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幽州惊变-《国术起手,执掌混沌》

  袁天罡那夜宛如实质的警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余波在陈昂心头荡漾不去。他深知,自己与这位初得长生、执念愈深的不良帅之间,那层维持表面和平的薄纱已被彻底撕破。长安,已非久留之地。

  然而,不等他进一步筹划离开之策,一场来自帝国东北方向的惊天巨变,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狠狠撞入了长安城,瞬间打乱了所有人的步调。

  贞观十九年冬,辽东前线传来噩耗:陛下李世民在攻打安市城时,因长期劳累、水土不服,加之旧疾复发,竟一病不起,病情急剧恶化,现已陷入昏迷,生命垂危!御驾停驻幽州,随行太医束手无策!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如同被冰封!皇帝是一国的擎天巨柱,若此刻崩塌,刚刚经历太子谋逆风波、尚未确立新储君的大唐,将瞬间陷入巨大的权力真空和动荡之中!高句丽战事未平,国内暗流汹涌,后果不堪设想!

  晋王府内,李治接到消息,脸色煞白,几乎站立不稳。他虽在陈昂的引导下有所成长,但毕竟年轻,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巨变,仍感到天旋地转般的恐惧和无助。

  “陈师!陈师!”他几乎是踉跄着闯入永乐坊,抓住陈昂的衣袖,声音带着哭腔,“父皇……父皇他……幽州急报,父皇病危!我……我该如何是好?”

  陈昂扶住他,目光沉静如古井无波。他早已通过神识感知到那股从东北方向传来的、代表帝王生命之火摇曳不定的微弱气机。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甚至比他所知的历史似乎更早、更急。

  “殿下稍安勿躁。”陈昂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陛下洪福齐天,必能逢凶化吉。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秘不发丧,严防消息扩散引发动荡。同时,立刻选派得力之人,火速前往幽州探视,并……做好万全准备。”

  他的话语清晰而冷静,瞬间点醒了慌乱中的李治。是啊,现在绝不能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留守重臣也必定在紧急商议。

  就在这时,宫中有内侍急匆匆赶来传旨:召晋王李治、辅国大将军陈昂即刻入宫议事!

  两仪殿偏殿,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核心重臣齐聚,人人面色沉重。袁天罡亦在一旁,黑袍下的气息比以往更加晦涩难测,但陈昂能感觉到,那长生药带来的磅礴生机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连他也无法预料皇帝的生死?

  “情况诸位都已知晓。”长孙无忌作为首辅,强压悲痛,开门见山,“陛下病危,国本动摇。当务之急,一是封锁消息,稳定内外;二是必须立刻派人前往幽州!不仅要探明陛下真实情况,若……若真有不幸,也需确保遗诏顺利传回,拥立新君,以防不测!”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李治。经过上次粉碎政变的事件,李治的沉稳和背后可能存在的能人已赢得这些老臣的初步认可。在魏王李泰远在封地、且素有声色犬马之名的情况下,晋王李治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晋王殿下,”褚遂良开口道,“您乃陛下嫡子,仁孝聪慧,值此危难之际,当挺身而出。臣等议定,请殿下即刻准备,秘密前往幽州!”

  李治深吸一口气,看向陈昂,眼中带着征询和依赖。

  陈昂微微颔首。这是一个关键节点,他必须亲自去一趟。不仅是为了确保历史走向,更是因为,在皇帝生命垂危、龙气动荡的时刻,或许是这个世界规则最薄弱、最有可能找到“离开之门”的时机!

  “本将军,愿护送晋王殿下前往幽州。”陈昂踏前一步,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袁天罡的目光瞬间锁定在他身上,锐利如刀:“陈将军,幽州路远,且局势不明,殿下安危关系社稷,非同小可。”

  陈昂坦然回视:“正因如此,才需有足够力量护卫周全。陈某虽不才,自信尚可保殿下无虞。况且,陛下龙体欠安,或可用内力稍作疏导,尽一份臣子之心。”他提到了内力疗伤,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长孙无忌等人对视一眼,眼下确实找不到比武功通玄的陈昂更合适的护卫人选了。而且,若陛下真有一线生机,陈昂那神鬼莫测的手段,或许真能起到作用。

  “好!那就劳烦陈将军了!”长孙无忌最终拍板,“事不宜迟,今夜便出发!一切从简,秘密行事!”

  决议已定,众人立刻分头准备。

  是夜,一支精干的小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长安,除了李治和陈昂,还有数十名精心挑选的百骑司高手和太医。袁天罡并未随行,他需要坐镇长安,监控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动。但在队伍离开城门时,陈昂清晰地感觉到,一道冰冷的精神印记如同附骨之疽,悄然附着在了李治的随行物品上。袁天罡,终究还是不放心。

  陈昂心中冷笑,并未立刻清除那道印记,现在还不是打草惊蛇的时候。

  一行人星夜兼程,换马不换人,顶着凛冽的寒风,朝着东北方向疾驰。沿途关卡早已接到密令,一路放行。

  越是靠近幽州,气氛越是压抑。沿途军镇戒备森严,流言蜚语已经开始小范围传播,恐慌的情绪在蔓延。

  数日后,幽州行宫终于遥遥在望。这座临时征用的行宫,此刻被一种沉重哀戚的气氛笼罩着,守卫的羽林军士兵脸上都带着茫然和不安。

  李治和陈昂被直接引至李世民下榻的寝殿外。尚未进门,浓郁的药味和一股难以言喻的、生命流逝的衰败气息便扑面而来。

  寝殿内,灯光昏暗,几名太医跪在一旁,面如死灰。龙榻之上,昔日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此刻面色蜡黄,双目紧闭,呼吸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仿佛风中残烛。

  “父皇!”李治扑到榻前,泪水夺眶而出。

  陈昂站在稍远处,冷静地观察着。他的神识细细扫过李世民的身体,情况确实极其糟糕。风疾引发的中风,加上长期劳累导致的多脏器衰竭,生机已如涓涓细流,即将干涸。这个时代的医术,确实回天乏术。

  然而,在他的感知中,还有一股极其微弱、却异常精纯温和的药力,正顽强地护住李世民的心脉,延缓着生机的流逝。那是……长生药的残存药力!袁天罡果然给皇帝服用过,虽不足以逆转生死,却也在吊着最后一口气。

  就在这时,仿佛感应到了什么,李世民的眼皮微微颤动了一下,竟然极其艰难地睁开了一条缝隙。他的目光浑浊,先是看到了跪在榻前的李治,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微光,然后,竟缓缓移动,落在了站在阴影中的陈昂身上。

  那目光,已无帝王威严,只剩下一种洞悉世事的疲惫,和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看穿了什么的了然。

  他的嘴唇翕动了几下,发出几乎听不见的气音。

  陈昂凝聚耳力,依稀分辨出那几个字:

  “异数……天意……大唐……”

  声音戛然而止,李世民的眼睛再次闭上,呼吸似乎又微弱了一分。

  陈昂心中一震。李世民在生命最后时刻,竟然认出了他的“不同”?这位千古一帝,其敏锐的直觉果然可怕。

  李治并未听清,只是伏在榻边痛哭。

  陈昂深吸一口气,知道不能再等了。他上前一步,对李治和太医们道:“殿下,诸位太医,请暂且退后,容陈某试以内力,为陛下疏导经脉,或有一线生机。”

  众人将信将疑,但此刻已是死马当活马医,只好依言退开。

  陈昂走到榻前,伸出手指,轻轻点向李世民的眉心。他并非真的要逆天改命救活皇帝,那与此界规则冲突太大,必然引来恐怖反噬。他的目的,是借助输送内力的过程,近距离感受皇帝身上那因生命流逝和龙气震荡而可能出现的……世界规则裂缝!

  与此同时,他也能清晰地感觉到,附着在李治随身物品上的那道袁天罡的精神印记,正如同最警惕的毒蛇,死死地“盯”着这里的一切。

  幽州行宫,龙榻之前,一场关乎帝国命运、个人生死、以及穿越者归途的无声风暴,正在这弥留之际的帝王身边,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