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屯外,废弃窑洞。
电台最后一丝微弱的电流声也彻底消失了,小陈徒劳地拧动着旋钮,屏幕上只有一片死寂的漆黑。刺骨的寒风从窑洞的破口灌入,吹得人透心凉,一如众人此刻的心情。
“大队长,核心部件烧了,彻底没救了。”小陈的声音带着沮丧和一丝自责,他徒劳地拍打着冰冷的机器外壳,“这鬼天气,加上信号不稳…”
林锋抬手止住了他后续的话,目光依旧停留在那台沉默的电台上一—这台从上海敌人手中缴获,伴随他们辗转千里的设备,终究没能挺过东北严冬的最后一程。它带来的最后信息,那个关于苏军可能“考虑”留下部分弹药的不完整电文,此刻显得如此珍贵又如此虚无。
“不怪你,小陈。”林锋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能把信号捕捉到,已经立了功。至少我们知道,苏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那些带不走的‘累赘’,态度是摇摆的。”
他转过身,看向围拢过来的周大海、“夜莺”和赵小川等人。窑洞里光线昏暗,只有一盏马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疲惫但依旧坚毅的脸。
“但电台坏了,靠我们这几个人,想再和榆树屯的苏军建立有效联系,几乎不可能。”林锋语气沉重,“强行接触,风险太大,一旦被对方视为挑衅,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夜莺”紧了紧裹在身上的破旧棉袄,冷静分析:“就算联系上,对方是否肯买账,也是未知数。苏军的态度一直暧昧,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安全撤离,未必愿意为了我们这点‘小事’节外生枝。”
周大海啐了一口带着冰碴的唾沫,闷声道:“他娘的,那就是没戏了?眼睁睁看着那些好东西被他们炸掉或者留给国民党?”
林锋没有直接回答,他走到窑洞口,撩开挡风的破草帘,望向外面漆黑一片的雪原。远处,榆树屯苏军营地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寒夜里如同鬼火般闪烁。
“我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争取。但现在,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他放下草帘,隔绝了外面的寒风,眼神重新变得锐利,“不能在这里无谓地耗下去。电台损坏前,支队前指应该已经收到了我们关于‘铁砧’布防图的汇报。我们现在必须立刻返回,向上级说明这里的情况,同时…”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我预感,四平前线,恐怕要有大变动了。”
众人神色一凛。他们跟随林锋日久,深知这位队长不仅战术高超,对战场态势的嗅觉也异常敏锐。
“大队长,你的意思是…”赵小川忍不住问道。
“仗打到这个份上,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们虽然利用‘铁砧’情报打掉了敌人几处要害,延缓了他们的攻势,但整体战局…”林锋摇了摇头,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主力部队连续血战,伤亡巨大,弹药消耗更是惊人。苏军这条路指望不上,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他没有明说“撤退”二字,但在场的都是老兵,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一种沉重的气氛在窑洞里弥漫开来。
“收拾东西,十分钟后出发,返回支队前指。”林锋下达了命令,不容置疑。
没有多余的废话,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默默收拾着简陋的行装。电台的残骸被小心掩埋,不能留下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痕迹。
返回的路途同样艰辛。暴风雪虽然停了,但积雪更深,寒风如刀。失去了电台,他们与上级的联系暂时中断,只能依靠记忆和指北针在茫茫雪原中辨认方向。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几支同样向北转移的小股部队和零散人员。从他们疲惫不堪、沉默行军的姿态中,“雪狼”队员们更加印证了林锋的判断——前线的局势,恐怕比想象的更糟。
经过一天一夜几乎不眠不休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看到了宁安支队前指所在的那个熟悉而又略显混乱的山村。
尚未靠近,一股紧张压抑的气氛便扑面而来。村子里人来人往,骡马嘶鸣,战士们正在紧张地搬运物资,拆卸临时架设的电话线,一些非战斗人员和文职干部已经在组织下开始分批向北转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却又迥异于决战前的焦灼与匆忙。
李支队长和王指导员正在指挥部里对着地图激烈地讨论着,两人的眼圈都是红的,声音沙哑。见到林锋等人安全返回,李支队长只是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王指导员则递过来一个水壶,里面是冰冷刺骨的凉水。
“回来就好!榆树屯那边…”李支队长迫不及待地问。
林锋言简意赅地汇报了接触失败和电台损坏的情况,重点复述了那截获的不完整电文。
李支队长听完,一拳砸在铺着地图的桌子上,震得上面的铅笔跳了起来:“妈的!果然指望不上!老毛子靠不住!”
王指导员相对冷静,他扶了扶眼镜,看向林锋:“林锋同志,你们带回来的‘铁砧’布防图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有效挫败了敌人几次重点进攻,为部队调整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你们辛苦了!”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凝重,“但现在,情况有变。上级已经下达了战略转移的预先号令。”
虽然早有预感,但亲耳听到“战略转移”四个字从指导员口中说出,林锋身后跟进来的周大海、“夜莺”等人心头还是猛地一沉。
“敌人投入的兵力远超我们预估,美械装备的火力优势太大。我军伤亡惨重,继续死守四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李支队长的声音带着痛楚和不甘,“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总部决定,主力部队将逐步撤离四平战场,向北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林锋,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雪狼’大队,你们的任务来了,而且是极其艰巨、关乎整个转移行动成败的任务!”
林锋挺直腰板,眼神锐利如刀:“请支队长、指导员下达命令!”
王指导员接过话,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道蜿蜒向北的曲线:“主力转移,绝非易事。数万将士,加上机关、后勤、伤员,目标庞大,行动迟缓。而敌人的追兵,必然是机械化的精锐部队,速度极快。”
“总部命令,”李支队长声音斩钉截铁,“‘雪狼’大队,作为全军最锋利的尖刀,也是最坚韧的盾牌,必须在主力转移过程中,承担以下任务:第一,前出侦察,摸清敌军追兵动向、兵力和主要追击路线;第二,利用你们擅长的破袭战术,不惜一切代价,迟滞、阻击追兵!重点破坏桥梁、隘口、公路,设置诡雷区,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敌人的脚步!第三,在必要时,充当全军的后卫,掩护主力最后撤离!”
他盯着林锋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意味着,你们将始终处在最危险的位置,面对最凶猛的敌人,承受最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窑洞里一片寂静,只有外面传来的嘈杂声和呼啸的风声。周大海攥紧了拳头,“夜莺”抿紧了嘴唇,赵小川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林锋的目光扫过每一位队员的脸,从他们眼中,他看到了瞬间的震惊,但更多的,是迅速凝聚起来的决然与坚定。
他转回头,面向李支队长和王指导员,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清晰而有力,没有任何犹豫:
“‘雪狼’大队,保证完成任务!”
五个字,重若千钧。
这不仅仅是一道命令,更是一份用鲜血和生命去履行的承诺。转进的序曲已经奏响,而“雪狼”,将用他们的獠牙与铁骨,为这支饱经战火的人民军队,劈开一条血路,铸就一道最后的防线。
电台最后一丝微弱的电流声也彻底消失了,小陈徒劳地拧动着旋钮,屏幕上只有一片死寂的漆黑。刺骨的寒风从窑洞的破口灌入,吹得人透心凉,一如众人此刻的心情。
“大队长,核心部件烧了,彻底没救了。”小陈的声音带着沮丧和一丝自责,他徒劳地拍打着冰冷的机器外壳,“这鬼天气,加上信号不稳…”
林锋抬手止住了他后续的话,目光依旧停留在那台沉默的电台上一—这台从上海敌人手中缴获,伴随他们辗转千里的设备,终究没能挺过东北严冬的最后一程。它带来的最后信息,那个关于苏军可能“考虑”留下部分弹药的不完整电文,此刻显得如此珍贵又如此虚无。
“不怪你,小陈。”林锋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能把信号捕捉到,已经立了功。至少我们知道,苏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那些带不走的‘累赘’,态度是摇摆的。”
他转过身,看向围拢过来的周大海、“夜莺”和赵小川等人。窑洞里光线昏暗,只有一盏马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疲惫但依旧坚毅的脸。
“但电台坏了,靠我们这几个人,想再和榆树屯的苏军建立有效联系,几乎不可能。”林锋语气沉重,“强行接触,风险太大,一旦被对方视为挑衅,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夜莺”紧了紧裹在身上的破旧棉袄,冷静分析:“就算联系上,对方是否肯买账,也是未知数。苏军的态度一直暧昧,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安全撤离,未必愿意为了我们这点‘小事’节外生枝。”
周大海啐了一口带着冰碴的唾沫,闷声道:“他娘的,那就是没戏了?眼睁睁看着那些好东西被他们炸掉或者留给国民党?”
林锋没有直接回答,他走到窑洞口,撩开挡风的破草帘,望向外面漆黑一片的雪原。远处,榆树屯苏军营地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寒夜里如同鬼火般闪烁。
“我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争取。但现在,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他放下草帘,隔绝了外面的寒风,眼神重新变得锐利,“不能在这里无谓地耗下去。电台损坏前,支队前指应该已经收到了我们关于‘铁砧’布防图的汇报。我们现在必须立刻返回,向上级说明这里的情况,同时…”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我预感,四平前线,恐怕要有大变动了。”
众人神色一凛。他们跟随林锋日久,深知这位队长不仅战术高超,对战场态势的嗅觉也异常敏锐。
“大队长,你的意思是…”赵小川忍不住问道。
“仗打到这个份上,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们虽然利用‘铁砧’情报打掉了敌人几处要害,延缓了他们的攻势,但整体战局…”林锋摇了摇头,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主力部队连续血战,伤亡巨大,弹药消耗更是惊人。苏军这条路指望不上,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他没有明说“撤退”二字,但在场的都是老兵,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一种沉重的气氛在窑洞里弥漫开来。
“收拾东西,十分钟后出发,返回支队前指。”林锋下达了命令,不容置疑。
没有多余的废话,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默默收拾着简陋的行装。电台的残骸被小心掩埋,不能留下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痕迹。
返回的路途同样艰辛。暴风雪虽然停了,但积雪更深,寒风如刀。失去了电台,他们与上级的联系暂时中断,只能依靠记忆和指北针在茫茫雪原中辨认方向。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几支同样向北转移的小股部队和零散人员。从他们疲惫不堪、沉默行军的姿态中,“雪狼”队员们更加印证了林锋的判断——前线的局势,恐怕比想象的更糟。
经过一天一夜几乎不眠不休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看到了宁安支队前指所在的那个熟悉而又略显混乱的山村。
尚未靠近,一股紧张压抑的气氛便扑面而来。村子里人来人往,骡马嘶鸣,战士们正在紧张地搬运物资,拆卸临时架设的电话线,一些非战斗人员和文职干部已经在组织下开始分批向北转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却又迥异于决战前的焦灼与匆忙。
李支队长和王指导员正在指挥部里对着地图激烈地讨论着,两人的眼圈都是红的,声音沙哑。见到林锋等人安全返回,李支队长只是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王指导员则递过来一个水壶,里面是冰冷刺骨的凉水。
“回来就好!榆树屯那边…”李支队长迫不及待地问。
林锋言简意赅地汇报了接触失败和电台损坏的情况,重点复述了那截获的不完整电文。
李支队长听完,一拳砸在铺着地图的桌子上,震得上面的铅笔跳了起来:“妈的!果然指望不上!老毛子靠不住!”
王指导员相对冷静,他扶了扶眼镜,看向林锋:“林锋同志,你们带回来的‘铁砧’布防图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有效挫败了敌人几次重点进攻,为部队调整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你们辛苦了!”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凝重,“但现在,情况有变。上级已经下达了战略转移的预先号令。”
虽然早有预感,但亲耳听到“战略转移”四个字从指导员口中说出,林锋身后跟进来的周大海、“夜莺”等人心头还是猛地一沉。
“敌人投入的兵力远超我们预估,美械装备的火力优势太大。我军伤亡惨重,继续死守四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李支队长的声音带着痛楚和不甘,“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总部决定,主力部队将逐步撤离四平战场,向北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林锋,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雪狼’大队,你们的任务来了,而且是极其艰巨、关乎整个转移行动成败的任务!”
林锋挺直腰板,眼神锐利如刀:“请支队长、指导员下达命令!”
王指导员接过话,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道蜿蜒向北的曲线:“主力转移,绝非易事。数万将士,加上机关、后勤、伤员,目标庞大,行动迟缓。而敌人的追兵,必然是机械化的精锐部队,速度极快。”
“总部命令,”李支队长声音斩钉截铁,“‘雪狼’大队,作为全军最锋利的尖刀,也是最坚韧的盾牌,必须在主力转移过程中,承担以下任务:第一,前出侦察,摸清敌军追兵动向、兵力和主要追击路线;第二,利用你们擅长的破袭战术,不惜一切代价,迟滞、阻击追兵!重点破坏桥梁、隘口、公路,设置诡雷区,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敌人的脚步!第三,在必要时,充当全军的后卫,掩护主力最后撤离!”
他盯着林锋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意味着,你们将始终处在最危险的位置,面对最凶猛的敌人,承受最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窑洞里一片寂静,只有外面传来的嘈杂声和呼啸的风声。周大海攥紧了拳头,“夜莺”抿紧了嘴唇,赵小川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林锋的目光扫过每一位队员的脸,从他们眼中,他看到了瞬间的震惊,但更多的,是迅速凝聚起来的决然与坚定。
他转回头,面向李支队长和王指导员,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清晰而有力,没有任何犹豫:
“‘雪狼’大队,保证完成任务!”
五个字,重若千钧。
这不仅仅是一道命令,更是一份用鲜血和生命去履行的承诺。转进的序曲已经奏响,而“雪狼”,将用他们的獠牙与铁骨,为这支饱经战火的人民军队,劈开一条血路,铸就一道最后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