:食物。

  一天的口粮必须精打细算。更多的食物来源需要向大自然索取。林锋提前教授了识别可食用植物(如某些树的嫩皮、地衣)、设置简易陷阱捕捉小动物(雪兔、松鼠)、甚至如何凿开冰面尝试钓鱼。这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是全新的领域。

  实践远比理论困难。辨别植物时战战兢兢,生怕误食有毒的;设置的陷阱十有八九落空;冰钓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运气。饥饿感如影随形,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有的学员忍不住提前吃光了所有口粮,后面两天只能硬扛;有的则学会了合理分配,甚至运气好捕捉到猎物,和组员分享一顿难得的热食。

  第四关:定向与意志。

  在缺乏明显参照物的雪原中,仅凭一张简陋地图和指北针(少量配备)辨别方向,极其困难。迷路是常有的事,体力的消耗和精神的孤独不断侵蚀着信心。黑夜降临,寒风呼啸,雪窝外的狼嚎(真实的或想象的)更是对心理的极致考验。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找到正确的路径前往集结点,是最后的难关。

  林锋和水生等人并没有闲着,他们如同幽灵般在训练区域外围巡弋,密切关注着各小组的情况,既是为了确保安全底线(出现生命危险时及时救援并淘汰),也是在进行无声的观察,记录下每个学员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谁是团队的支柱?谁在抱怨?谁在积极想办法?谁又能在绝望中依然保持冷静?

  三天后,当疲惫不堪、衣衫褴褛、但眼神中多了一丝野性与坚韧的学员们,陆陆续续、互相搀扶着到达最终集结点时,人数已经不足八十人。淘汰率再次触目惊心。

  然而,经过这炼狱般的三天,幸存下来的学员们,仿佛完成了一次蜕变。他们不再仅仅是一群会打仗的士兵,而是真正与这片严寒土地融为一体的战士。他们懂得了如何依靠团队,如何利用环境,如何在绝境中寻找生机。他们的皮肤更粗糙,眼神更沉静,动作也更像那些在雪原中生存的野兽般警惕而高效。

  林锋看着这群从冰雪地狱里爬出来的学员,知道他们已经打下了最坚实的生存基础。这块关于“活下去”的基石,是未来所有战术技能得以施展的前提。这支教导队,正在朝着他心目中那支能在极寒绝境中依然保持战斗力的“雪原狼群”的目标,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