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合上账本,想起一事:“对了,冬梅。”
她看向冬梅,“护嗓蜜丸反响这么好,全靠你把握火候搓得恰到好处。你那份手艺,该有回报。”
她拿出一个小红封,比平常的月钱厚实些,“这是蜜丸这块额外的辛苦补贴。”
冬梅愣住了,看着红封没伸手:“我……我就是按姑娘说的做……”
“拿着,”锦书将红封塞进她手里,“该你的就是你的。铺子有盈余,不能只让你出力不添油。”
她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
林芷也温声道:“冬梅,锦书说得对。收下吧。”
冬梅握着那温热的红封,手指微微蜷缩,眼圈有些发红:“谢……谢谢锦书姐,谢谢姑娘。”
墨竹擦着手跑过来,笑嘻嘻地搂住冬梅的肩:“冬梅姐!有钱啦!想买点啥?”
冬梅低着头,声音细若蚊呐:“想……给我娘……买块镇上李记的桂花糕……她爱吃……”
“买!”墨竹豪气地一挥手,“明儿我陪你去!李记的桂花糕,我也馋了!”
锦书和林芷都笑了。
夜深人静,草堂后院。
墨竹早已睡得香甜。锦书在灯下最后核对着账目。
冬梅却没有睡,她坐在灯下,桌上铺着那块包红封的红纸,手里拿着针线,小心翼翼地绣着什么。
灯光勾勒出她专注柔和的侧影。
林芷轻轻走近:“还不睡?”
冬梅吓了一跳,看清是林芷,松了口气,小声道:“睡不着……想……绣个东西……”
林芷看向她手中:红布上,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蜜蜂正渐渐成型,翅膀用金线点缀,旁边还用细细的青线绣了一个“芷”字。
“给铺子绣的?”林芷问。
冬梅点点头,又摇摇头:“给……姑娘……锦书姐……墨竹……和我自己……”
她声音很轻,却很认真,“咱们……像蜜蜂……在芷兰堂……”
林芷心头一暖,看着她笨拙却无比用心的针脚,仿佛看到了那罐蜂王浆最后一点心意,化作了冬梅心头最温暖的象征。
“好。”林芷的声音格外柔和,“绣好了,咱们都戴上。芷兰堂的四只小蜜蜂,勤勤恳恳,酿自己的蜜。”
冬梅抬起头,对着林芷露出了一个明亮而羞涩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
灯下,针线穿梭,一只小小的蜜蜂在红布上渐渐鲜活。
冬梅灯下绣的小蜜蜂,成了姐妹几个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几天后的清晨,墨竹揉着眼睛爬起来。
一眼就看到自己枕边放着一个簇新的小香囊——红布底,一只金线翅膀、憨态可掬的小蜜蜂,旁边还绣着一个歪歪扭扭但充满活力的“竹”字。
“哇!”墨竹惊喜地大叫一声,抓起香囊就往外冲,“冬梅姐!你绣好啦?太好看了!”
她冲到后院,看到林芷和锦书正在洗漱,两人腰间也挂着同款的小蜜蜂香囊,林芷的是“芷”字,锦书的是“书”字,针脚都带着冬梅特有的细致和笨拙的可爱。
“我的呢我的呢?”墨竹举着自己的“竹”字香囊嚷嚷。
冬梅正在灶边煮粥,闻声回过头,脸上带着一丝熬夜的倦意,但眼睛亮亮的:“都……都好了。”
她从怀里掏出最后一个,上面绣着“梅”字的小蜜蜂。
“冬梅姐!”墨竹冲过去一把抱住她,“你熬夜绣的吧?眼睛都红了!下次不许这样!”
冬梅被抱得有点不好意思,小声说:“不累……大家喜欢就好。”
锦书看着腰间的小蜜蜂香囊:“冬梅有心了。”
林芷轻轻抚过香囊上的“芷”字,温声道:“很别致。”
她看向冬梅,“不过,下次别熬太晚。”
“嗯。”冬梅点点头,嘴角是藏不住的浅笑。她把“梅”字香囊仔细系在腰间,四只小蜜蜂在晨光里相映成趣。
上午,张婆子送来的新鲜野荠菜水灵灵的,堆在小厨房的簸箕里,散发着春日泥土的清香。
“冬梅姐!荠菜饺子!”墨竹念念不忘。
冬梅应了声:“嗯,中午包。”
锦书拿着账本路过,看了看那堆翠绿的荠菜,脚步一顿:“林妹妹,冬梅,这荠菜新鲜,量也不少。”
“除了咱们自己吃,是不是还能做点别的?我记得荠菜性凉,清热利湿,明目,春季肝火旺……”
林芷正整理药斗,闻言看向荠菜:“是个好主意。新鲜荠菜不易保存,直接卖不值钱。”
“冬梅,你挑些最嫩的出来,洗净晾干些水分。咱们试试做点‘清肝明目荠菜茶’?”
“配点清肝的菊花、决明子,再加点甘草调和。”
冬梅眼睛一亮:“好!菊花和决明子铺子里有现成的!”
墨竹立刻举手:“我帮忙洗菜!”
中午,后院小灶间变成了临时“茶作坊”。
墨竹和冬梅仔细清洗、沥干荠菜嫩叶。
林芷配好了干菊花、炒决明子和少量甘草片的比例。
锦书则负责核算成本。
“新鲜荠菜是张婆子送的,折算人情成本忽略。菊花、决明子、甘草成本不高。主要人工是清洗和晾晒。”
锦书一边记录一边说。 “咱们自己晒,省了炭火烘干的钱。”
冬梅接口道,手上动作麻利地将洗净的荠菜叶均匀铺在干净的竹匾上,放在后院通风处阴干。
“那这茶定价……就按普通花茶略高一点点?”
锦书看向林芷,“主打春季清肝明目的实惠养生茶?”
“嗯,合适。”林芷点头,“试试看街坊反应。”
下午,晾得半干的荠菜叶带着清冽的草香。
冬梅将其与菊花、决明子、甘草片仔细混合均匀,装入干净的粗棉布袋中,封口。
一小包荠菜茶就做好了。
墨竹拿起一包闻了闻:“嗯!有荠菜的清,菊花的香,还有点甘草的甜味儿!看着就清爽!”
正巧,前街开布庄的刘娘子来买润喉糖。她最近眼睛干涩,抱怨了几句。
墨竹立刻拿起一包新茶:
“刘娘子,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尝尝咱们新出的‘清肝明目荠菜茶’!春天肝火旺,眼睛干,喝这个正合适!清爽又去火!”
她看向冬梅,“护嗓蜜丸反响这么好,全靠你把握火候搓得恰到好处。你那份手艺,该有回报。”
她拿出一个小红封,比平常的月钱厚实些,“这是蜜丸这块额外的辛苦补贴。”
冬梅愣住了,看着红封没伸手:“我……我就是按姑娘说的做……”
“拿着,”锦书将红封塞进她手里,“该你的就是你的。铺子有盈余,不能只让你出力不添油。”
她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
林芷也温声道:“冬梅,锦书说得对。收下吧。”
冬梅握着那温热的红封,手指微微蜷缩,眼圈有些发红:“谢……谢谢锦书姐,谢谢姑娘。”
墨竹擦着手跑过来,笑嘻嘻地搂住冬梅的肩:“冬梅姐!有钱啦!想买点啥?”
冬梅低着头,声音细若蚊呐:“想……给我娘……买块镇上李记的桂花糕……她爱吃……”
“买!”墨竹豪气地一挥手,“明儿我陪你去!李记的桂花糕,我也馋了!”
锦书和林芷都笑了。
夜深人静,草堂后院。
墨竹早已睡得香甜。锦书在灯下最后核对着账目。
冬梅却没有睡,她坐在灯下,桌上铺着那块包红封的红纸,手里拿着针线,小心翼翼地绣着什么。
灯光勾勒出她专注柔和的侧影。
林芷轻轻走近:“还不睡?”
冬梅吓了一跳,看清是林芷,松了口气,小声道:“睡不着……想……绣个东西……”
林芷看向她手中:红布上,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蜜蜂正渐渐成型,翅膀用金线点缀,旁边还用细细的青线绣了一个“芷”字。
“给铺子绣的?”林芷问。
冬梅点点头,又摇摇头:“给……姑娘……锦书姐……墨竹……和我自己……”
她声音很轻,却很认真,“咱们……像蜜蜂……在芷兰堂……”
林芷心头一暖,看着她笨拙却无比用心的针脚,仿佛看到了那罐蜂王浆最后一点心意,化作了冬梅心头最温暖的象征。
“好。”林芷的声音格外柔和,“绣好了,咱们都戴上。芷兰堂的四只小蜜蜂,勤勤恳恳,酿自己的蜜。”
冬梅抬起头,对着林芷露出了一个明亮而羞涩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
灯下,针线穿梭,一只小小的蜜蜂在红布上渐渐鲜活。
冬梅灯下绣的小蜜蜂,成了姐妹几个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几天后的清晨,墨竹揉着眼睛爬起来。
一眼就看到自己枕边放着一个簇新的小香囊——红布底,一只金线翅膀、憨态可掬的小蜜蜂,旁边还绣着一个歪歪扭扭但充满活力的“竹”字。
“哇!”墨竹惊喜地大叫一声,抓起香囊就往外冲,“冬梅姐!你绣好啦?太好看了!”
她冲到后院,看到林芷和锦书正在洗漱,两人腰间也挂着同款的小蜜蜂香囊,林芷的是“芷”字,锦书的是“书”字,针脚都带着冬梅特有的细致和笨拙的可爱。
“我的呢我的呢?”墨竹举着自己的“竹”字香囊嚷嚷。
冬梅正在灶边煮粥,闻声回过头,脸上带着一丝熬夜的倦意,但眼睛亮亮的:“都……都好了。”
她从怀里掏出最后一个,上面绣着“梅”字的小蜜蜂。
“冬梅姐!”墨竹冲过去一把抱住她,“你熬夜绣的吧?眼睛都红了!下次不许这样!”
冬梅被抱得有点不好意思,小声说:“不累……大家喜欢就好。”
锦书看着腰间的小蜜蜂香囊:“冬梅有心了。”
林芷轻轻抚过香囊上的“芷”字,温声道:“很别致。”
她看向冬梅,“不过,下次别熬太晚。”
“嗯。”冬梅点点头,嘴角是藏不住的浅笑。她把“梅”字香囊仔细系在腰间,四只小蜜蜂在晨光里相映成趣。
上午,张婆子送来的新鲜野荠菜水灵灵的,堆在小厨房的簸箕里,散发着春日泥土的清香。
“冬梅姐!荠菜饺子!”墨竹念念不忘。
冬梅应了声:“嗯,中午包。”
锦书拿着账本路过,看了看那堆翠绿的荠菜,脚步一顿:“林妹妹,冬梅,这荠菜新鲜,量也不少。”
“除了咱们自己吃,是不是还能做点别的?我记得荠菜性凉,清热利湿,明目,春季肝火旺……”
林芷正整理药斗,闻言看向荠菜:“是个好主意。新鲜荠菜不易保存,直接卖不值钱。”
“冬梅,你挑些最嫩的出来,洗净晾干些水分。咱们试试做点‘清肝明目荠菜茶’?”
“配点清肝的菊花、决明子,再加点甘草调和。”
冬梅眼睛一亮:“好!菊花和决明子铺子里有现成的!”
墨竹立刻举手:“我帮忙洗菜!”
中午,后院小灶间变成了临时“茶作坊”。
墨竹和冬梅仔细清洗、沥干荠菜嫩叶。
林芷配好了干菊花、炒决明子和少量甘草片的比例。
锦书则负责核算成本。
“新鲜荠菜是张婆子送的,折算人情成本忽略。菊花、决明子、甘草成本不高。主要人工是清洗和晾晒。”
锦书一边记录一边说。 “咱们自己晒,省了炭火烘干的钱。”
冬梅接口道,手上动作麻利地将洗净的荠菜叶均匀铺在干净的竹匾上,放在后院通风处阴干。
“那这茶定价……就按普通花茶略高一点点?”
锦书看向林芷,“主打春季清肝明目的实惠养生茶?”
“嗯,合适。”林芷点头,“试试看街坊反应。”
下午,晾得半干的荠菜叶带着清冽的草香。
冬梅将其与菊花、决明子、甘草片仔细混合均匀,装入干净的粗棉布袋中,封口。
一小包荠菜茶就做好了。
墨竹拿起一包闻了闻:“嗯!有荠菜的清,菊花的香,还有点甘草的甜味儿!看着就清爽!”
正巧,前街开布庄的刘娘子来买润喉糖。她最近眼睛干涩,抱怨了几句。
墨竹立刻拿起一包新茶:
“刘娘子,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尝尝咱们新出的‘清肝明目荠菜茶’!春天肝火旺,眼睛干,喝这个正合适!清爽又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