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海岸寻踪,瓷路初显-《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三章 海岸寻踪,瓷路初显

  阿米娜在日记中写下 “寻找海上通道” 的计划后,第一时间联系了 “护脉传承人” 计划中地中海沿岸的志愿者 —— 希腊的索菲亚、土耳其的埃姆雷、黎巴嫩的玛雅,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有历史悠久的史前港口遗址,或许能找到跨洲海上交流的线索。经过商议,众人决定以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 “阿布吉尔湾史前港口遗址” 为起点,这里曾是古埃及与地中海沿岸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考古学家推测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抵达阿布吉尔湾时,正值地中海的春季,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遗址沙丘。阿米娜与埃及考古团队会合后,立刻投入到港口遗迹的清理工作中。遗址负责人告诉她,此前在沙丘下发现过一批贝壳饰品,表面有明显的人工雕刻痕迹,但因纹饰独特,一直未能确定其文化归属。“说不定这些贝壳,就是海上交流的钥匙。” 阿米娜跟着负责人来到遗址库房,当那批贝壳饰品摆在眼前时,她突然愣住了 —— 其中一枚螺旋形贝壳上,竟刻着一道简化的 “鱼鸟纹”,线条弧度与古蜀玉璋上的纹饰几乎如出一辙。

  “这是古蜀文明的纹饰!” 阿米娜立刻拿出手机,调出数字档案馆中古蜀鱼鸟纹的高清图片,与贝壳纹饰逐一对比。一旁的索菲亚也惊呼起来:“我们希腊克里特岛的史前遗址,也出土过类似的贝壳饰品,只是纹饰更接近良渚的‘神人兽面纹’简化版,当时我们还以为是本地独创的图案!”

  这个发现让团队备受鼓舞。他们扩大了阿布吉尔湾的发掘范围,在一处被海水侵蚀的船板遗存旁,有了更重大的突破 —— 船板缝隙中,嵌着一小块带有红色颜料的陶片,陶片表面虽残缺,却能清晰看到 “花瓣纹” 的局部轮廓。周教授通过远程检测,确认陶片的颜料成分与仰韶彩陶的赤铁矿颜料完全一致,且陶土质地与黄河流域的陶土特征高度吻合。“这说明,史前时期确实有载着仰韶彩陶的船只,通过海上通道抵达过埃及。” 周教授在视频中激动地说,“这块陶片,就是‘海上陶瓷之路’雏形的直接证据。”

  为了验证 “海上通道” 的传播路径,阿米娜发起 “地中海贝壳纹饰联动调查”:希腊的索菲亚在克里特岛遗址发现刻有 “神人兽面纹” 的贝壳;土耳其的埃姆雷在安塔利亚港口遗址找到带有 “水波纹” 的陶片,与红山古河道的符号同源;黎巴嫩的玛雅则在贝鲁特史前遗址,发掘出一枚用良渚风格玉料(经检测为长江流域玉种)制作的小型珠饰。这些发现通过数字档案馆的 “跨洲文明交流” 板块实时更新,逐渐勾勒出一条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进入红海或地中海,最终抵达埃及、希腊等地的 “史前海上通道” 轮廓。

  在阿布吉尔湾遗址的深入发掘中,阿米娜还发现了一处特殊的 “贝壳加工区”:地面散落着大量打磨过的贝壳半成品,其中几件刻有 “鱼鸟纹” 与埃及本地 “荷鲁斯之眼” 纹饰的组合图案。“这证明史前先民不仅在这里交换物资,还在融合不同文明的纹饰创意。” 马哈茂德教授蹲在加工区旁,指着一枚未完成的贝壳饰品说,“你看,鱼鸟纹的线条还没刻完,旁边却已经画上了荷鲁斯之眼的草稿,这是两种文明在同一件器物上‘对话’的鲜活记录。”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 “海上通道” 的发现,阿米娜与地中海沿岸的志愿者共同策划了 “海岸文明展”—— 在亚历山大港的临时展厅里,良渚玉珠复制品、仰韶彩陶陶片、埃及贝壳饰品、希腊神人兽面纹贝壳整齐陈列,中间用蓝色纱线模拟海上通道的路线,纱线上悬挂着各国志愿者拍摄的港口遗址照片。开展当天,当地民众与游客围着展柜,听阿米娜讲述贝壳纹饰与中华文明的关联,不少孩子还在展厅的互动区,用彩笔绘制自己想象中的 “史前航海船”。

  展览结束后,索菲亚送给阿米娜一枚克里特岛出土的贝壳饰品复制品:“这上面的神人兽面纹,让我想起在良渚看到的玉琮,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的祖先早就通过大海连接在了一起。” 阿米娜则回赠了一本最新的 “护脉传承人日记”,里面贴着阿布吉尔湾船板遗存的照片:“把你的发现也写进去吧,让这本日记成为全球青少年共同的‘文明寻脉手册’。”

  深夜,阿米娜站在阿布吉尔湾的海滩上,望着远处的地中海夜景。海浪拍打着礁石,仿佛在诉说着史前航海者的故事 —— 他们驾着简陋的木船,载着彩陶与玉器,穿越风浪,将不同文明的火种带到远方。她在日记的新一页写下:“草原通道是陆上的纽带,海上通道是海洋的桥梁,它们共同编织起人类文明交流的网络。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寻找更多通道的证据,因为每一条通道,都藏着一段文明共融的精彩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