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堂门口的免费“芷兰暖心茶”成了冬日街巷一景。
邻里送来的果皮花片越来越多——陈皮丝、梨干片、山楂片、晒干的苹果皮……虽零碎,但都干净用心。
冬梅照单全收,仔细筛选,根据送来的材料微调茶汤配比,让那琥珀色的茶水味道愈发醇厚丰富,驱寒暖身的效果也更好了。
墨竹每天清晨依旧坐在炉边,清脆的招呼声和茶香一起飘荡: “陈大爷!今日茶里加了您送的山楂片,酸甜开胃!”
“王大娘!这梨干片是您送的吧?喝着更润了!”
送料来的街坊听到自己的心意被提及,脸上都笑开了花,喝着茶也觉得格外香甜。
一碗热茶,无形中拉近了芷兰堂与整条街巷的距离。
这天上午,李秀才夹着书册,特意绕到芷兰堂门口,接过墨竹递来的茶碗喝了一大口,暖意驱散了学堂的寒气。
“好茶!”李秀才抹抹嘴,对柜台边的锦书和林芷笑道,“林大夫,锦书姑娘,你们这暖心茶,可把我们学堂里那群小皮猴儿的魂都勾走啦!”
墨竹好奇:“啊?李秀才,这话怎么说?”
李秀才指着不远处书声琅琅的学堂:
“自从知道你们这儿有免费好喝的暖茶,一下课,那些小子就撒丫子往这儿跑!”
“说是渴了,我看啊,一半是馋这口甜的,一半是跑来凑墨竹姑娘的热闹!”他无奈地摇头,眼中却带着笑意。
锦书和林芷相视一笑。
墨竹则咯咯笑起来:“那敢情好!跑跑更暖和!李秀才放心,来多少我管够!”
李秀才却正了正神色:“孩子们常来,喝了不少茶,我心里过意不去。学堂经费有限,但也不能白占姑娘们便宜。”
他沉吟一下,“这样如何?学堂里常用的练字纸、描红本子,都是我从城西纸坊批来的,价钱比零买便宜不少。”
“你们铺子日常也要用纸包药、记账吧?若信得过,以后你们需用纸笔,我按进价匀给你们?也算抵些茶水心意。”
锦书一听,立刻在心中盘算起来:铺子包药纸、记账纸、墨锭消耗确实不小,零买价高且杂。
若学堂统一采购,批量进价肯定低不少。
“李秀才,”锦书微笑着开口,“您这提议好。我们确实常用纸张墨锭。”
“若能按学堂批价匀货给我们,那是再好不过了。至于茶水,”她指了指热气腾腾的茶桶,
“本就是邻里心意,孩子们渴了来喝,是看得起我们芷兰堂,不必算得那么清。”
林芷也点头:“孩子们读书辛苦,一碗热茶不值什么。李秀才不必介怀。”
李秀才见她们爽快,也高兴:
“那就说定了!以后纸张墨锭需要多少,提前一日告诉我一声,我一起捎回来!保证是上好的货色,童叟无欺!”
他又喝了一碗茶,夹着书册精神抖擞地走了。
望着李秀才走进学堂的背影,墨竹眨巴着眼睛,突然冒出一个主意:“姑娘,锦书姐!学堂里读书费脑子,小孩子又容易饿。”
“咱们的暖身茶,能不能……嗯,给学堂里单独熬一种?加点核桃碎、芝麻粉、红枣片什么的?补脑益智又顶饿?”
锦书眼睛一亮:学堂是稳定客流,孩子们的口碑传播力强!
她立刻在心里计算:“核桃碎、芝麻粉、红枣片成本略高些,但若学堂集体订,用量稳定,成本可控。李秀才人实在,价钱好商量。”
冬梅也轻声说:“库房还有少量桂圆肉碎,也可以加点,味道更好。”
林芷思忖片刻:“想法不错。但学堂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茶饮以清淡滋养为主,不宜过甜过腻。”
“用料要干净,功效要温和。”
“明白!”锦书点头,“我和墨竹下午去趟学堂,跟李秀才聊聊,探探口风,也看看孩子们的口味偏好。”
下午,锦书和墨竹真去了学堂一趟。
回来时,墨竹脸蛋红扑扑的,很兴奋。
“姑娘!冬梅姐!李秀才说这主意好!学堂里下午上课时间长,孩子们常有喊饿的!”
“他说只要东西干净实惠,价钱合适,学堂可以每天订一桶!”
锦书补充道:“孩子们尝了冬梅用现有茶料加了一点点核桃碎和红枣片煮的样品,都说比纯茶水好喝,香!”
“李秀才也尝了,说风味温和,不影响读书。价钱我们也初步谈了,按一桶的成本加少许辛苦费,比他们单独买点心便宜多了,学堂负担得起。”
冬梅立刻问:“那配比……”
“以暖身茶料为基础,”锦书显然已和冬梅心有灵犀,“核桃碎、芝麻粉少量增香补脑,红枣片少量添甜补气血,桂圆肉碎点缀。味甘清淡,不腻口。”
“冬梅,配比就靠你掌握了!”
冬梅用力点头:“好,我琢磨。”
第二天清晨,芷兰堂后院比往日更忙碌些。
除了门口那壶给街坊的“芷兰暖心茶”,冬梅特意用一口更大的铜锅,熬煮着专供学堂的“益智暖身茶”。
浓郁的茶香里夹杂着核桃、芝麻、红枣的温润气息,比门口的暖心茶更添了几分厚实的暖意。
墨竹帮着冬梅将滚烫的茶汤小心地舀进一个特制的、带提手的厚木桶里,盖好盖子,裹上厚厚的棉套保温。
“好嘞!学堂特供,出发!”墨竹提起沉甸甸的茶桶,脚步轻快地向不远处的学堂走去。
学堂门口,李秀才已带着几个大点的学生在等着了。
“墨竹姑娘,辛苦辛苦!”李秀才连忙接过去。
墨竹笑嘻嘻地:“不辛苦!李秀才,让孩子们趁热喝!下午我再来收桶!”
“好好好!”李秀才连连答应,招呼学生们把茶桶抬进去。
不一会儿,学堂里便传来孩子们惊喜的低语和满足的啜饮声。那加了料的暖茶,显然比清茶更受欢迎。
傍晚,墨竹去学堂收空桶时,李秀才递给她一个小布袋,里面是几支用秃了的毛笔头和一截墨锭。
“墨竹姑娘,”李秀才有些不好意思,“这是今日孩子们写字用秃的笔头,还有剩的这点墨。”
“学堂里攒着也没用,想着你们铺子包药写字或许能用上?虽不值钱,也是点心意,抵些茶水费……”
墨竹接过布袋,眼睛一亮:“哎哟!李秀才您太周到了!秃笔头修修能做小药刷,墨锭磨了墨汁包药写方子都行!”
“一点不浪费!谢谢您啦!”她爽快地收下,心里觉得李秀才真是实在人。
邻里送来的果皮花片越来越多——陈皮丝、梨干片、山楂片、晒干的苹果皮……虽零碎,但都干净用心。
冬梅照单全收,仔细筛选,根据送来的材料微调茶汤配比,让那琥珀色的茶水味道愈发醇厚丰富,驱寒暖身的效果也更好了。
墨竹每天清晨依旧坐在炉边,清脆的招呼声和茶香一起飘荡: “陈大爷!今日茶里加了您送的山楂片,酸甜开胃!”
“王大娘!这梨干片是您送的吧?喝着更润了!”
送料来的街坊听到自己的心意被提及,脸上都笑开了花,喝着茶也觉得格外香甜。
一碗热茶,无形中拉近了芷兰堂与整条街巷的距离。
这天上午,李秀才夹着书册,特意绕到芷兰堂门口,接过墨竹递来的茶碗喝了一大口,暖意驱散了学堂的寒气。
“好茶!”李秀才抹抹嘴,对柜台边的锦书和林芷笑道,“林大夫,锦书姑娘,你们这暖心茶,可把我们学堂里那群小皮猴儿的魂都勾走啦!”
墨竹好奇:“啊?李秀才,这话怎么说?”
李秀才指着不远处书声琅琅的学堂:
“自从知道你们这儿有免费好喝的暖茶,一下课,那些小子就撒丫子往这儿跑!”
“说是渴了,我看啊,一半是馋这口甜的,一半是跑来凑墨竹姑娘的热闹!”他无奈地摇头,眼中却带着笑意。
锦书和林芷相视一笑。
墨竹则咯咯笑起来:“那敢情好!跑跑更暖和!李秀才放心,来多少我管够!”
李秀才却正了正神色:“孩子们常来,喝了不少茶,我心里过意不去。学堂经费有限,但也不能白占姑娘们便宜。”
他沉吟一下,“这样如何?学堂里常用的练字纸、描红本子,都是我从城西纸坊批来的,价钱比零买便宜不少。”
“你们铺子日常也要用纸包药、记账吧?若信得过,以后你们需用纸笔,我按进价匀给你们?也算抵些茶水心意。”
锦书一听,立刻在心中盘算起来:铺子包药纸、记账纸、墨锭消耗确实不小,零买价高且杂。
若学堂统一采购,批量进价肯定低不少。
“李秀才,”锦书微笑着开口,“您这提议好。我们确实常用纸张墨锭。”
“若能按学堂批价匀货给我们,那是再好不过了。至于茶水,”她指了指热气腾腾的茶桶,
“本就是邻里心意,孩子们渴了来喝,是看得起我们芷兰堂,不必算得那么清。”
林芷也点头:“孩子们读书辛苦,一碗热茶不值什么。李秀才不必介怀。”
李秀才见她们爽快,也高兴:
“那就说定了!以后纸张墨锭需要多少,提前一日告诉我一声,我一起捎回来!保证是上好的货色,童叟无欺!”
他又喝了一碗茶,夹着书册精神抖擞地走了。
望着李秀才走进学堂的背影,墨竹眨巴着眼睛,突然冒出一个主意:“姑娘,锦书姐!学堂里读书费脑子,小孩子又容易饿。”
“咱们的暖身茶,能不能……嗯,给学堂里单独熬一种?加点核桃碎、芝麻粉、红枣片什么的?补脑益智又顶饿?”
锦书眼睛一亮:学堂是稳定客流,孩子们的口碑传播力强!
她立刻在心里计算:“核桃碎、芝麻粉、红枣片成本略高些,但若学堂集体订,用量稳定,成本可控。李秀才人实在,价钱好商量。”
冬梅也轻声说:“库房还有少量桂圆肉碎,也可以加点,味道更好。”
林芷思忖片刻:“想法不错。但学堂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茶饮以清淡滋养为主,不宜过甜过腻。”
“用料要干净,功效要温和。”
“明白!”锦书点头,“我和墨竹下午去趟学堂,跟李秀才聊聊,探探口风,也看看孩子们的口味偏好。”
下午,锦书和墨竹真去了学堂一趟。
回来时,墨竹脸蛋红扑扑的,很兴奋。
“姑娘!冬梅姐!李秀才说这主意好!学堂里下午上课时间长,孩子们常有喊饿的!”
“他说只要东西干净实惠,价钱合适,学堂可以每天订一桶!”
锦书补充道:“孩子们尝了冬梅用现有茶料加了一点点核桃碎和红枣片煮的样品,都说比纯茶水好喝,香!”
“李秀才也尝了,说风味温和,不影响读书。价钱我们也初步谈了,按一桶的成本加少许辛苦费,比他们单独买点心便宜多了,学堂负担得起。”
冬梅立刻问:“那配比……”
“以暖身茶料为基础,”锦书显然已和冬梅心有灵犀,“核桃碎、芝麻粉少量增香补脑,红枣片少量添甜补气血,桂圆肉碎点缀。味甘清淡,不腻口。”
“冬梅,配比就靠你掌握了!”
冬梅用力点头:“好,我琢磨。”
第二天清晨,芷兰堂后院比往日更忙碌些。
除了门口那壶给街坊的“芷兰暖心茶”,冬梅特意用一口更大的铜锅,熬煮着专供学堂的“益智暖身茶”。
浓郁的茶香里夹杂着核桃、芝麻、红枣的温润气息,比门口的暖心茶更添了几分厚实的暖意。
墨竹帮着冬梅将滚烫的茶汤小心地舀进一个特制的、带提手的厚木桶里,盖好盖子,裹上厚厚的棉套保温。
“好嘞!学堂特供,出发!”墨竹提起沉甸甸的茶桶,脚步轻快地向不远处的学堂走去。
学堂门口,李秀才已带着几个大点的学生在等着了。
“墨竹姑娘,辛苦辛苦!”李秀才连忙接过去。
墨竹笑嘻嘻地:“不辛苦!李秀才,让孩子们趁热喝!下午我再来收桶!”
“好好好!”李秀才连连答应,招呼学生们把茶桶抬进去。
不一会儿,学堂里便传来孩子们惊喜的低语和满足的啜饮声。那加了料的暖茶,显然比清茶更受欢迎。
傍晚,墨竹去学堂收空桶时,李秀才递给她一个小布袋,里面是几支用秃了的毛笔头和一截墨锭。
“墨竹姑娘,”李秀才有些不好意思,“这是今日孩子们写字用秃的笔头,还有剩的这点墨。”
“学堂里攒着也没用,想着你们铺子包药写字或许能用上?虽不值钱,也是点心意,抵些茶水费……”
墨竹接过布袋,眼睛一亮:“哎哟!李秀才您太周到了!秃笔头修修能做小药刷,墨锭磨了墨汁包药写方子都行!”
“一点不浪费!谢谢您啦!”她爽快地收下,心里觉得李秀才真是实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