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天津卫的税,被她一句话改了-《大明养生小帝姬》

  “智敏郡主——漕船险情!匠人已全数调往码头!”

  报信声撞碎天津卫的清晨,朱徵妲刚束好发,一把拉开房门。

  卢观象带着周明、赵安堵在门口,三人浑身湿透,青布官袍沾着露水与尘土,卢观象眼底布满血丝,语速急促如擂鼓:“二十九艘漕船、三百方木料、百余名匠人,今早险些毁于一旦!”

  周明上前一步,递上三本簿册,声音紧绷:“郡主,此乃农业、手工业、公务汇总,按令列明,只是眼下码头危急,急需郡主示下!”

  指尖划过粗糙纸页,朱徵妲认真细看:“二十九艘漕船,三百方木料,六十二军匠、四十三民匠?”

  “军匠掌官办活计!”卢观象声音铿锵,“漕船、兵器,皆按工部规制,半分含糊不得!”

  “民匠做纺织、农具!”周明补道,“虽无定例,却经得住日晒雨淋,实用得很!”

  朱徵妲翻到农业册页,眉峰微挑:“军屯八千亩,民屯一万两千亩,春耕动了?”

  “春雨刚过,墒情正好!”卢观象指着册页,“军屯种麦稻保军粮,民屯种棉豆。农户白日农耕,夜里还得去码头扛活,才能补贴家用!”

  “只是——”一人往前半步,声音急切,“

  郡主,卑职赵安,卫所与地方双重征税,农户担子快压垮了!”

  朱徵妲“啪”地合上簿册,声线冷冽却掷地有声:“民为根,匠为骨,税不重负,方能固天津!”

  三人齐齐躬身:“遵郡主令!”

  晨光跃上门楣,簿册墨迹混着窗外号子、打铁声,织成天津卫最硬的底气。

  变故陡生。

  乌云压顶,骤雨突至,漕运码头惊雷炸响!

  “不好了——漕船断缆,撞栈桥了!”

  水手的嘶吼穿透雨幕,满载粮草的漕船挣脱缆绳,在急流中打旋,船尾擦上栈桥立柱,木屑飞溅如碎玉。

  朱徵妲刚踏出房门,狂风便掀起她的衣袂。张清芷、黄善娘紧随其后,

  三人立在码头高处,雨水瞬间打湿码头。

  “军匠何在?!”卢观象吼声震耳。

  六十二名军匠早已抄起撬棍、麻绳冲出作坊,为首老匠头沉喝:“按工部章程!分三队——钉桩固栈、抛缆套船、补缝堵漏!”

  军匠动作精准如尺。

  撬棍死死撑住摇晃的栈桥,麻绳如长蛇飞掷,钉枪“砰砰”作响,木桩转眼扎入码头泥地。

  可漕船惯性太大,船身撞得立柱“嘎吱”作响,船板裂出缝隙,雨水混着河水往里猛灌。

  “民匠来助!四十三道身影冲破雨幕,竹编挡水板、自制绞盘齐上。

  绞盘借力!木匠头领怒吼,粗绳缠船,十几人合力转动。绞盘“呜呜”发力,硬生生拽住了漕船的冲势。

  纺织匠举着浸油棉布,往船缝里塞:“吸油防水,先堵着!”

  制酱坊匠人搬来大缸,倒扣在漏水处,暂时压住水流。

  砰——漕船冲势骤减,军匠趁机凿榫补板...

  【半小时后,危机解除】

  “卢同知,调卫所士兵护粮草!”朱徵妲扬声,目光扫过浑身湿透的匠人们,“军匠定规,民匠应变,合力则无不可破!”

  老匠头眼神一亮,当即喊道:“民匠兄弟,借挡水板一用!军匠加固船身,你们在外挡浪!”

  挡水板如墙护住船侧,军匠趁机凿榫补板,动作快而稳;民匠跟着喊号子,绞盘转得更急。

  惊雷滚滚中,军匠的规矩与民匠的变通,拧成一股绳。

  在半个时辰后,雨势渐小。

  漕船稳稳泊在码头,栈桥无恙,粮草无损。

  老匠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与汗水,对民匠头领抱了抱拳。往日里,他总觉得民匠手艺“野”,

  今日却心服口服:“往日只知你们手艺实用,今日才见,应急关头,你们的法子更活!”

  民匠头领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你们的规矩是根基,俺们的变通是枝叶,缺了谁都长不旺!”

  朱徵妲迈步上前,目光扫过众人湿透的衣袍、沾泥的双手,朗声道:

  “军匠守矩,民匠通变,二者相辅相成,便是天津卫的筋骨!”

  她转向卢观象,语气斩钉截铁:“即刻拟文——民屯农户、民间作坊,免征卫所附加税!

  此后只由地方官府按例征税,双重赋税,今日起废除!”

  众人猛地一愣,脸上的雨水混着惊愕,瞬间凝固。

  赵安连忙躬身:“郡主,此举恐需上报朝廷……”

  “本郡主自会奏明皇爷爷与太子爹爹!”

  朱徵妲踏上高处,风雨打湿她的衣袂,声音清晰,穿透雨幕:

  “军匠的规矩是骨,民匠的活络是血!骨头再硬,无血不活!

  从今日起,卫所附加税,废了!”

  她目光扫过一张张震惊的脸,斩钉截铁:

  “这天津卫的江山,不是奏章上批出来的,

  是你们用血汗一寸寸垒起来的!

  你们垒得起这江山,就当得起这体恤!”

  她抬手一挥,声震码头:“所有匠人,赏银五两,酒肉管够!

  “受伤者,医药费全包,另赏抚恤十两!”

  惊愕过后,欢呼声如惊雷再起。

  老匠头与民匠头领齐齐跪地,声音哽咽:“谢郡主体恤!我等必尽心劳作,不负殿下厚望!”

  雨过天晴,漕船风帆在晨光里展开,如天津卫不屈的脊梁。

  行宫暖阁,烛火通明。

  朱徵妲一身湿衣未换,带着码头的水汽与烟火气,躬身禀明抢险与税赋调整诸事。

  御座上,万万皇爷指尖叩着案几,目光锐利如鹰。

  太子端坐一侧,眸中满是关切,却未打断她的话。

  “军匠的规矩是骨,民匠的活络是血!骨头再硬,无血不活!”

  万万皇爷听完,眼中精光一闪,猛地拍案而起,“好!说得好!”

  他抚掌大笑,声震暖阁:“双重赋税本就是积弊,多少官员视而不见。

  你一个小小郡主,敢当场决断废除!既安了民心,又固了漕运根基,这份魄力,像朕!”

  太子起身,走到朱徵妲面前,抬手示意她起身,眸中欣慰几乎要溢出来:

  “徵妲我儿,深知民力可贵,不拘一格,有此见识,未来可期!。”

  他转向万历,语气郑重:“父皇,此事虽未先奏,但事急从权,且利国利民。“

  “儿臣以为当准其所请,再命户部下文,

  将天津卫之法,酌情推行至其他漕运要地。”

  “太子所言极是!”万万皇爷颔首,语气沉凝,“传旨一

  护国智敏郡主朱徵妲,处置天津卫事宜得当,

  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其废除双重赋税之策,准奏!”

  “另外,”他补充道,“着户部核查各地卫所,若有双重征税之事,一并整改!”

  “参与抢险的军匠民匠,各赏白银二两,酒肉若干,以资鼓励!”

  朱徵妲跪地谢恩,额头触地,心中暖流涌动。

  暖阁内的赞许声,与窗外渐起的市井喧嚣,遥相呼应。

  新政的消息,如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天津卫的街巷。

  最先得知消息的是张老汉。

  他刚从地里回来,扛着锄头往家走,路过街口茶摊,就听见李掌柜扯着嗓子喊:

  “大家伙儿听好了!护国郡主殿下下旨了!

  废除卫所附加税,以后咱们只交一份税了!”

  张老汉脚步一顿,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李掌柜,这话可不能乱说!”

  “谁敢乱说?”李掌柜拍着胸脯,指了指不远处张贴告示的衙役,

  “衙役们正沿街贴告示呢!卢同知亲自坐镇宣读,

  郡主殿下说了,民力是国之根本,不能双重盘剥!”

  匆忙走到告示前,张老汉扔下锄头,伸手摸了摸告示上的字迹,确认不是做梦,

  他深一脚浅一脚冲向村里,沿途溅起泥水,嘶声大喊:“减税了!郡主把压咱脊梁骨的石搬开啦——”

  村里人闻声探头,只见这老实了一辈子的老汉,正抱着村口的老槐树,哭得像个孩子。

  消息如风,掠过田野、街巷、作坊。

  纺织坊里,王大娘正踩着织布机,“哐当哐当”的声响突然被窗外的欢呼声打断。

  她停下梭子,探出头问道:“咋回事?这般热闹?”

  “王大娘!减税了!双重赋税废除了!”隔壁作坊的李媳妇跑过来,脸上通红,气息急促,

  “以后咱们织的布,赚的钱能多留些,给娃买布料做新衣裳了!”

  王大娘愣了愣,眼眶猛地一热。

  往日交完双重赋税,家里几乎没什么余钱,娃的衣裳总是打满补丁。

  她拿起织好的半匹棉布,抹了把眼角,对坊里妇人笑道:“姐妹们,加把劲!以后日子有盼头了,多织些布,多赚些钱!”

  织布机的声响再次响起,比往日更急促,更有力。

  制盐作坊里,晒盐工人们听到消息,纷纷扔下手中的木耙,互相拥抱道贺。

  “这下好了!不用再把大半收入拿去交税了!”

  “郡主殿下真是体恤咱们穷苦人!以后可得好好晒盐,不辜负殿下的恩典!”

  盐场的晒盐吆喝声,比往日响亮了数倍。

  打铁铺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骤然变得欢快。

  铁匠刘师傅抡着铁锤,力道十足,对徒弟说:“好好学手艺!以后赋税轻了,

  咱们的农具能卖得更便宜些,农户们肯来买,咱们的生意也能更红火!”

  火星溅起,映着师徒二人满脸的笑意。

  漕运码头,搬运工们欢呼雀跃。

  他们白日农耕、夜里扛活,只为凑钱交税。

  “不用愁赋税了!”年轻搬运工擦汗,满眼憧憬,“攒够钱就拜师学手艺!”

  号子声格外昂扬。

  街巷里,百姓奔走相告。

  孩童骑竹马穿梭,喊着“减税了”“郡主万岁”,童声清脆。

  老人围坐老槐树下,闲谈笑语,皱纹里满是笑意。

  商贩吆喝声更亮,摊位前人头攒动,生意红火数倍。

  茶馆酒肆,座无虚席。

  众人举杯欢庆,畅谈新政好处。

  “往年交税,余粮无几!今年减税,秋收能多存粮,冬天不挨饿!”

  “我要多开几亩地,多种棉花,织布销往北方,定能赚钱!”

  “我想拜师学造船!民匠手艺好,说不定能造漕船那样的大船!”

  欢声笑语混着酒香茶香,飘出店门,漫遍街巷。

  夕阳西下,天津卫街巷热闹未减。

  炊烟袅袅,饭菜香混着作坊烟火气,直勾馋虫。

  号子雄浑、打铁铿锵、吆喝起伏、童声清脆,四音撞成市井交响,比清晨更添活力。

  朱徵妲立观景台,望着沸腾街巷,嘴角漾开笑意。

  张清芷轻声

  “郡主,您听,整个天津卫都在为您欢呼。”

  “不,”朱徵妲摇头,语声坚定而温暖,

  “他们是在为属于自己的新生而欢呼。”

  而这,仅仅是她为这大明天下,撕开的第一道曙光。。”

  作者说:根据明代白银购买力(约1两=600元人民币),五两(约3000元),十两相当于普通农户年收入。

  本章金句提炼

  1. “民为根,匠为骨,税不重负,方能固天津!”

  · (点评:执政纲领,斩钉截铁,奠定全文基调。)

  2. “军匠的规矩是骨,民匠的活络是血!骨头再硬,无血不活!”

  · (点评:核心比喻,生动深刻,是全文思想的升华。)

  3. “这天津卫的江山,不是奏章上批出来的,是你们用血汗一寸寸垒起来的!”

  · (点评:与民一体,共情力极强,瞬间拉近主角与百姓的距离。)

  4. “你们垒得起这江山,就当得起这体恤!”

  · (点评:对上一句的完美承接,霸气又暖心,是“废税”决策最有力的理由。)

  ---

  【小剧场】- 税免了,然后呢?

  场景: 天津卫,某酒肆,新政颁布当晚

  人物:

  · 张老汉(农户)

  · 刘铁匠

  · 王大娘(纺织匠)

  · 李掌柜(茶摊掌柜)

  (众人围坐,桌上酒肉丰盛,气氛热烈)

  张老汉:(举杯,手还在微微发抖)俺……俺摸着那告示,是真真的!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第一次觉得,这脊梁骨能挺直了!

  刘铁匠:(哈哈大笑,与张老汉用力碰杯)那是!郡主殿下这话说到咱心坎里了!骨头和血,缺了哪样人都活不了!以后我打农具,一定用最好的铁,价钱还能再便宜些!

  王大娘:(眼睛发亮)我算了笔账,往年交完税,家里剩不下几个子儿。今年好了,我打算多织些新花样的布,让俺家那口子跑船时捎去南方卖!

  李掌柜:(给众人斟酒)好事啊!大家都宽裕了,我这小茶馆生意也好了!要我说,郡主这才是真明白人。你们是垒江山的,我们就是让这江山活泛起来的!

  张老汉:(忽然压低声音)你们说……郡主这般为咱们做主,朝廷里那些大官,会不会……

  刘铁匠:(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声若洪钟)怕啥!没听告示说吗?皇爷和太子都准了!咱们就把日子过好,把活干漂亮,就是给郡主殿下长脸!

  众人:(齐声举杯)对!长脸!为了好日子,干!

  下章预告

  本以为废个税就完事了?抱歉,麻烦才刚刚开始。官场老油条的阳奉阴违,地方豪强的暗中抵制,都让她意识到: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行,既然讲规矩不行,那就别怪本郡主用点“非常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