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骄阳炙烤着青石板路,空气闷热得没有一丝风。芷兰堂前堂虽开着门窗,也挡不住滚滚热浪。
来抓药的人少了些,倒是一些熟客径直走向后院粥摊旁的角落——那里新支了个小凉棚,下面摆着几个陶缸,缸壁上凝着清凉的水珠。
“墨竹姑娘,来碗清心饮!加冰!”绸缎庄的陈掌柜摇着扇子,额头全是汗。
“好嘞!陈掌柜您坐!”
墨竹麻利地从一口盖着厚棉被的木桶里夹出几块碎冰,放进碗里,再舀入冰镇好的清心饮,递过去,
“五文钱!”
陈掌柜迫不及待喝了一大口,长舒一口气:“哈……舒坦!林大夫这清心饮,真是救命了!”
他看着旁边几口缸,“咦,今天还多了个绿豆汤?”
“那是我们新熬的‘绿豆薄荷饮’!”
墨竹指向另一口缸,“消暑解毒,比清心饮更凉快!您尝尝?”
“哦?来一碗尝尝!” 墨竹同样加了冰递过去。
陈掌柜一尝,眼睛亮了:“嗯!绿豆沙糯,薄荷味清爽直冲天灵盖,这个也消暑,以后就喝它了!”
后院,冬梅正守着炉子熬新一批绿豆汤。她擦着汗,把熬得开花起沙的绿豆汤滤出来,倒入干净的缸里。
旁边小锅里煮着浓稠的薄荷汁,散发沁人心脾的凉意。
“冬梅姐,薄荷汁好了没?陈掌柜说绿豆薄荷饮更解暑呢!”墨竹探头进来喊。
“就好!”冬梅把碧绿的薄荷汁兑入温热的绿豆汤里,再撒上一小撮细盐,
“盐糖少许,生津止渴。端出去凉着吧,等会儿就能冰镇了。”
“冬梅姐真讲究!”墨竹笑嘻嘻地端走了大盆。
锦书拿着账本进来,眉头却微蹙着:
“冬梅,墨竹,咱们的冰块不够用了。今年夏天格外热,冰窖的冰价涨了三成!咱们一天卖那么多冰饮,光冰钱就快赶上饮子钱了。”
“啊?这么贵?”墨竹咋舌,“那……那要不别加冰了?”
“不加冰?”冬梅摇头,“这大热天的,温嘟嘟的饮子谁爱喝?解暑就差那一口冰凉劲儿!”
“可不加冰,成本压不下来啊。”锦书叹气,“除非咱们饮子涨价……”
“涨价不可取。”林芷的声音响起,她刚给一位抓药的客人包好药,
“清心饮和绿豆饮本就是为了惠及街坊,解暑消夏。涨价就背离初衷了。”
她走到凉棚下,看着陶缸外凝结的水珠,又摸了摸缸壁:
“锦书姐的顾虑有道理。冰价高昂,长久不是办法。”
她目光落在缸壁的水珠上,“你们看,水缸放在阴凉处,缸壁自己也会沁出水珠,摸着凉浸浸的。”
“姑娘的意思是……不用冰,也能让饮子凉下来?”冬梅问。
“试试看。”林芷思索着,“锦书姐,去买几个最大的陶缸,缸壁越厚越好。冬梅,熬好的饮子,放温了就倒进厚陶缸,盖紧盖子。然后……”
她指着后院水井,“把厚陶缸用井水浸着,井水夏凉,用井水的凉气慢慢冰镇缸里的饮子。
虽然不如冰块冷得快,但存放半日,应该也能沁得清凉爽口,足够解暑了。最关键的是,节省冰块。”
“井水冰镇?”锦书眼睛一亮,“对啊!井水凉!厚陶缸存得住凉气!这法子好,本钱就是几个缸和打井水的功夫!”
“我这就去挑水!”冬梅立刻拿起水桶。
“我去买缸!”墨竹也来了劲头。
新买的三个大厚陶缸当天就安置在后院最阴凉的角落。
冬梅和墨竹轮流打井水,把缸半埋在凉水里浸着。
熬好的绿豆薄荷饮和清心饮,温温的就倒进缸里,盖紧盖子。
过了两个时辰,墨竹迫不及待舀了一碗尝尝:“嗯!是不如冰块那么扎牙,但凉丝丝的,喝着正舒服!”
一位来买粥的大爷尝了井水镇的绿豆饮,也点头:“这个好!凉得温和,不激嗓子!适合俺们老人家!”
消息传开,不少怕吃冰的人,反而专门来喝这“井水镇”的清凉饮子。
虽然省下来的冰,还是会用在一些年轻人非要“扎牙凉”的需求上,但用量大大减少,成本总算压住了。
这天下午,凉棚下难得的清闲。
冬梅在后院新开了一小块地,移栽了几株薄荷,浇着水。
墨竹则趴在桌上,对着账本写写画画。
“姑娘,”墨竹忽然抬起头,“我算了算,咱们的绿豆薄荷饮卖得最好。
但薄荷味全靠煮薄荷汁,后院这点薄荷,快薅秃了。买鲜薄荷吧,这两天也涨价了。”
林芷看着冬梅移栽的薄荷:“移栽是个法子,但缓苗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要不……咱晒点干薄荷叶?”冬梅直起腰,“干薄荷香气不一样,但也能用。”
“干薄荷香气更烈,少了那份鲜灵的凉意。”林芷摇头,“而且干薄荷久煮易出涩味。”
她走到药柜前,拉开一个抽屉,里面是晒干的野菊花苞:“或许……可以试试用薄荷脑?”
她拿起一枚晒干的薄荷枝,在指尖捻碎,“新鲜薄荷叶晾晒前,咱们试试把带露水的嫩尖摘下,用少量上好的白酒浸泡萃取精华?
取其清凉之性,避免久煮。最后滴几滴在煮好放温的绿豆汤里,或许能保留那份鲜灵?”
“就像……给饮子‘点’上薄荷魂儿?”墨竹比喻道。
“对!”林芷笑了,“冬梅,这萃取薄荷脑的活儿,你手艺细,交给你试试?”
“成!我试试!”冬梅接过薄荷枝,眼中满是跃跃欲试。
后院水井旁,三个厚陶缸静静浸在凉水里。
冬梅小心地摘着薄荷嫩尖,墨竹在摇着扇子看账本。
锦书拨着算盘,盘算着省下的冰钱。
林芷则翻看着药书,寻找着薄荷萃取的最佳比例。
夏日的蝉鸣依旧聒噪,芷兰堂的后院却仿佛自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在厚陶缸、薄荷尖和井水的凉意里,悄然流转。
来抓药的人少了些,倒是一些熟客径直走向后院粥摊旁的角落——那里新支了个小凉棚,下面摆着几个陶缸,缸壁上凝着清凉的水珠。
“墨竹姑娘,来碗清心饮!加冰!”绸缎庄的陈掌柜摇着扇子,额头全是汗。
“好嘞!陈掌柜您坐!”
墨竹麻利地从一口盖着厚棉被的木桶里夹出几块碎冰,放进碗里,再舀入冰镇好的清心饮,递过去,
“五文钱!”
陈掌柜迫不及待喝了一大口,长舒一口气:“哈……舒坦!林大夫这清心饮,真是救命了!”
他看着旁边几口缸,“咦,今天还多了个绿豆汤?”
“那是我们新熬的‘绿豆薄荷饮’!”
墨竹指向另一口缸,“消暑解毒,比清心饮更凉快!您尝尝?”
“哦?来一碗尝尝!” 墨竹同样加了冰递过去。
陈掌柜一尝,眼睛亮了:“嗯!绿豆沙糯,薄荷味清爽直冲天灵盖,这个也消暑,以后就喝它了!”
后院,冬梅正守着炉子熬新一批绿豆汤。她擦着汗,把熬得开花起沙的绿豆汤滤出来,倒入干净的缸里。
旁边小锅里煮着浓稠的薄荷汁,散发沁人心脾的凉意。
“冬梅姐,薄荷汁好了没?陈掌柜说绿豆薄荷饮更解暑呢!”墨竹探头进来喊。
“就好!”冬梅把碧绿的薄荷汁兑入温热的绿豆汤里,再撒上一小撮细盐,
“盐糖少许,生津止渴。端出去凉着吧,等会儿就能冰镇了。”
“冬梅姐真讲究!”墨竹笑嘻嘻地端走了大盆。
锦书拿着账本进来,眉头却微蹙着:
“冬梅,墨竹,咱们的冰块不够用了。今年夏天格外热,冰窖的冰价涨了三成!咱们一天卖那么多冰饮,光冰钱就快赶上饮子钱了。”
“啊?这么贵?”墨竹咋舌,“那……那要不别加冰了?”
“不加冰?”冬梅摇头,“这大热天的,温嘟嘟的饮子谁爱喝?解暑就差那一口冰凉劲儿!”
“可不加冰,成本压不下来啊。”锦书叹气,“除非咱们饮子涨价……”
“涨价不可取。”林芷的声音响起,她刚给一位抓药的客人包好药,
“清心饮和绿豆饮本就是为了惠及街坊,解暑消夏。涨价就背离初衷了。”
她走到凉棚下,看着陶缸外凝结的水珠,又摸了摸缸壁:
“锦书姐的顾虑有道理。冰价高昂,长久不是办法。”
她目光落在缸壁的水珠上,“你们看,水缸放在阴凉处,缸壁自己也会沁出水珠,摸着凉浸浸的。”
“姑娘的意思是……不用冰,也能让饮子凉下来?”冬梅问。
“试试看。”林芷思索着,“锦书姐,去买几个最大的陶缸,缸壁越厚越好。冬梅,熬好的饮子,放温了就倒进厚陶缸,盖紧盖子。然后……”
她指着后院水井,“把厚陶缸用井水浸着,井水夏凉,用井水的凉气慢慢冰镇缸里的饮子。
虽然不如冰块冷得快,但存放半日,应该也能沁得清凉爽口,足够解暑了。最关键的是,节省冰块。”
“井水冰镇?”锦书眼睛一亮,“对啊!井水凉!厚陶缸存得住凉气!这法子好,本钱就是几个缸和打井水的功夫!”
“我这就去挑水!”冬梅立刻拿起水桶。
“我去买缸!”墨竹也来了劲头。
新买的三个大厚陶缸当天就安置在后院最阴凉的角落。
冬梅和墨竹轮流打井水,把缸半埋在凉水里浸着。
熬好的绿豆薄荷饮和清心饮,温温的就倒进缸里,盖紧盖子。
过了两个时辰,墨竹迫不及待舀了一碗尝尝:“嗯!是不如冰块那么扎牙,但凉丝丝的,喝着正舒服!”
一位来买粥的大爷尝了井水镇的绿豆饮,也点头:“这个好!凉得温和,不激嗓子!适合俺们老人家!”
消息传开,不少怕吃冰的人,反而专门来喝这“井水镇”的清凉饮子。
虽然省下来的冰,还是会用在一些年轻人非要“扎牙凉”的需求上,但用量大大减少,成本总算压住了。
这天下午,凉棚下难得的清闲。
冬梅在后院新开了一小块地,移栽了几株薄荷,浇着水。
墨竹则趴在桌上,对着账本写写画画。
“姑娘,”墨竹忽然抬起头,“我算了算,咱们的绿豆薄荷饮卖得最好。
但薄荷味全靠煮薄荷汁,后院这点薄荷,快薅秃了。买鲜薄荷吧,这两天也涨价了。”
林芷看着冬梅移栽的薄荷:“移栽是个法子,但缓苗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要不……咱晒点干薄荷叶?”冬梅直起腰,“干薄荷香气不一样,但也能用。”
“干薄荷香气更烈,少了那份鲜灵的凉意。”林芷摇头,“而且干薄荷久煮易出涩味。”
她走到药柜前,拉开一个抽屉,里面是晒干的野菊花苞:“或许……可以试试用薄荷脑?”
她拿起一枚晒干的薄荷枝,在指尖捻碎,“新鲜薄荷叶晾晒前,咱们试试把带露水的嫩尖摘下,用少量上好的白酒浸泡萃取精华?
取其清凉之性,避免久煮。最后滴几滴在煮好放温的绿豆汤里,或许能保留那份鲜灵?”
“就像……给饮子‘点’上薄荷魂儿?”墨竹比喻道。
“对!”林芷笑了,“冬梅,这萃取薄荷脑的活儿,你手艺细,交给你试试?”
“成!我试试!”冬梅接过薄荷枝,眼中满是跃跃欲试。
后院水井旁,三个厚陶缸静静浸在凉水里。
冬梅小心地摘着薄荷嫩尖,墨竹在摇着扇子看账本。
锦书拨着算盘,盘算着省下的冰钱。
林芷则翻看着药书,寻找着薄荷萃取的最佳比例。
夏日的蝉鸣依旧聒噪,芷兰堂的后院却仿佛自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在厚陶缸、薄荷尖和井水的凉意里,悄然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