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玉骨留纹,辽西寻踪-《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黑土积石冢 第四章 玉骨留纹,辽西寻踪

  红山玉矿的保护工作启动后的第三日,林晚秋在双辽市文物局的临时修复室里,对着一盏放大镜已静坐了整整四个小时。修复台上摆放着那件从矿洞深处发现的玉猪龙 —— 通体乳白,龙首雕琢得栩栩如生,唯有龙腹处有一道细微的裂痕,像是被人刻意掰开后又重新粘合。

  “林教授,这玉猪龙的裂痕里好像藏着东西。” 和小雨拿着强光手电走过来,将光线聚焦在裂痕处。随着光束移动,裂痕中竟透出淡淡的褐色纹路,像是用某种矿物颜料绘制的图案。林晚秋立刻找来软毛刷,小心翼翼清理裂痕周围的玉粉,纹路逐渐清晰:那是一个由 “玉” 字与 “骨” 字组成的连体符号,符号下方刻着一行极小的篆字 ——“牛河梁,三星伴月,敬之”。

  “牛河梁!” 沈青崖刚走进修复室,听到这三个字便立刻凑过来,“牛河梁红山遗址是红山文化的核心,1983 年才正式发掘,沈敬之在民国时期怎么会知道这个地方?而且‘三星伴月’是牛河梁遗址的祭祀格局,指的是三座积石冢围绕着一座月亮形祭坛,这在当时根本没有文献记载。”

  林晚秋突然想起祖父留下的青铜罗盘,急忙从背包里取出 —— 罗盘底座内侧除了 “沈敬之” 三个字,还有一个模糊的印记,她之前一直以为是磨损造成的,此刻与玉猪龙上的 “玉骨符号” 对比,竟完全吻合。“沈敬之不只是民间盗墓人,他很可能是红山文化的守护者后裔,这‘玉骨符号’就是他们的传承标记。”

  就在这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送来一份档案袋:“这是我们从省档案馆调出来的民国时期文物调查记录,里面有一份 1932 年的《辽西古玉调查报告》,署名是‘沈敬之’。”

  档案袋里的报告纸张已脆化,字迹却依然清晰。报告中记载着沈敬之在辽西地区的考察经历,其中一段写道:“牛河梁有大墓,藏‘红山玉骨’,非玉非石,能定星象,辨机关。日军托尔马乔夫团队已察觉其踪,欲以‘学术考察’之名盗掘,吾必阻之。然玉骨分散,半在双辽,半在牛河梁,需‘豆麦全纹’与‘三星伴月’相契,方能合一。”

  “‘红山玉骨’!” 林晚秋的手指划过 “玉骨” 二字,心脏猛地一跳,“祖父临终前提到的‘玉骨’,不是指某件玉器,而是一套能指引红山遗址的信物!双辽的玉璧是其中一半,另一半应该在牛河梁遗址的‘三星伴月’祭祀格局中。”

  沈青崖迅速查阅牛河梁遗址的资料:“牛河梁遗址的 2 号积石冢正好位于‘三星伴月’格局的中心,1983 年发掘时,曾发现一座未被扰动的大墓,墓主人胸前摆放着一件残缺的玉箍形器,当时考古人员以为是自然断裂,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沈敬之留下的另一半‘玉骨’。”

  事不宜迟,团队决定立刻前往辽西牛河梁遗址。驱车前往的路上,林晚秋反复研读《辽西古玉调查报告》,报告末尾画着一张简易地图:双辽玉矿与牛河梁 2 号积石冢之间,用一条虚线连接,虚线上标注着 “粟麦古道” 四个字。“‘粟麦古道’应该是红山先民往来于双辽与牛河梁的通道,沈敬之当年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将‘玉骨’分散藏在两地,防止被日军一网打尽。”

  抵达牛河梁遗址时,已是傍晚。夕阳下的积石冢轮廓分明,三座积石冢呈三角形分布,中间的月亮形祭坛泛着淡淡的土黄色,与报告中 “三星伴月” 的描述完全一致。遗址博物馆的馆长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根据你们的要求,重新检查了 1983 年 2 号积石冢出土的玉箍形器,发现器身上有与双辽玉璧相似的血丝纹,只是之前没有注意到。”

  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那件玉箍形器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展柜中。它的一端果然有残缺,残缺处的纹路与双辽玉璧的纹路能够拼接,器身上的血丝纹在灯光下呈现出 “三星伴月” 的图案,与双辽玉璧上的 “豆麦全纹” 形成互补。

  “这就是另一半‘玉骨’!” 林晚秋将双辽玉璧与玉箍形器的残缺处对齐,虽然没有完全吻合,但两者的血丝纹却开始相互呼应,在展柜玻璃上投射出一道微弱的光芒,光芒形成的图案,正是 “玉骨符号”。

  馆长在一旁补充道:“2 号积石冢的大墓中,还出土了一件青铜小刀,刀身上刻着‘昭和七年’的字样,这是日军的纪年,说明当年托尔马乔夫团队确实到过这里,只是没能找到完整的‘玉骨’。”

  沈青崖突然指向玉箍形器的内壁:“你们看,这里有一行刻痕,像是数字。” 众人凑近一看,内壁上果然刻着 “七、三、九” 三个数字,与 “三星伴月” 的三座积石冢编号(2 号、3 号、5 号)并不对应。

  林晚秋再次翻阅《辽西古玉调查报告》,报告中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 照片上是沈敬之与一位穿着长袍的老人在牛河梁遗址的合影,背景正是 2 号积石冢,老人手中拿着一件与玉箍形器相似的玉器,器身上也有 “七、三、九” 的刻痕。照片背面写着:“七为月,三为星,九为冢,玉骨归位,机关自开。”

  “‘七为月’指的是月亮形祭坛,‘三为星’指的是三座积石冢,‘九为冢’应该是指 2 号积石冢的第九层封石!” 沈青崖立刻提出猜想,“1983 年发掘 2 号积石冢时,封石层共十一层,第九层封石中曾发现过一块刻着‘豆麦纹’的石板,当时被当作普通护石,现在看来,那应该是开启‘玉骨’机关的关键。”

  馆长立刻联系遗址考古队,确认第九层封石中的石板仍保存在遗址库房中。当石板被取出时,众人一眼就认出,石板上的 “豆麦纹” 与双辽积石冢的 “豆麦全纹” 完全相同,石板中央有个凹槽,大小与拼接后的 “玉骨”(玉璧 玉箍形器)一致。

  林晚秋将玉璧与玉箍形器拼合后放入凹槽,石板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石板表面的 “豆麦纹” 开始发光,在地面投射出一组星象图 —— 这组星象图与牛河梁遗址的 “三星伴月” 祭祀格局完全吻合,图中 2 号积石冢的位置有一个红点,旁边标注着 “玉骨藏处”。

  “红点的位置,应该就是 2 号积石冢大墓的下方!” 沈青崖激动地说,“沈敬之当年没能完成的护宝使命,现在轮到我们来完成了 —— 我们不仅要找到完整的‘玉骨’,还要弄清楚它为何能指引红山遗址,阻止任何试图破坏红山文化的行为。”

  夜色渐深,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林晚秋握着拼合后的 “玉骨”,站在月亮形祭坛上,望着远处的三座积石冢 —— 她知道,一场新的探索即将开始,而这场探索,不仅关乎红山文化的秘密,更关乎沈敬之等先辈用生命守护的文明传承。

  “明天一早,申请对 2 号积石冢大墓下方进行勘探。” 林晚秋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坚定,“我们一定要找到完整的‘玉骨’,完成沈敬之未竟的使命,让红山文明的智慧与尊严,永远传承下去。”

  沈青崖和和小雨点头,目光望向 2 号积石冢的方向。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拼合的 “玉骨” 上,“玉骨” 泛着柔和的光芒,像是在回应着他们的决心。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辽西的这片土地上,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