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用之于民,取之于邻-《咸鱼医妃她只想躺赢》

  林芷看着墨竹亮晶晶的眼睛,又看看锦书和冬梅赞同的神色,心中欣慰。

  “好。”林芷微笑,“明天就支起来。冬梅负责熬茶,墨竹写个‘免费取用’的牌子。”

  “锦书,账上记一笔‘冬日街坊暖心茶’支出,象征性记个成本价。”

  “没问题!”锦书应下。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芷兰堂门口就支起了一只小炭炉,上面坐着一个大肚铜茶壶。

  冬梅早早起来,用库房里那些菊花碎瓣、甘草片、陈皮丝、金银花渣等边角料,按她的独门配比,熬了一大壶浓浓的“芷兰暖心茶”。

  茶水呈现出温暖的琥珀色,散发着混合着菊香、甘草甘甜和陈皮辛香的独特气息。

  墨竹搬了个小凳子坐在炉边,旁边立着一块她亲手写的木牌:“芷兰堂冬日暖心茶,免费取用,驱寒解乏。”

  寒冷的晨风中,茶壶嘴儿冒着腾腾白气,茶香随风飘散,吸引着早起赶路的人们。

  第一个来的是一个挑着担子赶早市的菜贩,冻得脸颊通红。

  他好奇地停下脚步:“姑娘,这茶……真不要钱?”

  墨竹扬起明媚的笑脸:“大叔!真不要钱!天冷,喝碗热茶暖暖身子再赶路吧!”

  她拿起旁边备好的干净粗瓷碗,舀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递过去。

  菜贩接过碗,吹了吹,小心地喝了一口,眼睛一亮:“哟!甜丝丝的!好喝!”

  他咕咚咕咚喝完,浑身舒坦,“谢谢姑娘!谢谢芷兰堂!”

  “不客气!路上慢点!”墨竹笑着招呼。

  接着是扫街的杂役、送柴火的伙计、去私塾上学的蒙童……路过的人被茶香和免费二字吸引,纷纷驻足。

  冬梅默默地守着炉火,适时添水加料,保证茶汤的温度和浓度。墨竹则热情地招呼着,递碗收碗。

  “阿婆,小心烫!”

  “小豆子,慢慢喝!”

  “大哥,不够再来一碗!” 清冷的街道因为这壶热茶和墨竹清脆的招呼声,多了几分暖意和生气。

  柜台里,锦书一边整理着药材,一边留意着门口的动静。

  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的老妇人,佝偻着背,蹭到门口,正是张婆子。她看着那热气腾腾的茶桶,有些局促。

  冬梅看到了,主动舀了一碗,走过去:“张婆婆,喝碗茶吧,暖和暖和。”她声音轻柔。

  张婆子感激地接过碗,暖着手,小口喝着热茶,脸上露出舒坦的神色。

  墨竹凑过来:“张婆婆,小李子奶奶好点没?”

  “好多了……好多了……”张婆子连声道,“托林大夫和姑娘们的福……糖和茶都好……嗓子不哑了……咳得也轻了……”

  她喝完茶,把碗还给冬梅,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小布包,塞到冬梅手里,

  “家里……没啥好东西……这是我晒的一点野菊花……干净……给姑娘们泡茶喝……”

  说完,也不等冬梅推辞,转身匆匆走了。

  冬梅打开布包,里面是些品相不算上乘,但洗晒得干干净净的野菊花。她心头一暖,默默收好。

  锦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账本专门开辟的“暖心茶”页上,写下:“收张婆子供野菊花一包”。

  人情往来,本就不全是银钱能衡量的。

  晌午时分,门口传来清脆的喊声:“锦书姐姐!墨竹姐姐!蜂蜜送来啦!”

  是老贺的儿子!

  小家伙穿着一身半新的棉袄棉裤,脸蛋冻得红扑扑的,却精神十足,推着一个装了三大罐蜂蜜的小独轮车,稳稳地停在草堂门口。

  他的腿伤好利索了,跑得飞快。

  “柱子!你自己送来的?”墨竹惊喜地跑出去,揉了揉小家伙的脑袋。

  柱子挺起胸膛:“嗯!爹说我能行!蜜是我看着爹摇的,可好了!”

  他卸下蜜罐,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爹让我给林大夫和姐姐们的炒山栗子!可香了!”

  锦书笑着接过蜜罐检查:“柱子真能干!蜜成色真好!

  ”她付了货款,又额外拿出一个小油纸包,“给,这是咱们铺子新做的润喉糖,含一块甜甜嘴儿。”

  柱子接过糖,眼睛亮亮的:“谢谢锦书姐姐!”他揣好钱和糖,推着空车,蹦蹦跳跳地走了,背影充满了活力。

  锦书看着柱子欢快的背影,再看看账本上蜂蜜货款支出和那包润喉糖的人情记录,眼中满是温和的笑意。

  这生意人情,你来我往,暖意融融。

  傍晚,芷兰堂打烊。

  墨竹把“免费取用”的牌子收回,冬梅熄灭了炉火,清洗着茶壶和碗。

  锦书整理着账本:“今日‘暖心茶’消耗茶料边角一批,接待街坊约二百人次。无直接收入,但……”

  “口碑无价!”墨竹擦着手进来,笑嘻嘻地接话,“晌午那会儿,东街布庄的王掌柜还特意过来喝了一碗,夸咱们铺子仁义,走的时候还买了两罐蜜膏呢!”

  锦书点点头:“是。间接带动铺子好感,潜在收益不小。人情账上,收张婆子野菊花一包,支出赠柱子润喉糖一包。”

  她合上账本,看向林芷,:“林妹妹,这茶,明天还支吗?”

  林芷看着门口残留的炉灰印迹,空气中仿佛还飘着淡淡的茶香:“支。茶料边角有冬梅配着,炭火墨竹管着,不费多少事。一碗热茶暖一人身,传十里情。值。”

  冬梅轻声说:“茶料……库房快见底了。”

  “不过,今天刘婶子、赵大娘她们路过喝茶时,都说自家晒干了的橘子皮、梨干片啥的有不少,问能不能送些来给我们熬茶……”

  墨竹立刻拍手:“收啊!告诉她们,只要是干净晒干的果皮花片,不霉不坏,我们都收!废物利用,大家伙儿一起给街坊添暖!”

  锦书也笑了:“这主意好。邻里互助,茶料来源更广了,也省了咱们一点零碎开支。账上该怎么记?”

  林芷道:“街坊送来的果皮花片,按市价最低档折算,记入‘暖心茶’人情收入。用之于民,取之于邻。”

  “明白。”锦书提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