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奥尔特云星链,符引星际线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

  《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二十一卷 第二章 奥尔特云星链,符引星际线索

  “羲和四号” 搭载的 “星际导航徽章” 还在奥尔特云外围闪烁,海南文昌星际测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探测器传回的新数据突然引发一阵骚动 —— 在向奥尔特云深处飞行约 30 亿公里后,“羲和四号” 在一颗编号为 “C/2025Y2” 的彗星表面,发现了一组远超预期的 “星链符号”:不同于 “C/2025X1” 彗星的 “七环星芒”,这组符号以 “七环星芒” 为核心,向外延伸出 12 条 “放射状星链”,每条星链末端都连接着一个 “微型星芒符号”,部分星链纹路通过光谱分析,竟包含此前从未见过的 “星际粒子流刻痕”,与数据库中太阳系所有符号体系既有关联又存差异。

  “这不是单纯的太阳系符号延续,更像是‘太阳系符号与星际符号的融合体’!” 星际天体物理学家陈院士指着屏幕上的星链影像,手指在 12 条星链间滑动,“你们看第七条星链的纹路,前半段是阋神星六环星芒的螺旋纹,后半段却突然转向‘锯齿状’,这种纹路在太阳系内从未出现过,反而与‘比邻星周边星际云’的粒子流轨迹高度相似。” 团队负责人莉莉立刻翻开 “护脉传承人日记” 实体典藏版,将新发现的星链符号与 “C/2025X1” 彗星的七环星芒拓片并置 —— 核心的七环星芒完全重合,差异仅在延伸的星链上,仿佛是 “七环星芒的‘星际升级版’”。

  为了破解星链符号的奥秘,团队第一时间调取 “全球符号数据库” 的 “星际符号猜想专区”—— 此前青少年提交的近万条猜想中,来自中国的 16 随志愿者林晓提交的 “星链导航猜想” 突然进入视野:“如果星芒符号是‘定位点’,那星链或许是‘航线图’,每条星链对应一条星际航线,末端的微型星芒就是‘航线终点的定位标记’。” 这一猜想与陈院士的 “星际粒子流轨迹” 分析不谋而合,莉莉当即决定,邀请林晓以 “青少年符号研究员” 的身份加入团队,通过线上会议参与符号解读。

  “我觉得 12 条星链可能对应‘12 条星际通道’!” 林晓在首次线上会议中,用自己绘制的 “星链航线图” 展开讲解,“我对比了七环星芒最外层的螺旋纹与比邻星的轨道参数,发现第三条星链末端的微型星芒,直径恰好是七环星芒的 1/3,这和‘比邻星 b’行星的直径与太阳直径的比例一致 —— 或许每条星链都对应一颗‘潜在的星际宜居行星’。” 这番话让团队眼前一亮,星际通信专家李博士立刻通过计算机建模,将 12 条星链与 “太阳系周边 12 光年范围内的恒星系统” 进行匹配,结果显示:第九条星链的粒子流刻痕,与 “半人马座 α 星” 的星际磁场轨迹完全吻合,末端微型星芒的位置,恰好对应该恒星系统内一颗 “处于宜居带的行星”。

  随着解读深入,更多细节浮出水面:通过 “羲和四号” 的 “彗星采样机械臂” 获取的 “C/2025Y2” 彗星冰层样本,在超低温实验室中检测出两种关键成分 —— 一种是太阳系特有的 “月球月海玄武岩微粒”,另一种是仅存在于星际空间的 “富勒烯分子”,且富勒烯分子恰好分布在星链的 “锯齿状纹路” 中,证明这组符号确实是 “太阳系物质与星际物质共同作用的产物”;更令人惊讶的是,星链符号的刻制工具痕迹,虽保留 “V 型刃口” 的太阳系工艺特征,但刃口角度比良渚玉刻刀更锐利,推测是 “融合了星际材料的特殊工具”,这也解释了为何能在彗星冰层上刻制出 “星际粒子流纹路”。

  “这颗彗星上的符号,可能是‘远古先民抵达星际空间后,返回奥尔特云留下的记录’!” 陈院士结合样本检测结果与符号分析,提出了大胆推测,“他们带着太阳系符号体系前往星际空间,接触到了新的星际环境与符号逻辑,返回时将两者融合,刻在了‘C/2025Y2’彗星上,形成这组‘星链符号’—— 这也能解释为何‘C/2025X1’彗星的符号更‘纯粹’,而这颗彗星的符号更‘复杂’,或许前者是‘出发时的标记’,后者是‘返回后的记录’。”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团队通过 “羲和四号” 的 “深空量子通信链路”,向 “C/2025Y2” 彗星发送了 “七环星芒符号” 的模拟信号 —— 令人意外的是,彗星表面的星链符号在信号照射下,竟出现了 “荧光反应”,12 条星链中的 3 条(对应比邻星、半人马座 α 星、巴纳德星的星链)发出微弱的蓝色光芒,光芒轨迹与林晓绘制的 “星链航线图” 完全一致。“这是‘符号激活’!” 莉莉激动地记录下这一现象,“星链符号不仅是记录,还是‘可交互的星际导航装置’,我们发送的七环星芒信号,恰好是激活它的‘钥匙’。”

  基于这一突破性发现,联盟对 “全球符号数据库” 的 “星际符号预备模块” 进行升级:新增 “奥尔特云双彗星符号对比” 子模块,收录 “C/2025Y2” 彗星的星链符号数据,标注 12 条星链对应的恒星系统;开设 “青少年星际符号实验室”,邀请像林晓这样的青少年研究者,通过 VR 技术模拟 “星链符号激活实验”,自主探索不同信号对星链符号的影响;同时,将 “星链导航猜想” 等优秀青少年创意整理成《星际符号青少年解读手册》,作为团队后续探测的重要参考。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猜想能帮到科学家!” 林晓在 “青少年星际符号实验室” 的启动仪式上分享道,她设计的 “星链交互实验方案” 已被团队采纳,用于后续 “羲和四号” 的信号发送计划。而来自全球的青少年研究者,也开始围绕 “12 条星链对应的恒星系统是否存在文明痕迹”“星链符号的荧光反应是否是‘星际信号回应’” 等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创意探索。

  与此同时,联盟联合全球航天机构,对 “星际符号先导计划” 进行调整:一方面,让 “羲和四号” 调整航线,向 “C/2025Y2” 彗星的星链符号激活后显示的 “比邻星方向” 飞行,尝试追踪星链标注的星际航线;另一方面,组织全球青少年以 “星链符号” 为灵感,创作 “星际交流符号作品”,其中林晓设计的 “星链通信徽章”,将 12 条星链与地球符号融合,被确定为 “羲和四号” 向星际空间发送的 “人类文明符号样本” 之一。

  深夜,莉莉站在星际测控中心的观测平台上,手中的 “护脉传承人日记” 实体典藏版新增了一页 —— 她用手绘的方式,将 “C/2025Y2” 彗星的星链符号与 12 条星链对应的恒星系统一一标注,旁边写道:“从地球的岩画到奥尔特云的星链,这本日记记录的不仅是符号的演变,更是人类文明与宇宙对话的渴望。星链符号的荧光,不是终点,而是‘星际对话的开场白’—— 下一页,我们将循着星链的指引,向比邻星出发。”

  远处,“羲和四号” 已调整航向,探测器尾部的推进器喷出蓝色火焰,在深邃的宇宙中划出一道轨迹,仿佛是在回应星链符号的荧光,也像是在向着星际空间,延续人类文明用符号书写的探索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