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屯兵不血刃的胜利,并未让宁安支队上下有太多时间欢庆。随着时令进入深冬,一股远比枪炮更冷酷、更无情的敌人——严寒,开始露出它狰狞的獠牙,无差别地侵袭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如同无数把冰冷的锉刀,日夜不停地刮过黑瞎子沟。气温骤降,呵气成冰,泼水成凌。厚厚的积雪覆盖了一切,将世界染成单调而残酷的白。
支队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首先是御寒物资的极度匮乏。虽然从林河县和靠山屯缴获了不少棉衣,但相对于整个支队的规模,仍是杯水车薪。许多战士身上的棉衣早已破旧不堪,棉花外露,根本无法抵御这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站岗放哨的战士,即便裹着所有能裹的东西,在哨位上待不到半小时,手脚就会冻得失去知觉。
冻伤,开始成为比枪伤更常见的减员原因。每天都有战士被抬进卫生所,他们的手指、脚趾、耳朵、鼻子出现红肿、水泡,严重的甚至发黑坏死。老谢和几个卫生员忙得团团转,但他们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有效的冻伤药膏,只能依靠土办法,用雪搓,用温水慢慢复温,效果甚微。看着战士们痛苦的模样,老谢常常急得直跺脚。
其次是食物短缺。大雪封山,补给困难。支队存粮本就不多,如今更是捉襟见肘。每日的口粮一减再减,从干饭变成了稀粥,后来连稀粥都难以保证。战士们常常是半饥半饱的状态,顶着严寒执行任务或训练,体力消耗极大,脸色都透着菜色。
营地里的气氛,不可避免地有些压抑。呼啸的寒风,仿佛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意志。
“他娘的,这鬼天气,比小鬼子的子弹还难熬!”一个老兵搓着冻得通红的耳朵,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咒骂着。
“少说两句,省点力气吧。”旁边一个年轻战士蜷缩着身子,声音有些发抖。
林锋走在营地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知道,如果无法克服严寒带来的非战斗减员和士气低落,不用敌人来打,支队自己就可能被这严冬拖垮。
他召集了“雪狼”的骨干和周大海等有经验的老兵,同时也请来了王指导员。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林锋开门见山,他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敌人是严寒,我们就得想办法战胜它!”
他结合自己现代特种兵的极地生存知识和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第一,防冻伤是重中之重!”林锋强调,“老谢,组织人手,收集松针、干草,尽量填充到战士们的棉衣夹层和鞋子里,增加保暖性。命令所有人员,必须经常活动手脚、揉搓面部耳朵,绝不能在哨位上站着不动!发现冻伤初期症状,立刻处理,严禁直接用火烤或热水烫!”
“第二,改善营地环境。组织所有人,包括非战斗人员,清扫积雪,用木头和积雪搭建更防风、更保暖的‘地窝子’替代部分帐篷。收集一切可燃物,确保每个班排晚上有足够的篝火取暖,但要特别注意防火和一氧化碳中毒。”
“第三,想办法解决食物问题。王猛!”林锋看向猎户出身的王猛,“你带几个身手好的,组织狩猎小组,进山碰碰运气,野兔、狍子,什么都行!同时,派人去附近还没完全封冻的河面凿冰捕鱼!哪怕只能捞到几条,也能熬锅热汤给大家暖暖身子!”
“第四,不能停止训练,但要改变方式。”林锋目光扫过众人,“减少长时间户外静态训练,增加雪地机动、伪装、耐寒训练的强度。要让战士们动起来,在运动中产生热量,适应严寒!这也是战斗!”
命令被迅速执行下去。
营地里顿时热闹起来。战士们挥舞着铁锹、镐头,清理积雪,挖掘地窝子。王猛带着狩猎小组,背着弓箭和步枪,消失在了林海雪原之中。后勤人员则想方设法地搜集一切能吃的东西,野菜根、树皮(特定种类)、甚至以前看不上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宝贵的资源。
林锋亲自示范,教战士们如何用积雪在战壕或掩体旁快速构筑防风墙,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制作更有效的雪地伪装服。他甚至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雪地耐寒竞赛,优胜者能多分到一小块烤热的土豆或肉干,以此来激励士气。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条件依旧艰苦,冻伤和饥饿依然存在,但那种坐以待毙的绝望气氛被打破了。战士们有了事情做,看到了希望,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当王猛他们扛着两只冻僵的狍子和几只野兔回来时,营地里的欢呼声几乎要压过风啸。当热腾腾的、虽然肉少汤多的肉汤分到每个人手里时,那一点点油腥和热量,仿佛给了所有人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
严寒依旧,考验仍在。但宁安支队,这支在白山黑水间扎根的队伍,正用他们的顽强、智慧和团结,与严冬进行着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斗。他们知道,熬过这个冬天,就是春天。而“雪狼”,也在这极寒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
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如同无数把冰冷的锉刀,日夜不停地刮过黑瞎子沟。气温骤降,呵气成冰,泼水成凌。厚厚的积雪覆盖了一切,将世界染成单调而残酷的白。
支队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首先是御寒物资的极度匮乏。虽然从林河县和靠山屯缴获了不少棉衣,但相对于整个支队的规模,仍是杯水车薪。许多战士身上的棉衣早已破旧不堪,棉花外露,根本无法抵御这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站岗放哨的战士,即便裹着所有能裹的东西,在哨位上待不到半小时,手脚就会冻得失去知觉。
冻伤,开始成为比枪伤更常见的减员原因。每天都有战士被抬进卫生所,他们的手指、脚趾、耳朵、鼻子出现红肿、水泡,严重的甚至发黑坏死。老谢和几个卫生员忙得团团转,但他们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有效的冻伤药膏,只能依靠土办法,用雪搓,用温水慢慢复温,效果甚微。看着战士们痛苦的模样,老谢常常急得直跺脚。
其次是食物短缺。大雪封山,补给困难。支队存粮本就不多,如今更是捉襟见肘。每日的口粮一减再减,从干饭变成了稀粥,后来连稀粥都难以保证。战士们常常是半饥半饱的状态,顶着严寒执行任务或训练,体力消耗极大,脸色都透着菜色。
营地里的气氛,不可避免地有些压抑。呼啸的寒风,仿佛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意志。
“他娘的,这鬼天气,比小鬼子的子弹还难熬!”一个老兵搓着冻得通红的耳朵,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咒骂着。
“少说两句,省点力气吧。”旁边一个年轻战士蜷缩着身子,声音有些发抖。
林锋走在营地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知道,如果无法克服严寒带来的非战斗减员和士气低落,不用敌人来打,支队自己就可能被这严冬拖垮。
他召集了“雪狼”的骨干和周大海等有经验的老兵,同时也请来了王指导员。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林锋开门见山,他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敌人是严寒,我们就得想办法战胜它!”
他结合自己现代特种兵的极地生存知识和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第一,防冻伤是重中之重!”林锋强调,“老谢,组织人手,收集松针、干草,尽量填充到战士们的棉衣夹层和鞋子里,增加保暖性。命令所有人员,必须经常活动手脚、揉搓面部耳朵,绝不能在哨位上站着不动!发现冻伤初期症状,立刻处理,严禁直接用火烤或热水烫!”
“第二,改善营地环境。组织所有人,包括非战斗人员,清扫积雪,用木头和积雪搭建更防风、更保暖的‘地窝子’替代部分帐篷。收集一切可燃物,确保每个班排晚上有足够的篝火取暖,但要特别注意防火和一氧化碳中毒。”
“第三,想办法解决食物问题。王猛!”林锋看向猎户出身的王猛,“你带几个身手好的,组织狩猎小组,进山碰碰运气,野兔、狍子,什么都行!同时,派人去附近还没完全封冻的河面凿冰捕鱼!哪怕只能捞到几条,也能熬锅热汤给大家暖暖身子!”
“第四,不能停止训练,但要改变方式。”林锋目光扫过众人,“减少长时间户外静态训练,增加雪地机动、伪装、耐寒训练的强度。要让战士们动起来,在运动中产生热量,适应严寒!这也是战斗!”
命令被迅速执行下去。
营地里顿时热闹起来。战士们挥舞着铁锹、镐头,清理积雪,挖掘地窝子。王猛带着狩猎小组,背着弓箭和步枪,消失在了林海雪原之中。后勤人员则想方设法地搜集一切能吃的东西,野菜根、树皮(特定种类)、甚至以前看不上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宝贵的资源。
林锋亲自示范,教战士们如何用积雪在战壕或掩体旁快速构筑防风墙,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制作更有效的雪地伪装服。他甚至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雪地耐寒竞赛,优胜者能多分到一小块烤热的土豆或肉干,以此来激励士气。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条件依旧艰苦,冻伤和饥饿依然存在,但那种坐以待毙的绝望气氛被打破了。战士们有了事情做,看到了希望,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当王猛他们扛着两只冻僵的狍子和几只野兔回来时,营地里的欢呼声几乎要压过风啸。当热腾腾的、虽然肉少汤多的肉汤分到每个人手里时,那一点点油腥和热量,仿佛给了所有人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
严寒依旧,考验仍在。但宁安支队,这支在白山黑水间扎根的队伍,正用他们的顽强、智慧和团结,与严冬进行着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斗。他们知道,熬过这个冬天,就是春天。而“雪狼”,也在这极寒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