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地图带来了更清晰的视野,也带来了更沉重的责任。随着“雪狼”支队活动日渐活跃,触角伸向更远区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各方注意,尤其是对电波信号异常敏感的国民党特务系统。
这天深夜,负责支队通讯的报务员小陈,眉头紧锁地敲响了林锋的房门。
“队长,有情况。”小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安,“最近两天,我们常规使用的几个频率附近,总是出现不明信号干扰,断断续续,像是在试探,又像是在定位。而且,信号源似乎不止一个,在移动。”
林锋立刻清醒,披上衣服来到通讯室。简陋的电台设备指示灯闪烁着,耳机里传来细微但确实存在的杂音和偶尔跳变的信号。
“能确定大致方位吗?”林锋问道。
小陈指着摊开的地图,在上面画了几个圈:“大致在这一片,范围很广,对方很狡猾,经常变换位置。但可以肯定,是冲着我们来的。”
林锋眼神一凛。国民党特务的嗅觉比想象中更灵敏。支队频繁的通讯,虽然保证了指挥畅通,但也像黑暗中的灯塔,暴露了自己的存在。
“立刻执行‘静默’预案!”林锋果断下令,“除极端紧急情况,所有电台停止主动发报,转入单向接收模式。各连排之间,恢复使用骑兵通信员和徒步交通员传递信息。”
“是!”小陈立刻开始操作。
命令迅速传达到支队各部。刚刚因为获得地图而略显兴奋的气氛,瞬间被一种临战的紧张所取代。无形的电波战场上,敌人已经亮出了獠牙。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动挨打。电台静默,恰恰是反击的开始。
“水生,”林锋将狙击排长叫到地图前,“你带几个人,配合支队侦察排,组成反侦察小组。小陈会提供信号出现的大致区域,你们的任务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找到这些老鼠的尾巴!”
“明白!”水生眼中寒光一闪。比起在狙击阵位上一枪毙敌,这种猎人与猎物角色随时可能互换的追踪与反追踪,更考验一个战士的综合素质。
“夜莺,”林锋看向女侦察排长,“你带另一组人,负责内部清查和群众工作。特务要活动,离不开当地的耳目和支持。发动我们可靠的群众,留意最近出现的陌生面孔和异常举动。”
“是!”“夜莺”领命,她深知在根据地内部挖出眼线同样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宁安支队仿佛从电波中消失了。外界再也捕捉不到他们规律的信号。
而在山林和村庄之间,一场无声的较量悄然展开。
水生带领的反侦察小组,如同经验丰富的猎手,根据小陈提供的模糊方位,结合地形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在一片片可能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搜索。他们观察电线杆上是否有多余的搭线,留意偏僻房屋是否在特定时间有异常灯光,甚至通过辨别空气中极其微弱的汽油味(发电机)来寻找线索。
赵小川和王猛也加入了行动。赵小川的机敏和王猛对山林的熟悉,在这一次次的排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夜莺”小组在根据地内部也取得了进展。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和内线情报,他们锁定了几名近期行为异常、与不明外来人员有过接触的可疑分子。
压力,逐渐被转移到了潜伏的国民党特务身上。他们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发出的试探信号如同石沉大海,而周围的环境却仿佛突然多了许多双警惕的眼睛。一种被反向狩猎的不安感,开始在他们中间蔓延。
电台静默,就像收起的拳头,不是为了退缩,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更精准地击中敌人的要害。“雪狼”在沉默中磨利爪牙,等待着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敌人,一个个揪出来的时机。而那个在黑市上与赵小川交易、眼神有些异常的苏军士兵,他的身影,也偶尔会在这张无形的侦察网边缘一闪而过,留下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
这天深夜,负责支队通讯的报务员小陈,眉头紧锁地敲响了林锋的房门。
“队长,有情况。”小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安,“最近两天,我们常规使用的几个频率附近,总是出现不明信号干扰,断断续续,像是在试探,又像是在定位。而且,信号源似乎不止一个,在移动。”
林锋立刻清醒,披上衣服来到通讯室。简陋的电台设备指示灯闪烁着,耳机里传来细微但确实存在的杂音和偶尔跳变的信号。
“能确定大致方位吗?”林锋问道。
小陈指着摊开的地图,在上面画了几个圈:“大致在这一片,范围很广,对方很狡猾,经常变换位置。但可以肯定,是冲着我们来的。”
林锋眼神一凛。国民党特务的嗅觉比想象中更灵敏。支队频繁的通讯,虽然保证了指挥畅通,但也像黑暗中的灯塔,暴露了自己的存在。
“立刻执行‘静默’预案!”林锋果断下令,“除极端紧急情况,所有电台停止主动发报,转入单向接收模式。各连排之间,恢复使用骑兵通信员和徒步交通员传递信息。”
“是!”小陈立刻开始操作。
命令迅速传达到支队各部。刚刚因为获得地图而略显兴奋的气氛,瞬间被一种临战的紧张所取代。无形的电波战场上,敌人已经亮出了獠牙。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动挨打。电台静默,恰恰是反击的开始。
“水生,”林锋将狙击排长叫到地图前,“你带几个人,配合支队侦察排,组成反侦察小组。小陈会提供信号出现的大致区域,你们的任务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找到这些老鼠的尾巴!”
“明白!”水生眼中寒光一闪。比起在狙击阵位上一枪毙敌,这种猎人与猎物角色随时可能互换的追踪与反追踪,更考验一个战士的综合素质。
“夜莺,”林锋看向女侦察排长,“你带另一组人,负责内部清查和群众工作。特务要活动,离不开当地的耳目和支持。发动我们可靠的群众,留意最近出现的陌生面孔和异常举动。”
“是!”“夜莺”领命,她深知在根据地内部挖出眼线同样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宁安支队仿佛从电波中消失了。外界再也捕捉不到他们规律的信号。
而在山林和村庄之间,一场无声的较量悄然展开。
水生带领的反侦察小组,如同经验丰富的猎手,根据小陈提供的模糊方位,结合地形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在一片片可能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搜索。他们观察电线杆上是否有多余的搭线,留意偏僻房屋是否在特定时间有异常灯光,甚至通过辨别空气中极其微弱的汽油味(发电机)来寻找线索。
赵小川和王猛也加入了行动。赵小川的机敏和王猛对山林的熟悉,在这一次次的排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夜莺”小组在根据地内部也取得了进展。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和内线情报,他们锁定了几名近期行为异常、与不明外来人员有过接触的可疑分子。
压力,逐渐被转移到了潜伏的国民党特务身上。他们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发出的试探信号如同石沉大海,而周围的环境却仿佛突然多了许多双警惕的眼睛。一种被反向狩猎的不安感,开始在他们中间蔓延。
电台静默,就像收起的拳头,不是为了退缩,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更精准地击中敌人的要害。“雪狼”在沉默中磨利爪牙,等待着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敌人,一个个揪出来的时机。而那个在黑市上与赵小川交易、眼神有些异常的苏军士兵,他的身影,也偶尔会在这张无形的侦察网边缘一闪而过,留下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