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永徽新局-《国术起手,执掌混沌》

  新帝登基,改元永徽,寓意美好光明。然而,笼罩在长安上空的阴云并未立刻散去。先帝大行带来的悲痛与权力更迭的震荡,需要时间来平复。年轻的李治坐在那张曾经属于他父亲的、冰冷而宽大的龙椅上,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再是那个可以躲在兄长阴影下、偶尔向陈师请教学问的晋王,而是需要独自面对整个帝国重担的天子。

  朝堂之上,以舅父长孙无忌为首的顾命大臣集团权势熏天,几乎把持了所有重要决策。褚遂良等清流官员则恪尽职守,维护着朝纲法度。而隐藏在这一切之下的,是国师袁天罡及其掌控的不良人,如同帝国的暗影脉络,监视着朝野内外的一举一动。

  李治深知,自己这个皇帝,目前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需要各方势力共同认可的傀儡。但他心中那颗被陈昂潜移默化种下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他不想永远做一个傀儡。

  登基后不久的一个夜晚,李治再次微服来到已显得有些冷清的永乐坊。此时的陈昂,虽顶着辅国大将军的虚衔,却并无具体职司,真正成了朝堂上的“闲人”。

  “陈师,”李治摒退左右,脸上带着初掌权柄的疲惫与迷茫,“如今朕虽继位,然政事皆决于舅父等人,朕每日不过是批红用印,如同泥塑木雕。这大唐天下,朕当真能做主吗?”

  陈昂为他斟上一杯清茶,语气平和:“陛下初登大宝,威望未立,借助元老重臣稳定朝局,是必然之举,亦是明智之举。急于求成,反受其害。”

  “那朕该如何?”李治急切地问。

  “陛下可知,为君者,最大的权力并非源于批阅多少奏章,而在于识人、用人,在于把握大势,在于……赢得民心。”陈昂缓缓道,“长孙太尉等老臣,经验丰富,可倚为柱石,但陛下亦需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可从寒门学子、年轻干吏中,慢慢甄选提拔忠诚可靠、有实干之才者,置于关键职位,尤其是……信息传递、钱粮审计、监察谏议等看似不显眼,实则至关重要的位置。”

  他这是在引导李治逐步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和行政体系,摆脱被权臣完全蒙蔽的局面。

  李治若有所思:“陈师所言极是。只是……舅父他们……”

  “温水煮蛙,润物无声。”陈昂点拨道,“陛下可多关心民生疾苦,主动询问地方吏治、赋税征收、水利农桑等具体事务,表现出励精图治之意。对于太尉等人的决策,若觉不妥,不必正面冲突,可引经据典,或借天象、民谣等为由,迂回提出异议,引导朝议。久而久之,陛下之见识与主见,自会为群臣所感知。”

  李治眼中渐渐亮起光芒,陈昂的策略,为他指明了一条在现有框架下逐步争取主动的道路。

  “此外,”陈昂话锋一转,“陛下当格外注意军中动向。帝国根基,在于府兵。可借巡幸、犒军之名,多与中下层将领接触,体察军情,施以恩惠。尤其是边疆重镇,如安西、辽东等地,将领久戍在外,陛下若能示以关怀,其心必向陛下。”

  李治连连点头,将这些话牢记于心。他知道,陈昂这是在教他如何抓住枪杆子。

  这次密谈之后,李治在处理朝政时,果然开始有意识地按照陈昂的指导行事。他不再只是被动地听从长孙无忌的安排,而是开始主动询问细节,对一些明显过于保守或不利于民生的政策,尝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起初常被长孙无忌以“陛下年幼,不谙世事”为由驳回,但李治并不气馁,坚持为之,其好学和关心政务的形象渐渐树立起来。

  同时,他暗中通过一些绝对可靠的渠道,开始搭建自己的幕僚团队,秘密收集各方信息。

  陈昂则依旧居于幕后,仿佛只是一个偶尔被皇帝咨询的闲散贵人。但他强大的神识,却时刻关注着朝堂的每一次风向变化,朝野的每一条重要信息。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虽然棋子不在自己手中,却通过影响执棋者,悄然改变着棋局的走向。

  【永徽元年,大唐政局平稳过渡,未发生大规模动荡。国祚稳定期 1年。当前累计奖励:基础点数x1。】

  系统的提示如期而至,虽然奖励微薄,但确认了方向的正确。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袁天罡对陈昂的警惕,与日俱增。他能感觉到,新帝登基后,某些政策的细微调整,某些人事的悄然变动,背后似乎都有陈昂那若有若无的影子。这个“异数”并未因远离权力中心而沉寂,反而以一种更隐蔽、更深远的方式,影响着帝国的走向。

  这一日,袁天罡立于钦天监观星台上,望着紫微帝星周围那愈发稳定、甚至隐隐透出新生的光华,又看了看远处那颗代表着“异数”的、光芒独特且不断干扰既定星轨的陌生星辰,眉头紧锁。

  “陈昂……你究竟想将这大唐,引向何方?”袁天罡低声自语,手中一枚古朴的铜钱被捏得咯吱作响,“本帅绝不容许任何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平衡’,哪怕是……以长生为代价换来的平衡。”

  他决定,必须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来限制甚至摸清陈昂的真实意图。一场围绕新帝、围绕大唐未来命运的暗斗,在永徽新政的帷幕下,即将升级。而陈昂的系统任务,也在这一年看似平稳的过渡中,悄然迈出了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或许就在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