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剩下她的演技能否完美诠释这个角色了。
这天有一场戏,刘一非却遇到了难题。
剧情是班费丢失,教导主任让全班匿名投票找出小偷并检查书包。
孙祺饰演的男主站出来反对,认为这样会破坏同学间的信任。
除了他的几个朋友,饰演好学生“沈佳宜”的刘一非也勇敢地站出来反对主任,最后和孙祺等人一起被罚站。
虽然是群戏,前面拍得顺利,但到罚站那段却卡住了。
刘一非一直是个模范生,这次却和孙祺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起被罚站,简直难以想象。
虽然有原因,她还是觉得脸上挂不住。
站在教室外,她忍不住流下眼泪。
后来在孙祺和几个同学的安慰与鼓励下,她才慢慢止住泪水,露出笑容。
作为经验丰富的演员,刘一非的哭戏表现很到位。
她稍作准备,就把委屈的表情演得惟妙惟肖,那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生怜惜。
但转哭为笑的部分,她始终不够自然,拍了好几条都没达到薛小璐导演的要求。
刘一非独自坐在角落,懊恼不已。
哭戏容易让演员陷入情绪,反复重拍会影响心理状态。
照这样下去,她的情绪只会越来越低落,陷入恶性循环,更难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
孙祺也看出这段表演不够理想,但以刘一非现在的水平,要么降低要求,要么只能一遍遍重来。
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对演员不利。
孙祺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决定尝试其他方法。
和薛小璐导演沟通后,他主动提出拍摄后半部分。
原本导演打算用一镜到底的方式,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便让孙祺试试。
孙祺简单跟刘一非对了下戏,便扛起摄像机准备开拍。
场记打板后,刘一非很快进入状态,眼眶立刻红了。
看着她楚楚可怜的样子,孙祺虽心生怜惜,却还是毫不留情地说:
“刘一非,你这表情真奇怪。”
这句话让刘一非更委屈了,嘴角一撇,眼泪瞬间流下来。
镜头前的她哭得真实动人,孙祺笑着又补了一句:
“这样子,倒挺让人动心的。”
“呜……”
听到这话,刘一非顿时破功,泪痕未干的脸露出笑容,又哭又笑的样子格外可爱。
这一句土味情话效果立竿见影,孙祺精准捕捉到她从哭泣到破涕为笑的全过程。
“咔!”
孙祺刚喊完“咔”,还没来得及放下摄像机,后背就被刘一非偷袭了一下。
“哎哟,干嘛呀!”
刘一非又气又急,刚才明显是被孙祺带偏了节奏,虽然知道是为了演戏,但不打他一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偷袭?你这年轻人不讲武德!”
孙祺边躲边调侃。
这话更火上浇油,刘一非又羞又恼,追着孙祺不放。
孙祺不敢跑太快,肩上还扛着昂贵的摄像机,万一摔了可赔不起。
“一非,打他!”
剧组演员大多是刘一非的同学,自然站在她这边,看热闹不嫌事大。
再加上孙祺平时偶尔摆点架子,大家更是起哄,让她别轻易放过他。
薛小璐和俞飞鸿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笑意,没有插手的意思。
“错了错了,哎哟疼……机器、机器要紧!”
最后孙祺只能硬生生挨了神仙姐姐一套连环拳,刘一非这才停下。
见孙祺认错,刘一非总算消了点气。
但想到刚才满场跑的样子被老师和同学看到,脸上又是一热。
都怪孙祺!她跺跺脚,气鼓鼓地转身去更衣室整理妆容了。
其实孙祺脸上的痛苦全是装的。
刘一非虽然练过功,毕竟是刀马旦出身,下手有分寸,前面两下用了力,后面更多是发泄情绪。
被女生打,装得越惨越安全。
等她走远,孙祺放下摄像机,走进导演监视棚,不在意薛老师和俞师姐的调侃,自顾自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还打了个响指。
“哟,薛姐,你看这小子,还挺自恋。”俞飞鸿直接对薛小璐说。
薛小璐笑着点头:“不过确实有点小聪明。”
孙祺心情很好,戏拍顺利就好,方法无所谓,能出效果就是好办法。
从那天开始,整个剧组的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年轻人们每天都在欢笑中度过。
好在拍摄进度一直很顺利,薛小璐也乐于看到这种轻松的气氛。
《那些年》讲述的是青春中的小遗憾,并不是那种沉重悲伤的故事,不需要压抑演员的情绪。
相反,这种愉快的氛围更能体现出学生时代少男少女的活力。
薛小璐甚至有意鼓励大家多一些打闹,让片场充满青春的味道。
孙祺事务繁忙,除了完成自己的戏份,还要负责整个剧组的拍摄进度,很少有时间参与师兄师姐们的聚会。
偶尔在休息时,他会讲一些后来的经典段子,或者随口说几句土味情话,总能引起大家一阵笑声。
在片场,孙祺有时也会客串摄影师,尝试一下掌镜的感觉,但不能拍摄刘一非的戏份。
按理说刘一非拍过很多作品,面对镜头早已得心应手。
可自从那天之后,只要孙祺举起摄像机对准她,她就忍不住笑场,情绪完全无法控制。
现在她看孙祺,怎么看都不顺眼。
孙祺对此感到无奈,只好放弃这个亲自在镜头前欣赏“神仙姐姐”的机会。
今晚将进入最后一轮推荐,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我会继续努力更新,恳请大家多多推荐,持续关注!
“电影是时代的反映,讲述的也是时代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过去十年最显着的变化,是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种变化对人们心中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所有人都要适应这种变化,而首当其冲的,正是你们八零后这一代。”
孙祺非常认同这句话。
第一批八零后刚刚在城市站稳脚跟,即将步入成家立业的阶段,《那些年》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正是他们青春岁月的记忆。
今天田壮主任来到片场,开始了现场教学。
正值剧组休息时间,孙祺和俞师姐像两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一样坐在一旁。
薛小璐在拍《送你一朵小红花》时已经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一看田主任这架势,立刻借口有事匆匆离开,临走还给师姐弟递了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导演监视棚里,田壮把椅子往后挪了挪,偷偷看了俞师姐一眼,利落地点燃一支烟,问孙祺:“孙祺,你说青春片和爱情片是一回事吗?”
这个问题让孙祺陷入了思考。
回想前世,很多电影打着青春片的旗号,其实只是把俗套的爱情故事换个包装,放在青春的外壳里宣传。
这些作品常常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深情、没有铺垫的两情相悦,不断向观众撒糖;后来更是模仿韩剧套路,先甜后虐,刻意制造冲突,加入三角恋、家庭阻挠、背叛、绝症、车祸和堕胎等情节。
孙祺想到这里,已经不想再继续吐槽了,只是对田壮摇了摇头。
“田老师,我觉得青春片和爱情片是不一样的。”
“爱情片的核心是感情,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但青春片不一样。
记忆、情绪、经历,还有美好、遗憾、怀念……这些词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青春’。
它是每个人过去的一个缩影。”
田壮点点头,表示认同。
孙祺接着说:
“当然,电影需要美感,也需要亮点。
情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这很合理,谁的青春里没有心动的时刻呢?”
“但如果一部青春片只讲爱情,这真实吗?”
“电影来源于生活。
除了男女主角之间细腻的感情,校园、校服,这些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印记。
而人生、成长、学习,才是青春中大部分的时间。”
“只有把这些都表现出来,才能完整地传达电影的价值观,让观众感受到……”
说到这儿,孙祺的声音慢慢低了下来。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导演——总想对观众说教,总想灌输自己的想法。
他的脑子有些混乱。
一方面觉得自己没错,青春片就该这样拍;另一方面,前世的经验又提醒他:自己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爱说教的人。
两种念头在他脑海中拉扯,眉头越皱越紧。
田壮看在眼里,却没有说话,只是嘴角微微上扬,跷着腿,安静地抽着烟,任由孙祺自己纠结。
今天来剧组观察了一上午,田壮发现:孙祺的导演能力早已超出新手水平,他的天赋让人惊讶,甚至到了可以形成个人风格的临界点。
但孙祺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些概念还分不清,这才导致现在的思维混乱。
田壮想借这个机会,给他上一堂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课:
“什么是导演的个人风格?”
就像贾樟柯,从《小武》到《天注定》《山河故人》,他的作品始终像一面镜子,映照社会。
也许很多人不
这天有一场戏,刘一非却遇到了难题。
剧情是班费丢失,教导主任让全班匿名投票找出小偷并检查书包。
孙祺饰演的男主站出来反对,认为这样会破坏同学间的信任。
除了他的几个朋友,饰演好学生“沈佳宜”的刘一非也勇敢地站出来反对主任,最后和孙祺等人一起被罚站。
虽然是群戏,前面拍得顺利,但到罚站那段却卡住了。
刘一非一直是个模范生,这次却和孙祺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起被罚站,简直难以想象。
虽然有原因,她还是觉得脸上挂不住。
站在教室外,她忍不住流下眼泪。
后来在孙祺和几个同学的安慰与鼓励下,她才慢慢止住泪水,露出笑容。
作为经验丰富的演员,刘一非的哭戏表现很到位。
她稍作准备,就把委屈的表情演得惟妙惟肖,那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生怜惜。
但转哭为笑的部分,她始终不够自然,拍了好几条都没达到薛小璐导演的要求。
刘一非独自坐在角落,懊恼不已。
哭戏容易让演员陷入情绪,反复重拍会影响心理状态。
照这样下去,她的情绪只会越来越低落,陷入恶性循环,更难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
孙祺也看出这段表演不够理想,但以刘一非现在的水平,要么降低要求,要么只能一遍遍重来。
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对演员不利。
孙祺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决定尝试其他方法。
和薛小璐导演沟通后,他主动提出拍摄后半部分。
原本导演打算用一镜到底的方式,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便让孙祺试试。
孙祺简单跟刘一非对了下戏,便扛起摄像机准备开拍。
场记打板后,刘一非很快进入状态,眼眶立刻红了。
看着她楚楚可怜的样子,孙祺虽心生怜惜,却还是毫不留情地说:
“刘一非,你这表情真奇怪。”
这句话让刘一非更委屈了,嘴角一撇,眼泪瞬间流下来。
镜头前的她哭得真实动人,孙祺笑着又补了一句:
“这样子,倒挺让人动心的。”
“呜……”
听到这话,刘一非顿时破功,泪痕未干的脸露出笑容,又哭又笑的样子格外可爱。
这一句土味情话效果立竿见影,孙祺精准捕捉到她从哭泣到破涕为笑的全过程。
“咔!”
孙祺刚喊完“咔”,还没来得及放下摄像机,后背就被刘一非偷袭了一下。
“哎哟,干嘛呀!”
刘一非又气又急,刚才明显是被孙祺带偏了节奏,虽然知道是为了演戏,但不打他一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偷袭?你这年轻人不讲武德!”
孙祺边躲边调侃。
这话更火上浇油,刘一非又羞又恼,追着孙祺不放。
孙祺不敢跑太快,肩上还扛着昂贵的摄像机,万一摔了可赔不起。
“一非,打他!”
剧组演员大多是刘一非的同学,自然站在她这边,看热闹不嫌事大。
再加上孙祺平时偶尔摆点架子,大家更是起哄,让她别轻易放过他。
薛小璐和俞飞鸿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笑意,没有插手的意思。
“错了错了,哎哟疼……机器、机器要紧!”
最后孙祺只能硬生生挨了神仙姐姐一套连环拳,刘一非这才停下。
见孙祺认错,刘一非总算消了点气。
但想到刚才满场跑的样子被老师和同学看到,脸上又是一热。
都怪孙祺!她跺跺脚,气鼓鼓地转身去更衣室整理妆容了。
其实孙祺脸上的痛苦全是装的。
刘一非虽然练过功,毕竟是刀马旦出身,下手有分寸,前面两下用了力,后面更多是发泄情绪。
被女生打,装得越惨越安全。
等她走远,孙祺放下摄像机,走进导演监视棚,不在意薛老师和俞师姐的调侃,自顾自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还打了个响指。
“哟,薛姐,你看这小子,还挺自恋。”俞飞鸿直接对薛小璐说。
薛小璐笑着点头:“不过确实有点小聪明。”
孙祺心情很好,戏拍顺利就好,方法无所谓,能出效果就是好办法。
从那天开始,整个剧组的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年轻人们每天都在欢笑中度过。
好在拍摄进度一直很顺利,薛小璐也乐于看到这种轻松的气氛。
《那些年》讲述的是青春中的小遗憾,并不是那种沉重悲伤的故事,不需要压抑演员的情绪。
相反,这种愉快的氛围更能体现出学生时代少男少女的活力。
薛小璐甚至有意鼓励大家多一些打闹,让片场充满青春的味道。
孙祺事务繁忙,除了完成自己的戏份,还要负责整个剧组的拍摄进度,很少有时间参与师兄师姐们的聚会。
偶尔在休息时,他会讲一些后来的经典段子,或者随口说几句土味情话,总能引起大家一阵笑声。
在片场,孙祺有时也会客串摄影师,尝试一下掌镜的感觉,但不能拍摄刘一非的戏份。
按理说刘一非拍过很多作品,面对镜头早已得心应手。
可自从那天之后,只要孙祺举起摄像机对准她,她就忍不住笑场,情绪完全无法控制。
现在她看孙祺,怎么看都不顺眼。
孙祺对此感到无奈,只好放弃这个亲自在镜头前欣赏“神仙姐姐”的机会。
今晚将进入最后一轮推荐,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我会继续努力更新,恳请大家多多推荐,持续关注!
“电影是时代的反映,讲述的也是时代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过去十年最显着的变化,是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种变化对人们心中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所有人都要适应这种变化,而首当其冲的,正是你们八零后这一代。”
孙祺非常认同这句话。
第一批八零后刚刚在城市站稳脚跟,即将步入成家立业的阶段,《那些年》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正是他们青春岁月的记忆。
今天田壮主任来到片场,开始了现场教学。
正值剧组休息时间,孙祺和俞师姐像两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一样坐在一旁。
薛小璐在拍《送你一朵小红花》时已经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一看田主任这架势,立刻借口有事匆匆离开,临走还给师姐弟递了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导演监视棚里,田壮把椅子往后挪了挪,偷偷看了俞师姐一眼,利落地点燃一支烟,问孙祺:“孙祺,你说青春片和爱情片是一回事吗?”
这个问题让孙祺陷入了思考。
回想前世,很多电影打着青春片的旗号,其实只是把俗套的爱情故事换个包装,放在青春的外壳里宣传。
这些作品常常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深情、没有铺垫的两情相悦,不断向观众撒糖;后来更是模仿韩剧套路,先甜后虐,刻意制造冲突,加入三角恋、家庭阻挠、背叛、绝症、车祸和堕胎等情节。
孙祺想到这里,已经不想再继续吐槽了,只是对田壮摇了摇头。
“田老师,我觉得青春片和爱情片是不一样的。”
“爱情片的核心是感情,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但青春片不一样。
记忆、情绪、经历,还有美好、遗憾、怀念……这些词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青春’。
它是每个人过去的一个缩影。”
田壮点点头,表示认同。
孙祺接着说:
“当然,电影需要美感,也需要亮点。
情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这很合理,谁的青春里没有心动的时刻呢?”
“但如果一部青春片只讲爱情,这真实吗?”
“电影来源于生活。
除了男女主角之间细腻的感情,校园、校服,这些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印记。
而人生、成长、学习,才是青春中大部分的时间。”
“只有把这些都表现出来,才能完整地传达电影的价值观,让观众感受到……”
说到这儿,孙祺的声音慢慢低了下来。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导演——总想对观众说教,总想灌输自己的想法。
他的脑子有些混乱。
一方面觉得自己没错,青春片就该这样拍;另一方面,前世的经验又提醒他:自己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爱说教的人。
两种念头在他脑海中拉扯,眉头越皱越紧。
田壮看在眼里,却没有说话,只是嘴角微微上扬,跷着腿,安静地抽着烟,任由孙祺自己纠结。
今天来剧组观察了一上午,田壮发现:孙祺的导演能力早已超出新手水平,他的天赋让人惊讶,甚至到了可以形成个人风格的临界点。
但孙祺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些概念还分不清,这才导致现在的思维混乱。
田壮想借这个机会,给他上一堂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课:
“什么是导演的个人风格?”
就像贾樟柯,从《小武》到《天注定》《山河故人》,他的作品始终像一面镜子,映照社会。
也许很多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