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良渚建模,纹藏难题-《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一章 良渚建模,纹藏难题

  良渚遗址反山祭祀坑 “万流玉琮” 的出土,为史前四大文明 “万流归宗” 的脉络画上圆满句点。时隔三月,林晚秋、沈青崖与 “护脉志愿者团队” 再次聚集在良渚遗址 —— 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协助良渚史前文明博物馆筹建 “文明交融展区”,将红山玉牌、仰韶彩陶、古蜀鱼鸟纹玉器与良渚万流玉琮等文物,通过 “数字建模 实物复制品” 的形式,立体呈现史前文明交融的壮阔图景。

  博物馆筹建现场的临时工作室内,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万流玉琮的初步 3D 模型。沈青崖指着屏幕上一处模糊的纹饰区域,眉头微蹙:“玉琮方柱面底部的古蜀鱼鸟纹,因为年代久远,部分线条已经磨损,现有的激光扫描数据只能还原 70% 的细节,这样建成的数字模型,观众无法完整看到‘四大文明纹饰融合’的逻辑。”

  周教授凑近屏幕,用鼠标放大纹饰:“确实,尤其是鱼鸟纹的喙部与红山玉猪龙纹衔接处,磨损最严重。如果不能精准还原,可能会让观众误以为这两种纹饰是‘生硬拼接’,而非史前先民有意设计的‘文明共生’。”

  一旁的张守业突然开口:“我爷爷的修复日记里,提到过‘以纹补纹’的方法 —— 当年修复宋代汝窑残片时,他会根据同类型纹饰的逻辑,结合文物材质特性,补全缺失的线条。或许我们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先去古蜀遗址采集完整的鱼鸟纹数据,再结合红山玉猪龙纹的线条规律,还原磨损部分?”

  这个提议让众人眼前一亮。当天下午,团队兵分两路:林晚秋与李建国前往四川古蜀遗址(三星堆周边),采集未磨损的鱼鸟纹玉器数据;沈青崖、张守业则留在良渚,整理红山玉猪龙纹的线条比例,为后续补全建模做准备。

  抵达古蜀遗址后,考古工作站的王站长取出一件刚清理完成的鱼鸟纹玉璋:“这件玉璋的纹饰与万流玉琮上的鱼鸟纹属于同一时期风格,喙部、翅膀的线条都很完整,你们可以用三维扫描仪采集细节。” 林晚秋将扫描仪对准玉璋,屏幕上逐渐显现出鱼鸟纹的高清线条 —— 喙部呈 “弧形上翘”,翅膀纹路为 “三层叠浪状”,与红山玉猪龙纹的 “螺旋状眼部” 恰好能形成流畅衔接。

  “这就是关键!” 李建国指着屏幕,“万流玉琮上磨损的鱼鸟纹喙部,应该也是这种弧形,这样才能和红山玉猪龙纹的眼部完美呼应 —— 史前先民的纹饰设计,一定有内在逻辑,不会随意拼接。”

  与此同时,良渚临时工作室里,张守业正对着沈敬之的考古手稿发呆 —— 手稿中夹着一张红山玉猪龙纹的拓片,拓片旁标注着 “线条曲率约 30 度,与蜀地鱼鸟纹衔接处需减 5 度”。“原来沈敬之当年就发现过这种纹饰衔接规律!” 张守业立刻将拓片数据输入电脑,与良渚玉琮的现有模型对比,果然发现磨损处的线条曲率,恰好与手稿标注的 “减 5 度” 吻合。

  当两路团队的资料汇总后,沈青崖开始调整 3D 模型:他先将古蜀鱼鸟纹的完整线条按比例缩小,贴合玉琮磨损区域;再根据红山玉猪龙纹的曲率数据,微调鱼鸟纹喙部的角度;最后用良渚玉料的质感参数,渲染衔接处的光泽,确保 “补全部分与原有纹饰浑然一体”。

  模型调整完成的当晚,团队邀请良渚遗址的老考古队员、当地村民代表提前 “云参观” 数字展区。当屏幕上的万流玉琮模型旋转,四大文明的纹饰清晰展现,尤其是补全后的鱼鸟纹与玉猪龙纹完美衔接时,老考古队员激动地说:“这才是当年先民想表达的‘四族合一’!你们既用了现代技术,又没丢老祖宗的纹饰逻辑,做得好!”

  村民代表则指着模型中的良渚神人兽面纹:“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说,良渚的神是‘带着各地朋友来的’,现在看这个玉琮,终于明白了 —— 原来老辈人的传说,都是有文物依据的!”

  深夜,林晚秋站在良渚古城遗址的护城河旁,看着手机里的数字模型,给远方的青少年研学营筹备组发消息:“数字展区的万流玉琮模型已调整好,接下来可以设计‘纹饰拼图’的研学游戏,让孩子们亲手拼合四大文明的纹饰,感受先民的智慧。”

  远处的莫角山宫殿基址在夜色中静默,仿佛在见证这场 “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结合、考古工作者与民众联动” 的文明传承实践。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 “当代续脉” 的故事,在良渚的数字光影中,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 它证明,史前文脉的传承,不仅需要挖掘文物,更需要用当代人能理解、能参与的方式,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 “活” 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