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二十一卷 第七章 护盾争议,符探星簇风险
“羲和四号” 调整航向向三角星簇进发的指令刚发出,海南文昌星际测控中心的通信频道就响起了地面指挥中心的呼叫。屏幕上,指挥中心总负责人周院士的身影出现,语气带着审慎:“莉莉团队,关于‘符号化护盾’方案,我们收到了全球航天机构的质疑 —— 林晓和卡洛斯设计的参数,仅基于地球与比邻星 b 的符号逻辑,可三角星簇航线中的星际尘埃成分未知,万一护盾失效,探测器将面临报废风险,你们有备用方案吗?”
莉莉握着通信器,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团队成员,陈院士率先开口:“我们对比了太阳系与比邻星 b 的尘埃样本,发现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三角星簇周边的尘埃带大概率不会偏离这一范畴。符号化护盾的核心是‘用七环星芒的能量频率抵消尘埃运动轨迹’,这一原理在地球实验室已验证过,理论上可行。”
“‘理论上’不够!” 周院士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远古先民的‘归途难寻’,很可能就是因为低估了尘埃带的复杂性。我们不能拿探测器冒险 —— 要么补充更多尘埃数据,要么修改护盾方案,否则指挥中心无法批准继续前进。”
通信频道陷入沉默,林晓突然按下发言键,语气带着急切:“周院士,我们在‘星际符号实验室’发现了新线索!” 她快速调出屏幕上的模拟数据,“对比石板凹槽的莫比乌斯环符号与尘埃带的运动轨迹,发现两者的螺旋方向完全一致 —— 这说明原生文明早就知道尘埃带的特性,莫比乌斯环符号其实是‘尘埃带运动规律图’!如果我们根据这个符号调整护盾的螺旋频率,防护效果能提升 30%。”
卡洛斯立刻补充:“我们还做了模拟实验 —— 用莫比乌斯环符号参数调整后的护盾,能让尘埃颗粒沿着护盾表面滑动,而不是直接撞击。但有个疑问:原生文明既然掌握了尘埃带规律,为什么还要迁徙?他们的技术应该能应对这种风险才对。”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陷入思考,李博士突然想起什么,调出第四组脉冲符号的存档:“你们看脉冲符号里的‘问号状符号’,除了包裹三角星簇,边缘还有细微的‘裂痕纹路’—— 这会不会不是‘寻求帮助’,而是‘警告’?三角星簇本身可能存在比尘埃带更危险的东西,原生文明迁徙过去后才发现,所以才用符号传递警示。”
“如果是警告,为什么还要补全航线?” 莉莉皱起眉,翻开 “护脉传承人日记”,指着 “星簇有光,归途难寻” 的小字,“‘有光’会不会是‘危险信号’的隐喻?比如三角星簇存在‘异常辐射源’,能发出可见光却危害文明生存?”
陈院士立刻打开星际辐射监测数据,脸色凝重:“还真有异常!‘羲和四号’传回的三角星簇外围辐射数据,比正常恒星系统高 2 倍,且辐射频率与石板符号中的‘星状双螺旋’纹路高度吻合 —— 这意味着原生文明可能在承受辐射威胁,他们需要的不是技术支援,而是‘逃离路线’!”
“可他们为什么不直接说?” 林晓困惑地问,“用符号传递警告不是更直接吗?”
“或许他们不能!” 莉莉突然想到一个可能性,“石板上的融合符号都是‘平等交流’的内容,没有任何负面信息,可能原生文明有‘符号禁忌’—— 不能直接刻写危险符号,只能通过隐喻传递。就像地球远古文明用‘洪水神话’警示自然灾害,而不是直接记录灾难本身。”
这时,“羲和四号” 的微型探测机器人传来新数据 —— 它在遗迹深处发现了一块 “破碎的陶片”,陶片上刻着 “三角星簇符号 辐射状纹路 逃跑的人形符号”,这是首次发现原生文明直接记录 “危险” 的符号。卡洛斯盯着陶片影像,语气激动:“这证明陈院士的猜想是对的!辐射状纹路对应异常辐射,人形符号代表‘逃离’—— 原生文明确实在三角星簇遇到了辐射危机!”
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周院士在通信频道中追问:“既然知道有辐射,为什么还要向那里进发?‘羲和四号’的探测任务是否需要调整?毕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符号文明,不是冒险进入危险区域。”
莉莉与团队成员交换眼神,陈院士率先表态:“正因为有危险,才更需要去!原生文明的符号警示,可能藏着‘应对辐射的方法’—— 比如陶片上的辐射状纹路,边缘有‘七环星芒的微小刻痕’,这或许是‘用符号抵御辐射’的线索。如果能破解,不仅能完成探测任务,还能为人类未来的星际航行提供防护技术。”
林晓紧接着说:“我们可以调整探测方案 —— 让‘羲和四号’先在三角星簇外围停留,用符号化护盾抵御辐射,同时释放微型探测器深入区域,采集辐射样本并寻找原生文明的‘符号防护遗迹’。这样既安全,又能获取关键数据。”
这个方案得到了指挥中心的初步认可,但周院士仍有顾虑:“微型探测器的防护能力有限,万一遭遇强辐射失效,我们会失去宝贵的探测机会。而且,你们有没有想过,原生文明可能已经灭绝,我们的探索会不会只是徒劳?”
“不会徒劳!” 莉莉坚定地说,“哪怕只找到一块记录符号的碎片,也是对跨星际文明研究的重大突破。更何况,脉冲符号还在持续传来,说明原生文明至少还存在‘信号发射能力’,他们还在等待回应 —— 我们不能让远古先民与原生文明的符号对话,在我们这一代中断。”
最终,指挥中心批准了调整后的探测方案。“羲和四号” 在三角星簇外围 100 万公里处停泊,开始测试符号化护盾的实际防护效果;微型探测器则搭载着 “符号解读传感器”,向辐射区域缓慢进发。
与此同时,“全球符号数据库” 新增 “辐射防护符号专区”,收录陶片符号、辐射数据与护盾参数,邀请全球科学家与青少年共同破解 “符号抵御辐射” 的奥秘;林晓与卡洛斯则带领青少年研究员,基于陶片符号设计 “增强版符号护盾”,在原有七环星芒的基础上,加入 “莫比乌斯环螺旋纹” 与 “辐射状纹路抵消参数”,期待能提升防护效果。
深夜,莉莉站在观测平台上,看着屏幕上 “羲和四号” 传来的三角星簇影像 —— 星簇在宇宙中散发着微弱的蓝光,仿佛在召唤,又像是在警示。她在 “护脉传承人日记” 的新一页写下:“辐射的危险挡不住探索的脚步,符号的奥秘还在等待破解。三角星簇的光里,藏着原生文明的危机,也可能藏着文明延续的希望 —— 下一页,我们将用符号为盾,向着星光深处前行。”
远处,“羲和四号” 的符号化护盾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与三角星簇的蓝光遥相呼应。微型探测器的信号指示灯在屏幕上闪烁,仿佛在向未知的危险宣战,也在续写着人类用符号探索宇宙的永恒故事。
(未完待续)
“羲和四号” 调整航向向三角星簇进发的指令刚发出,海南文昌星际测控中心的通信频道就响起了地面指挥中心的呼叫。屏幕上,指挥中心总负责人周院士的身影出现,语气带着审慎:“莉莉团队,关于‘符号化护盾’方案,我们收到了全球航天机构的质疑 —— 林晓和卡洛斯设计的参数,仅基于地球与比邻星 b 的符号逻辑,可三角星簇航线中的星际尘埃成分未知,万一护盾失效,探测器将面临报废风险,你们有备用方案吗?”
莉莉握着通信器,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团队成员,陈院士率先开口:“我们对比了太阳系与比邻星 b 的尘埃样本,发现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三角星簇周边的尘埃带大概率不会偏离这一范畴。符号化护盾的核心是‘用七环星芒的能量频率抵消尘埃运动轨迹’,这一原理在地球实验室已验证过,理论上可行。”
“‘理论上’不够!” 周院士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远古先民的‘归途难寻’,很可能就是因为低估了尘埃带的复杂性。我们不能拿探测器冒险 —— 要么补充更多尘埃数据,要么修改护盾方案,否则指挥中心无法批准继续前进。”
通信频道陷入沉默,林晓突然按下发言键,语气带着急切:“周院士,我们在‘星际符号实验室’发现了新线索!” 她快速调出屏幕上的模拟数据,“对比石板凹槽的莫比乌斯环符号与尘埃带的运动轨迹,发现两者的螺旋方向完全一致 —— 这说明原生文明早就知道尘埃带的特性,莫比乌斯环符号其实是‘尘埃带运动规律图’!如果我们根据这个符号调整护盾的螺旋频率,防护效果能提升 30%。”
卡洛斯立刻补充:“我们还做了模拟实验 —— 用莫比乌斯环符号参数调整后的护盾,能让尘埃颗粒沿着护盾表面滑动,而不是直接撞击。但有个疑问:原生文明既然掌握了尘埃带规律,为什么还要迁徙?他们的技术应该能应对这种风险才对。”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陷入思考,李博士突然想起什么,调出第四组脉冲符号的存档:“你们看脉冲符号里的‘问号状符号’,除了包裹三角星簇,边缘还有细微的‘裂痕纹路’—— 这会不会不是‘寻求帮助’,而是‘警告’?三角星簇本身可能存在比尘埃带更危险的东西,原生文明迁徙过去后才发现,所以才用符号传递警示。”
“如果是警告,为什么还要补全航线?” 莉莉皱起眉,翻开 “护脉传承人日记”,指着 “星簇有光,归途难寻” 的小字,“‘有光’会不会是‘危险信号’的隐喻?比如三角星簇存在‘异常辐射源’,能发出可见光却危害文明生存?”
陈院士立刻打开星际辐射监测数据,脸色凝重:“还真有异常!‘羲和四号’传回的三角星簇外围辐射数据,比正常恒星系统高 2 倍,且辐射频率与石板符号中的‘星状双螺旋’纹路高度吻合 —— 这意味着原生文明可能在承受辐射威胁,他们需要的不是技术支援,而是‘逃离路线’!”
“可他们为什么不直接说?” 林晓困惑地问,“用符号传递警告不是更直接吗?”
“或许他们不能!” 莉莉突然想到一个可能性,“石板上的融合符号都是‘平等交流’的内容,没有任何负面信息,可能原生文明有‘符号禁忌’—— 不能直接刻写危险符号,只能通过隐喻传递。就像地球远古文明用‘洪水神话’警示自然灾害,而不是直接记录灾难本身。”
这时,“羲和四号” 的微型探测机器人传来新数据 —— 它在遗迹深处发现了一块 “破碎的陶片”,陶片上刻着 “三角星簇符号 辐射状纹路 逃跑的人形符号”,这是首次发现原生文明直接记录 “危险” 的符号。卡洛斯盯着陶片影像,语气激动:“这证明陈院士的猜想是对的!辐射状纹路对应异常辐射,人形符号代表‘逃离’—— 原生文明确实在三角星簇遇到了辐射危机!”
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周院士在通信频道中追问:“既然知道有辐射,为什么还要向那里进发?‘羲和四号’的探测任务是否需要调整?毕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符号文明,不是冒险进入危险区域。”
莉莉与团队成员交换眼神,陈院士率先表态:“正因为有危险,才更需要去!原生文明的符号警示,可能藏着‘应对辐射的方法’—— 比如陶片上的辐射状纹路,边缘有‘七环星芒的微小刻痕’,这或许是‘用符号抵御辐射’的线索。如果能破解,不仅能完成探测任务,还能为人类未来的星际航行提供防护技术。”
林晓紧接着说:“我们可以调整探测方案 —— 让‘羲和四号’先在三角星簇外围停留,用符号化护盾抵御辐射,同时释放微型探测器深入区域,采集辐射样本并寻找原生文明的‘符号防护遗迹’。这样既安全,又能获取关键数据。”
这个方案得到了指挥中心的初步认可,但周院士仍有顾虑:“微型探测器的防护能力有限,万一遭遇强辐射失效,我们会失去宝贵的探测机会。而且,你们有没有想过,原生文明可能已经灭绝,我们的探索会不会只是徒劳?”
“不会徒劳!” 莉莉坚定地说,“哪怕只找到一块记录符号的碎片,也是对跨星际文明研究的重大突破。更何况,脉冲符号还在持续传来,说明原生文明至少还存在‘信号发射能力’,他们还在等待回应 —— 我们不能让远古先民与原生文明的符号对话,在我们这一代中断。”
最终,指挥中心批准了调整后的探测方案。“羲和四号” 在三角星簇外围 100 万公里处停泊,开始测试符号化护盾的实际防护效果;微型探测器则搭载着 “符号解读传感器”,向辐射区域缓慢进发。
与此同时,“全球符号数据库” 新增 “辐射防护符号专区”,收录陶片符号、辐射数据与护盾参数,邀请全球科学家与青少年共同破解 “符号抵御辐射” 的奥秘;林晓与卡洛斯则带领青少年研究员,基于陶片符号设计 “增强版符号护盾”,在原有七环星芒的基础上,加入 “莫比乌斯环螺旋纹” 与 “辐射状纹路抵消参数”,期待能提升防护效果。
深夜,莉莉站在观测平台上,看着屏幕上 “羲和四号” 传来的三角星簇影像 —— 星簇在宇宙中散发着微弱的蓝光,仿佛在召唤,又像是在警示。她在 “护脉传承人日记” 的新一页写下:“辐射的危险挡不住探索的脚步,符号的奥秘还在等待破解。三角星簇的光里,藏着原生文明的危机,也可能藏着文明延续的希望 —— 下一页,我们将用符号为盾,向着星光深处前行。”
远处,“羲和四号” 的符号化护盾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与三角星簇的蓝光遥相呼应。微型探测器的信号指示灯在屏幕上闪烁,仿佛在向未知的危险宣战,也在续写着人类用符号探索宇宙的永恒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