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思想的蜕变(林锋的感悟)-《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夜深了,驻地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哨兵偶尔传来的低沉口令声,以及木屋外寒风刮过林梢的呜咽。林锋独自坐在“雪狼”支队队部的木桌前,油灯如豆,昏黄的光晕笼罩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也映照着桌上那面折叠整齐的“雪狼”战旗。

  白天的喧嚣与忙碌已然褪去,此刻是难得的独处与静思时间。他的目光落在战旗那金色的狼头徽记上,思绪却飘得很远,穿越了时空,也穿越了他来到这个时代后所经历的烽火硝烟。

  他想起了刚穿越时的茫然与挣扎,在那个血肉横飞的湘西战场,他只是一个凭着本能和现代军事技能求生的“林二狗”。那时,他想的只是活下去,回到自己熟悉的时代。

  他想起了在国军队伍里的步步惊心,精准的投弹、超前的战术,一次次将他推到聚光灯下,也一次次将他置于猜忌和危险的漩涡。青天白日勋章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更深的束缚和对未来的忧虑。王耀武的拉拢,张孝安的毒计,接收大员的腐败……那个体系让他感到窒息和深深的失望。

  他想起了与李石头、猴子、孙大炮那些淳朴士兵的生死情谊,想起了他们倒在黎明前的身影。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腐败的集团,而是为了脚下这片土地和身后的百姓。这让他开始思考,军人的价值究竟何在?

  他想起了北上途中,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干部和学生,想起了冀鲁豫平原上舍生忘死支援部队的百姓,想起了苏军哨卡前那冰冷的傲慢与轻蔑。

  思绪最终定格在眼前,定格在宁安支队,定格在“雪狼”。

  他回想起自己最初接手教导队时,更多是出于一种职业军人的本能,是想将现代特种作战的理念移植过来,打造一把更锋利的刀。他专注于战术、技能、体能,认为这些是强大的根本。

  然而,在整训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更多。

  他看到王指导员不厌其烦地给大字不识几个的战士们上政治课,讲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他看到李支队长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草铺,受伤了干部把药让给战士。他看到“雪狼”的队员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靠着一种信念,咬牙完成那些近乎残酷的训练科目。他看到孙大勇的踏实坚韧,赵小川的聪明好学,王猛的转变与融入,李根壮的严谨细致……

  他更看到了这支部队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百姓把最后一点粮食送给部队,妇女们熬夜为战士缝补军衣,孩子们把捡到的弹壳当成宝贝。这与他在国统区看到的“劫收”乱象,与苏军兵站遭遇的屈辱,形成了天壤之别。

  “人民军队……”

  林锋在心中默念着这四个字。以前,这只是他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一个概念。现在,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内涵和力量。

  这支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战术和武器,更在于它的灵魂,在于它植根于人民的土壤,拥有着明确的、崇高的奋斗目标。它不是在为某个人、某个家族打仗,而是在为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为一个崭新的、平等的中国而战斗。

  他,林锋,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阴差阳错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洪流之中。他带来的现代军事知识和技能,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确实激起了涟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雪狼”的成型。但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真正让这颗石子产生巨大能量的,是这片名为“人民战争”的广阔湖泊本身。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提供者”,一个冷眼旁观的“穿越客”。他的情感,他的命运,已经与这支队伍,与这片土地上挣扎、奋斗、渴望新生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王大锤、李石头、猴子……那些牺牲战友的面孔在他眼前一一闪过。他们的血不能白流,他们为之奋斗的黎明,必须到来!而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这个黎明贡献更多的力量。

  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如同暖流,涤荡着他心中最后的一丝迷茫与疏离。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雪狼”的战旗,感受着那粗糙布面下的力量。这面旗帜,不仅代表着荣誉和战斗力,更承载着信任、责任和一种崭新的信仰。

  “也许,我来到这个时代,并非偶然……”林锋望着跳动的灯焰,眼神变得无比深邃和坚定,“不是为了苟活,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而是为了见证,更是为了参与——参与这场开创一个崭新国家的伟大斗争。”

  他的思想,在这一刻完成了关键的蜕变。从一个拥有超前技能的“异乡人”,真正转变为一个决心将自身全部力量融入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军人。

  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战斗将更加残酷。但他知道,自己不再孤单,也不再迷茫。他将以“林锋”之名,以“雪狼”为刃,与千千万万的同志一起,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在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斩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血路!

  油灯噼啪轻响,映照着墙上他那挺拔而坚定的身影,如同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