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记下了。”锦书在账册旁的小本子上添了一笔。
冬梅那边也有了进展:“姑娘,我查了单子,也托人问了。”
“西边柳树屯的张老药农那儿,往年也种点当归,量不大,但今年收成好像还行。”
“下午我跑一趟去问问?看能不能匀点救急。”
“好。”林芷立刻同意,“价钱可以比老周家略高一点,但药材必须验过。你亲自去挑。”
“行,我吃了晌午饭就去。”冬梅点头。
林芷的目光扫过药柜,当归斗暂时不空了,但金银花也只剩小半斗。她拿起算盘,指尖快速拨动:
“锦书,晌午前把柴胡和金银花清点一下,下午让墨竹去老吴头那儿看看新晒的金银花好了没,再进五斤。
“柴胡……库房还有多少?”
“柴胡够用几天。”锦书答道。
晌午刚过,简单扒拉了几口饭,冬梅就挎上小布包,准备出门。
“姑娘,我去柳树屯了。”
林芷正和锦书核对柴胡的库存,闻言抬头:“路上当心点。药材成色你看仔细,价钱……只要东西好,贵点也能商量。”
“知道。”冬梅点点头,她虽平时寡言少语,但心里有数。
墨竹凑过来,塞给冬梅一个竹筒:“给,路上喝的水。快去吧!咱这当归斗可等着米下锅呢!”
冬梅一走,铺子里剩三人。
锦书继续埋头整理账目,墨竹则麻利地擦拭着药柜,把刚抓药弄乱的斗子重新归置整齐。
林芷站在柜台后,手里捻着一小撮新收的柴胡片,仔细看着成色。
下午的客人稀稀拉拉。抓陈当归的多是些老街坊,听了解释都表示理解。
“能用就行,省俩钱儿买肉吃!”
“老周家今年是咋了?林姑娘你们也不容易。”
“陈货就陈货吧,总比干等着强!”
墨竹嘴甜,一边抓药一边跟这些老主顾聊着,气氛倒也轻松。
锦书则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笔陈当归的销售,价钱标的清清楚楚。
眼看日头偏西,门口光线再次一暗。
是上午那个穿绸衫的中年男人,他又来了,脸色比上午更沉。
“掌柜的!”他没好气地把上午抓的那包药拍在柜台上,
“你们这陈当归根本不管用!老太太喝了说味儿不对,身上也没见舒坦!这不是糊弄人吗?”
墨竹正要上前解释,林芷已经放下手里的柴胡,走了过来。
“客官,”她的声音依旧平稳,“药效因人而异。”
“陈当归药性确实略弱,故而我们减价售卖,也提前告知过您。”
“老太太若嫌味道陈涩,煎煮时可多加两片鲜姜和一枚红枣调和,这是常用之法。”
她拿起那包药,解开仔细看了看,“药材本身并无问题。”
绸衫男人犹自不信:“说的轻巧!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拿烂药充数?退钱!”
墨竹眼珠一转,脸上堆起笑,语气却丝毫不软:
“这位客官,话不能这么说。药您抓走了,我们也说明白了是陈货价廉。味道不对,我们教您法子调和了。”
“药效慢些,可能是老太太体质需要缓缓调养。退钱……这不合规矩呀。要不这样,”
她指了指药柜里掺了陈货的当归斗,“您看,这陈当归我们自己也在用,给老街坊抓。要是烂药,我们敢这么干吗?坏了名声,我们这小铺子还开不开啦?”
男人被墨竹连珠炮似的话堵得一噎,看看林芷沉静的脸,又看看墨竹伶俐的模样,再看看旁边几位熟客投来的目光,气焰矮了三分,但还是嘟囔:
“反正……反正没效果!”
林芷淡淡道:“客官若实在不放心,这包药,我们给您换同等价钱的其他滋补药材,您看可行?”
“退钱,确实没有先例。”她给出了折中的办法。
男人权衡了一下,觉得退钱无望,能换点别的也好,勉强哼了一声:“那……那换点好的红枣枸杞吧!”
“行。”林芷示意锦书,“锦书,给这位客官换半斤上好的红枣,半斤枸杞,按陈当归的退药钱折算。”
一场小风波总算平息。送走那男人,墨竹小声嘀咕:“真是……费劲!”
锦书低声道:“好在解决了。”
她迅速在账册上记下这笔置换。
林芷没说什么,只是走回柜台后,继续看她的柴胡。做生意,少不了磕磕绊绊,讲清道理,守住底线,该退让时也要有分寸。
天色擦黑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冬梅回来了,风尘仆仆,但脸上带着一丝轻松。
她身后还跟着一个背着大背篓、皮肤黝黑的憨厚汉子。
“姑娘,锦书,墨竹!”冬梅先进门,语速比平时快了点,
“这位是柳树屯的张大哥,阿牛。他家今年当归收成还行,听咱们急需,匀了二十斤来!”
她侧身让后面那汉子进来。
阿牛有些拘谨地放下沉重的背篓,搓着手,憨厚地笑着:
“林掌柜好,各位姑娘好。冬梅姑娘看过货了,晒得干,收拾得也干净。”
林芷立刻走过去:“辛苦张大哥跑一趟。”
她蹲下身,解开背篓口的绳子。一股浓郁新鲜的当归香气立刻弥散开来。
她小心地抓起一把,凑到油灯下细看:断面黄白分明,油润有光泽。
又掰下一小块根须放进嘴里嚼了嚼,那股特有的浓郁辛香混合着微苦在舌尖化开,回味绵长。
是好货,而且是新挖不久、炮制得宜的好货!
“是好当归。”林芷站起身,看向冬梅。
冬梅轻轻点头,表示她路上已经验过。
锦书也凑过来看了看,脸上露出喜色:“成色真不错!比老周家去年的还好些!”
墨竹麻利地端了碗水给阿牛:“张大哥,喝水!赶这么远路,辛苦啦!”
阿牛憨笑着接过水:“不辛苦,不辛苦!”
“张大哥,”林芷开口,语气真诚,“这二十斤当归,我们都要了。冬梅跟你谈的价是?”
冬梅那边也有了进展:“姑娘,我查了单子,也托人问了。”
“西边柳树屯的张老药农那儿,往年也种点当归,量不大,但今年收成好像还行。”
“下午我跑一趟去问问?看能不能匀点救急。”
“好。”林芷立刻同意,“价钱可以比老周家略高一点,但药材必须验过。你亲自去挑。”
“行,我吃了晌午饭就去。”冬梅点头。
林芷的目光扫过药柜,当归斗暂时不空了,但金银花也只剩小半斗。她拿起算盘,指尖快速拨动:
“锦书,晌午前把柴胡和金银花清点一下,下午让墨竹去老吴头那儿看看新晒的金银花好了没,再进五斤。
“柴胡……库房还有多少?”
“柴胡够用几天。”锦书答道。
晌午刚过,简单扒拉了几口饭,冬梅就挎上小布包,准备出门。
“姑娘,我去柳树屯了。”
林芷正和锦书核对柴胡的库存,闻言抬头:“路上当心点。药材成色你看仔细,价钱……只要东西好,贵点也能商量。”
“知道。”冬梅点点头,她虽平时寡言少语,但心里有数。
墨竹凑过来,塞给冬梅一个竹筒:“给,路上喝的水。快去吧!咱这当归斗可等着米下锅呢!”
冬梅一走,铺子里剩三人。
锦书继续埋头整理账目,墨竹则麻利地擦拭着药柜,把刚抓药弄乱的斗子重新归置整齐。
林芷站在柜台后,手里捻着一小撮新收的柴胡片,仔细看着成色。
下午的客人稀稀拉拉。抓陈当归的多是些老街坊,听了解释都表示理解。
“能用就行,省俩钱儿买肉吃!”
“老周家今年是咋了?林姑娘你们也不容易。”
“陈货就陈货吧,总比干等着强!”
墨竹嘴甜,一边抓药一边跟这些老主顾聊着,气氛倒也轻松。
锦书则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笔陈当归的销售,价钱标的清清楚楚。
眼看日头偏西,门口光线再次一暗。
是上午那个穿绸衫的中年男人,他又来了,脸色比上午更沉。
“掌柜的!”他没好气地把上午抓的那包药拍在柜台上,
“你们这陈当归根本不管用!老太太喝了说味儿不对,身上也没见舒坦!这不是糊弄人吗?”
墨竹正要上前解释,林芷已经放下手里的柴胡,走了过来。
“客官,”她的声音依旧平稳,“药效因人而异。”
“陈当归药性确实略弱,故而我们减价售卖,也提前告知过您。”
“老太太若嫌味道陈涩,煎煮时可多加两片鲜姜和一枚红枣调和,这是常用之法。”
她拿起那包药,解开仔细看了看,“药材本身并无问题。”
绸衫男人犹自不信:“说的轻巧!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拿烂药充数?退钱!”
墨竹眼珠一转,脸上堆起笑,语气却丝毫不软:
“这位客官,话不能这么说。药您抓走了,我们也说明白了是陈货价廉。味道不对,我们教您法子调和了。”
“药效慢些,可能是老太太体质需要缓缓调养。退钱……这不合规矩呀。要不这样,”
她指了指药柜里掺了陈货的当归斗,“您看,这陈当归我们自己也在用,给老街坊抓。要是烂药,我们敢这么干吗?坏了名声,我们这小铺子还开不开啦?”
男人被墨竹连珠炮似的话堵得一噎,看看林芷沉静的脸,又看看墨竹伶俐的模样,再看看旁边几位熟客投来的目光,气焰矮了三分,但还是嘟囔:
“反正……反正没效果!”
林芷淡淡道:“客官若实在不放心,这包药,我们给您换同等价钱的其他滋补药材,您看可行?”
“退钱,确实没有先例。”她给出了折中的办法。
男人权衡了一下,觉得退钱无望,能换点别的也好,勉强哼了一声:“那……那换点好的红枣枸杞吧!”
“行。”林芷示意锦书,“锦书,给这位客官换半斤上好的红枣,半斤枸杞,按陈当归的退药钱折算。”
一场小风波总算平息。送走那男人,墨竹小声嘀咕:“真是……费劲!”
锦书低声道:“好在解决了。”
她迅速在账册上记下这笔置换。
林芷没说什么,只是走回柜台后,继续看她的柴胡。做生意,少不了磕磕绊绊,讲清道理,守住底线,该退让时也要有分寸。
天色擦黑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冬梅回来了,风尘仆仆,但脸上带着一丝轻松。
她身后还跟着一个背着大背篓、皮肤黝黑的憨厚汉子。
“姑娘,锦书,墨竹!”冬梅先进门,语速比平时快了点,
“这位是柳树屯的张大哥,阿牛。他家今年当归收成还行,听咱们急需,匀了二十斤来!”
她侧身让后面那汉子进来。
阿牛有些拘谨地放下沉重的背篓,搓着手,憨厚地笑着:
“林掌柜好,各位姑娘好。冬梅姑娘看过货了,晒得干,收拾得也干净。”
林芷立刻走过去:“辛苦张大哥跑一趟。”
她蹲下身,解开背篓口的绳子。一股浓郁新鲜的当归香气立刻弥散开来。
她小心地抓起一把,凑到油灯下细看:断面黄白分明,油润有光泽。
又掰下一小块根须放进嘴里嚼了嚼,那股特有的浓郁辛香混合着微苦在舌尖化开,回味绵长。
是好货,而且是新挖不久、炮制得宜的好货!
“是好当归。”林芷站起身,看向冬梅。
冬梅轻轻点头,表示她路上已经验过。
锦书也凑过来看了看,脸上露出喜色:“成色真不错!比老周家去年的还好些!”
墨竹麻利地端了碗水给阿牛:“张大哥,喝水!赶这么远路,辛苦啦!”
阿牛憨笑着接过水:“不辛苦,不辛苦!”
“张大哥,”林芷开口,语气真诚,“这二十斤当归,我们都要了。冬梅跟你谈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