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林子的硝烟味仿佛还未彻底散尽,一股更加沉重、更加压抑的气氛,却如同北地冬日的浓雾,悄然笼罩了整个宁安地区,也沉沉地压在了宁安支队每一位指战员的心头。
几天之内,来自不同渠道的情报,如同雪片般汇集到支队指挥部,拼凑出一幅令人窒息的紧张图景。
“夜莺”小组从靠近铁路线的侦察点传回消息:一列列闷罐车和平板车皮,在刺耳的汽笛声中,日夜不停地沿着中东铁路向北、向东疾驰。车上满载的,不再是趾高气扬的苏军士兵,而是拆卸下来的、泛着金属冷光的庞大机器部件,粗大的炮管,甚至是整台的机床。苏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工业设备,成体系地拆运回国。
几乎同时,派往南面几个方向的侦察员也带回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在一些重要的城镇外围,开始出现穿着美式军装、头戴M1钢盔、装备着清一色冲锋枪和卡宾枪的部队在构筑工事。他们的动作专业而迅速,与之前遇到的杂牌“先遣军”截然不同。空中,偶尔也能听到运输机低沉的轰鸣,那是国民党精锐部队(如新一军、新六军)正通过空运,加速向东北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投送兵力。
瓦西里中尉再次“顺路”来到靠山屯,这一次,他的通知简短而明确:“根据上级命令,驻防本区域的苏军部队将于近期开始调整部署,逐步向主要铁路线和大型城市收缩。相关区域的治安和维护工作,将由本地力量自行负责。” 话语依旧冰冷,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如同惊雷——苏军这座暂时压制着局面的“冰山”,即将移动,其下方被冻结的汹涌暗流,眼看就要失去束缚。
支队指挥部里,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李满仓一拳砸在摊开的地图上,震得桌上的马灯摇晃:“他娘的!老毛子拍拍屁股就想走?他们把能搬的都搬走了,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国民党那些龟孙,装备比咱们好十倍,这是明摆着要跟咱们抢地盘了!”
王指导员面色严峻,指着地图上几个被标注出来的点:“形势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峻。苏军收缩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地带,国共双方必将展开激烈争夺。我们宁安支队,正处于未来冲突的最前沿。国民党精锐正沿交通线推进,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抢占战略要点,分割、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锋。
林锋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从宁安,到牡丹江,再到更北方的佳木斯、哈尔滨……他的眼神锐利如刀,脑海中飞速整合着所有的信息,并与自己那份来自未来的、模糊却笃定的“预知”相互印证。
“支队长,指导员,”林锋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指挥部的沉寂,“苏军的撤离,对我们而言,是危机,也是机遇。危机在于,我们失去了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缓冲,将要直接面对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国民党正规军。机遇在于,束缚我们手脚的枷锁松动了,我们可以更加放手地去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夺取那些苏军放弃的、但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中小城镇和资源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满仓和王向阳:“上级的指示很明确:寸土必争!苏军留下的武器库,能争取的,不惜代价争取!他们放弃的地区,我们要迅速填补进去!国民党要打,我们就奉陪到底!但打法要变——”
林锋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宁安以北的一片区域:“从现在起,我们的训练和部署,必须立刻转向应对大规模、正规化的攻防作战。‘雪狼’要作为全支队的尖刀和教官,将我们之前摸索出的山地、雪原、小群突击战术,与即将到来的阵地战、运动战相结合。要重点演练如何对付敌人的优势火力,如何打坦克,如何防空袭,如何进行城市巷战的前期侦察和渗透!”
李满仓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战意:“对!怕他个鸟!咱们从山沟里打出来,什么阵仗没见过?他美械师也不是三头六臂!”
王指导员也坚定了神色:“我立刻组织政工干部,深入各部进行动员,讲清形势,鼓舞士气。同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发动群众支前,巩固我们的根基。”
命令迅速下达。宁安支队这部战争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运转起来。训练场上,喊杀声更加震天,针对新战术的演练日夜不休。后勤部门开始清点所有库存,千方百计筹集粮食、药品和御寒物资。根据地内的群众工作也进一步加强,民兵组织被重新整训,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战火。
林锋站在支队部门外,望着阴霾的天空下,正在紧张操练的“雪狼”队员们。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他的脸上,却无法冷却他胸中翻涌的热血与决绝。
他知道,短暂的相对平静期已经结束。苏军的阴影正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南方、更加庞大而危险的战争阴云。一场决定东北命运,乃至影响整个中国前途的宏大博弈,已经拉开了血腥的序幕。
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他和他的“雪狼”,这把已在复杂环境中初步淬炼成型的利刃,即将迎来诞生以来最残酷、也最辉煌的血火考验。
几天之内,来自不同渠道的情报,如同雪片般汇集到支队指挥部,拼凑出一幅令人窒息的紧张图景。
“夜莺”小组从靠近铁路线的侦察点传回消息:一列列闷罐车和平板车皮,在刺耳的汽笛声中,日夜不停地沿着中东铁路向北、向东疾驰。车上满载的,不再是趾高气扬的苏军士兵,而是拆卸下来的、泛着金属冷光的庞大机器部件,粗大的炮管,甚至是整台的机床。苏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工业设备,成体系地拆运回国。
几乎同时,派往南面几个方向的侦察员也带回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在一些重要的城镇外围,开始出现穿着美式军装、头戴M1钢盔、装备着清一色冲锋枪和卡宾枪的部队在构筑工事。他们的动作专业而迅速,与之前遇到的杂牌“先遣军”截然不同。空中,偶尔也能听到运输机低沉的轰鸣,那是国民党精锐部队(如新一军、新六军)正通过空运,加速向东北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投送兵力。
瓦西里中尉再次“顺路”来到靠山屯,这一次,他的通知简短而明确:“根据上级命令,驻防本区域的苏军部队将于近期开始调整部署,逐步向主要铁路线和大型城市收缩。相关区域的治安和维护工作,将由本地力量自行负责。” 话语依旧冰冷,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如同惊雷——苏军这座暂时压制着局面的“冰山”,即将移动,其下方被冻结的汹涌暗流,眼看就要失去束缚。
支队指挥部里,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李满仓一拳砸在摊开的地图上,震得桌上的马灯摇晃:“他娘的!老毛子拍拍屁股就想走?他们把能搬的都搬走了,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国民党那些龟孙,装备比咱们好十倍,这是明摆着要跟咱们抢地盘了!”
王指导员面色严峻,指着地图上几个被标注出来的点:“形势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峻。苏军收缩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地带,国共双方必将展开激烈争夺。我们宁安支队,正处于未来冲突的最前沿。国民党精锐正沿交通线推进,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抢占战略要点,分割、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锋。
林锋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从宁安,到牡丹江,再到更北方的佳木斯、哈尔滨……他的眼神锐利如刀,脑海中飞速整合着所有的信息,并与自己那份来自未来的、模糊却笃定的“预知”相互印证。
“支队长,指导员,”林锋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指挥部的沉寂,“苏军的撤离,对我们而言,是危机,也是机遇。危机在于,我们失去了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缓冲,将要直接面对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国民党正规军。机遇在于,束缚我们手脚的枷锁松动了,我们可以更加放手地去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夺取那些苏军放弃的、但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中小城镇和资源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满仓和王向阳:“上级的指示很明确:寸土必争!苏军留下的武器库,能争取的,不惜代价争取!他们放弃的地区,我们要迅速填补进去!国民党要打,我们就奉陪到底!但打法要变——”
林锋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宁安以北的一片区域:“从现在起,我们的训练和部署,必须立刻转向应对大规模、正规化的攻防作战。‘雪狼’要作为全支队的尖刀和教官,将我们之前摸索出的山地、雪原、小群突击战术,与即将到来的阵地战、运动战相结合。要重点演练如何对付敌人的优势火力,如何打坦克,如何防空袭,如何进行城市巷战的前期侦察和渗透!”
李满仓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战意:“对!怕他个鸟!咱们从山沟里打出来,什么阵仗没见过?他美械师也不是三头六臂!”
王指导员也坚定了神色:“我立刻组织政工干部,深入各部进行动员,讲清形势,鼓舞士气。同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发动群众支前,巩固我们的根基。”
命令迅速下达。宁安支队这部战争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运转起来。训练场上,喊杀声更加震天,针对新战术的演练日夜不休。后勤部门开始清点所有库存,千方百计筹集粮食、药品和御寒物资。根据地内的群众工作也进一步加强,民兵组织被重新整训,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战火。
林锋站在支队部门外,望着阴霾的天空下,正在紧张操练的“雪狼”队员们。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他的脸上,却无法冷却他胸中翻涌的热血与决绝。
他知道,短暂的相对平静期已经结束。苏军的阴影正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南方、更加庞大而危险的战争阴云。一场决定东北命运,乃至影响整个中国前途的宏大博弈,已经拉开了血腥的序幕。
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他和他的“雪狼”,这把已在复杂环境中初步淬炼成型的利刃,即将迎来诞生以来最残酷、也最辉煌的血火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