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长安,闷热难当。太极宫内,虽有冰块降温,但弥漫在朝会之上的凝重气氛,却比暑气更让人窒息。
八百里加急军报是在凌晨送至尚书省的,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永徽元年看似平静的湖面。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部落,联合部分西域小国,悍然寇边,兵锋直指庭州。军报上“烽燧连日,守军伤亡惨重,请求朝廷速发援兵”的字眼,像重锤般敲在李治和满朝文武的心头。
朝会之上,争论立刻爆发。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成持重派,主张谨慎。理由很充分:先帝新丧,国帑不丰,新帝登基未久,威望未立,不宜大动干戈。应以固守为主,遣使斥责,辅以安抚分化之策,待准备充分后再图反击。
“陛下,用兵之道,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长孙无忌声音沉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贺鲁虽狂,然其部众未必齐心。若我大军轻出,粮草转运艰难,西域地形复杂,恐堕其诡计。不若命安西都护府谨守要隘,同时遣能言善辩者入西域,离间其盟,待其内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部分将领,尤其是曾在西域戍守过的武将,则力主速战。“太尉此言差矣!贺鲁此番来势汹汹,若朝廷示弱,西域诸国必生异心,届时烽火连天,恐安西之地不复为大唐所有!当以雷霆之击,显天朝威严,方可震慑宵小!”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端坐于龙椅上的李治,手心微微出汗。这是他登基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危机。他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班列中那位看似闭目养神的紫袍官员——辅国大将军陈昂。然而,陈昂眼观鼻,鼻观心,仿佛置身事外。
就在李治心中焦急之时,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出自一直沉默的国师袁天罡。
“陛下,诸位同僚。”袁天罡出列,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然,天象示警,紫微垣旁有赤气侵扰,主西方兵戈大起,恐非小患。臣夜观星象,见将星晦暗,若此时贸然遣大将远征,恐于军不利。”
他这番话,玄之又玄,却恰好击中了文官们厌战的心理和武将们对未知的些许畏惧。连主张出兵的将领,听到“将星晦暗”四个字,气势也不由得一窒。袁天罡的钦天监正身份和深不可测的威望,使得他的“天象”之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李治的心沉了下去。袁天罡此言,几乎是为长孙无忌的主张加上了天意的砝码。若强行主战,不仅违背重臣之意,还可能被扣上“不恤天象”的帽子。
“国师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见。”长孙无忌适时点头,定了基调,“陛下,当以稳……”
“陛下,”一个平和的声音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一直沉默的陈昂,终于睁开了眼睛,缓步出列。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就连袁天罡,眼底也闪过一丝精光,等待着他的应对。
陈昂先是对李治微微躬身,然后转向袁天罡,语气平淡无波:“国师精通星象,陈某佩服。不过,星移斗转,天道无常,示警之象,有时亦是砥砺之机。若因天象示警便畏缩不前,岂非辜负了上天磨练人君、考验国力的本意?”
他轻轻一句,便将袁天罡“天意难违”的论调,扭转成了“天将降大任”的考验。
不等袁天罡反驳,陈昂继续道:“至于太尉所虑,粮草、地形、敌情,确是关键。然,贺鲁新立,其势未固,西域诸国亦多怀观望。此正应‘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若待其羽翼丰满,联盟稳固,届时再战,损耗何止十倍?”
他目光扫过刚才主战的将领,最后落回李治身上,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臣以为,战,必须战!而且要快,要狠!但打法,可有所不同。”
“哦?陈爱卿有何良策?”李治精神一振,连忙问道。
“大军远征,耗费甚巨,且易为敌所乘。不若采取‘精兵突袭,擒贼擒王’之策。”陈昂侃侃而谈,“可精选一支轻骑,人数不必多,但求其精悍迅猛,由一员智勇双全之将率领,不必与敌大军纠缠,直插贺鲁王庭所在。同时,诏令安西都护府剩余兵马,正面固守,牵制敌军主力。一旦奇兵得手,贺鲁授首,其联盟自然瓦解,西域可定。”
此策一出,满朝哗然。这想法太大胆,太冒险!深入敌后,直取王庭,听起来如同传奇话本。若奇兵失败,岂非赔了夫人又折兵?
“荒谬!”一名老臣忍不住斥道,“千里奔袭,无异于以卵击石!陈大将军久居长安,怕是忘了沙场凶险!”
袁天罡也淡淡道:“陈将军此策,固然出其不意,然风险过高。若主将有失,动摇国体,谁人能担此责?”
陈昂却微微一笑,看向李治:“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若朝廷派不出合适人选,臣……愿往。”
一言既出,满殿皆惊!
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地看着陈昂。这位一向深居简出、看似与世无争的辅国大将军,竟然要亲自领军,去执行如此危险的任务?
李治更是猛地站起身:“陈师!不可!万万不可!”他深知陈昂的重要性,怎能让他去涉险?
陈昂拱手道:“陛下,臣蒙先帝与陛下信重,忝居高位,值此国难,岂能安坐于朝堂?臣虽不才,于武略一道,尚有几分自信。愿立军令状,若不能破敌,甘受军法!”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然和强大的自信。那股自信感染了部分武将,他们看向陈昂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且不论成败,单是这份临危请命的胆气,就远超寻常文臣。
袁天罡目光深邃地盯着陈昂,他隐隐觉得,陈昂此举绝非单纯的忠君报国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主动跳入棋局的信号。他要去西域做什么?
长孙无忌也陷入了沉思。陈昂主动请缨,若成功,自然解了朝廷大患,但陈昂的声望必将如日中天,对他并非好事;若失败,折了陈昂这个“异数”,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而且,是由陈昂自己提出的,成败与否,他都无需承担主要责任。
权衡利弊后,长孙无忌终于开口:“陛下,陈大将军忠勇可嘉,其策虽险,亦不失为一条出路。若大将军执意前往,老臣以为,或可一试。”
李治看着陈昂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态度转变的舅父和沉默不语的袁天罡,知道这或许是眼下打破僵局的唯一办法。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既如此……朕准奏!封辅国大将军陈昂为安西道行军大总管,赐旌节,总览西域军事,准其便宜行事!望爱卿……早日奏凯!”
“臣,领旨谢恩!”陈昂躬身一拜。
朝会散去,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遍长安。辅国大将军陈昂将亲率精骑,远赴西域平叛的消息,成为了街头巷议的焦点。
当夜,永乐坊小院。李治微服前来,脸上满是担忧:“陈师,何必亲身犯险?朕可另派大将……”
陈昂摆手打断他:“陛下,此去西域,非止为平叛。袁天罡的目光已被吸引过来,臣正好借此机会,跳出长安这盘棋,去更广阔的天地落子。西域,亦是打破宿命的关键一环。陛下在长安,按既定方略行事即可。待臣归来之日,希望看到陛下已初步掌握权柄。”
李治见陈昂心意已决,且另有深意,只得郑重道:“陈师放心,朕必不负所托!请陈师务必珍重!”
陈昂点头,目光望向西方,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看到了那片黄沙漫卷的战场。系统界面在他眼前悄然浮现,一条新的提示若隐若现:
【触发支线任务:西突厥的威胁。任务目标: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稳定西域。任务奖励:依据完成度及对历史轨迹影响幅度结算。是否接受?】
陈昂心中默念:“接受。”
他不仅要平定叛乱,更要借此机会,将大唐的国运,向着系统要求的方向,再推进一步。袁天罡在长安布下的网,困不住决心已定的潜龙。
翌日黎明,一支人数不多,但人人矫健、装备精良的轻骑,在无数或期待、或怀疑、或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悄然驶出长安春明门,向着西方,绝尘而去。领军者,一袭紫袍玉带,正是陈昂。
烽火已照西京,潜龙即将出渊。
八百里加急军报是在凌晨送至尚书省的,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永徽元年看似平静的湖面。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部落,联合部分西域小国,悍然寇边,兵锋直指庭州。军报上“烽燧连日,守军伤亡惨重,请求朝廷速发援兵”的字眼,像重锤般敲在李治和满朝文武的心头。
朝会之上,争论立刻爆发。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成持重派,主张谨慎。理由很充分:先帝新丧,国帑不丰,新帝登基未久,威望未立,不宜大动干戈。应以固守为主,遣使斥责,辅以安抚分化之策,待准备充分后再图反击。
“陛下,用兵之道,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长孙无忌声音沉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贺鲁虽狂,然其部众未必齐心。若我大军轻出,粮草转运艰难,西域地形复杂,恐堕其诡计。不若命安西都护府谨守要隘,同时遣能言善辩者入西域,离间其盟,待其内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部分将领,尤其是曾在西域戍守过的武将,则力主速战。“太尉此言差矣!贺鲁此番来势汹汹,若朝廷示弱,西域诸国必生异心,届时烽火连天,恐安西之地不复为大唐所有!当以雷霆之击,显天朝威严,方可震慑宵小!”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端坐于龙椅上的李治,手心微微出汗。这是他登基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危机。他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班列中那位看似闭目养神的紫袍官员——辅国大将军陈昂。然而,陈昂眼观鼻,鼻观心,仿佛置身事外。
就在李治心中焦急之时,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出自一直沉默的国师袁天罡。
“陛下,诸位同僚。”袁天罡出列,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然,天象示警,紫微垣旁有赤气侵扰,主西方兵戈大起,恐非小患。臣夜观星象,见将星晦暗,若此时贸然遣大将远征,恐于军不利。”
他这番话,玄之又玄,却恰好击中了文官们厌战的心理和武将们对未知的些许畏惧。连主张出兵的将领,听到“将星晦暗”四个字,气势也不由得一窒。袁天罡的钦天监正身份和深不可测的威望,使得他的“天象”之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李治的心沉了下去。袁天罡此言,几乎是为长孙无忌的主张加上了天意的砝码。若强行主战,不仅违背重臣之意,还可能被扣上“不恤天象”的帽子。
“国师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见。”长孙无忌适时点头,定了基调,“陛下,当以稳……”
“陛下,”一个平和的声音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一直沉默的陈昂,终于睁开了眼睛,缓步出列。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就连袁天罡,眼底也闪过一丝精光,等待着他的应对。
陈昂先是对李治微微躬身,然后转向袁天罡,语气平淡无波:“国师精通星象,陈某佩服。不过,星移斗转,天道无常,示警之象,有时亦是砥砺之机。若因天象示警便畏缩不前,岂非辜负了上天磨练人君、考验国力的本意?”
他轻轻一句,便将袁天罡“天意难违”的论调,扭转成了“天将降大任”的考验。
不等袁天罡反驳,陈昂继续道:“至于太尉所虑,粮草、地形、敌情,确是关键。然,贺鲁新立,其势未固,西域诸国亦多怀观望。此正应‘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若待其羽翼丰满,联盟稳固,届时再战,损耗何止十倍?”
他目光扫过刚才主战的将领,最后落回李治身上,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臣以为,战,必须战!而且要快,要狠!但打法,可有所不同。”
“哦?陈爱卿有何良策?”李治精神一振,连忙问道。
“大军远征,耗费甚巨,且易为敌所乘。不若采取‘精兵突袭,擒贼擒王’之策。”陈昂侃侃而谈,“可精选一支轻骑,人数不必多,但求其精悍迅猛,由一员智勇双全之将率领,不必与敌大军纠缠,直插贺鲁王庭所在。同时,诏令安西都护府剩余兵马,正面固守,牵制敌军主力。一旦奇兵得手,贺鲁授首,其联盟自然瓦解,西域可定。”
此策一出,满朝哗然。这想法太大胆,太冒险!深入敌后,直取王庭,听起来如同传奇话本。若奇兵失败,岂非赔了夫人又折兵?
“荒谬!”一名老臣忍不住斥道,“千里奔袭,无异于以卵击石!陈大将军久居长安,怕是忘了沙场凶险!”
袁天罡也淡淡道:“陈将军此策,固然出其不意,然风险过高。若主将有失,动摇国体,谁人能担此责?”
陈昂却微微一笑,看向李治:“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若朝廷派不出合适人选,臣……愿往。”
一言既出,满殿皆惊!
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地看着陈昂。这位一向深居简出、看似与世无争的辅国大将军,竟然要亲自领军,去执行如此危险的任务?
李治更是猛地站起身:“陈师!不可!万万不可!”他深知陈昂的重要性,怎能让他去涉险?
陈昂拱手道:“陛下,臣蒙先帝与陛下信重,忝居高位,值此国难,岂能安坐于朝堂?臣虽不才,于武略一道,尚有几分自信。愿立军令状,若不能破敌,甘受军法!”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然和强大的自信。那股自信感染了部分武将,他们看向陈昂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且不论成败,单是这份临危请命的胆气,就远超寻常文臣。
袁天罡目光深邃地盯着陈昂,他隐隐觉得,陈昂此举绝非单纯的忠君报国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主动跳入棋局的信号。他要去西域做什么?
长孙无忌也陷入了沉思。陈昂主动请缨,若成功,自然解了朝廷大患,但陈昂的声望必将如日中天,对他并非好事;若失败,折了陈昂这个“异数”,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而且,是由陈昂自己提出的,成败与否,他都无需承担主要责任。
权衡利弊后,长孙无忌终于开口:“陛下,陈大将军忠勇可嘉,其策虽险,亦不失为一条出路。若大将军执意前往,老臣以为,或可一试。”
李治看着陈昂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态度转变的舅父和沉默不语的袁天罡,知道这或许是眼下打破僵局的唯一办法。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既如此……朕准奏!封辅国大将军陈昂为安西道行军大总管,赐旌节,总览西域军事,准其便宜行事!望爱卿……早日奏凯!”
“臣,领旨谢恩!”陈昂躬身一拜。
朝会散去,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遍长安。辅国大将军陈昂将亲率精骑,远赴西域平叛的消息,成为了街头巷议的焦点。
当夜,永乐坊小院。李治微服前来,脸上满是担忧:“陈师,何必亲身犯险?朕可另派大将……”
陈昂摆手打断他:“陛下,此去西域,非止为平叛。袁天罡的目光已被吸引过来,臣正好借此机会,跳出长安这盘棋,去更广阔的天地落子。西域,亦是打破宿命的关键一环。陛下在长安,按既定方略行事即可。待臣归来之日,希望看到陛下已初步掌握权柄。”
李治见陈昂心意已决,且另有深意,只得郑重道:“陈师放心,朕必不负所托!请陈师务必珍重!”
陈昂点头,目光望向西方,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看到了那片黄沙漫卷的战场。系统界面在他眼前悄然浮现,一条新的提示若隐若现:
【触发支线任务:西突厥的威胁。任务目标: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稳定西域。任务奖励:依据完成度及对历史轨迹影响幅度结算。是否接受?】
陈昂心中默念:“接受。”
他不仅要平定叛乱,更要借此机会,将大唐的国运,向着系统要求的方向,再推进一步。袁天罡在长安布下的网,困不住决心已定的潜龙。
翌日黎明,一支人数不多,但人人矫健、装备精良的轻骑,在无数或期待、或怀疑、或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悄然驶出长安春明门,向着西方,绝尘而去。领军者,一袭紫袍玉带,正是陈昂。
烽火已照西京,潜龙即将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