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府的订单很稳定,每日午时前,管家准时派人来取三十块咸糕。
胡大哥那边的需求量也稳定在二十块左右,加上茶棚零售,冬梅每日天不亮就得开始揉面蒸糕。
这天上午,赵府管家亲自来了,除了取糕,还递上一张更精致的请柬。
“林大夫,”管家恭敬地说,“我家老爷和夫人尝了贵堂的咸糕,很是喜欢。”
“夫人近来胃口欠佳,精神也有些倦怠,老爷想着,能否请林大夫您今日午后过府一趟,为夫人诊视一番?诊金方面,必不会亏待。”
林芷接过请柬,略一思索。
赵府是镇上大户,若能结下善缘,对芷兰堂有益无害。而且夫人是女眷,她出诊也方便。
“管家客气了。夫人玉体欠安,自当尽力。请回禀老爷夫人,林芷午后定当登门拜访。”林芷应下。
管家面露喜色:“多谢林大夫!午后,府上派车来接您。”
“有劳了。”林芷点头。
管家走后,锦书有些担忧:“林妹妹,赵府夫人……不知是什么症候?”
“去了才知道。”林芷很镇定,“锦书,准备一下我的药箱,把常用的脉枕、银针、艾条备齐。”
“另外,取一小包我们自制的紫苏酱和陈皮糕,用干净食盒装好,算作初次登门的小礼。”
“带酱和糕?”墨竹不解。
“投其所好。”林芷解释道,“赵老爷喜欢咸糕,夫人或许也喜欢。礼轻情意重,也显我们用心。”
锦书佩服道:“还是林妹妹想得周到。我这就去办。”
林芷又对冬梅说:“冬梅,午后茶棚就辛苦你和墨竹多照应。咸糕按量蒸好,别耽误了。”
冬梅点头:“嗯。能行。”
午后,赵府的马车准时停在芷兰堂门口。林芷提着药箱和食盒上了车。
赵府庭院深深,气派不凡。管家引着林芷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间布置雅致的暖阁。
赵夫人斜倚在软榻上,面色微白,精神确实有些萎靡。
“林大夫来了。”赵老爷起身相迎。
“赵老爷,夫人。”林芷行礼。
赵夫人微微欠身:“劳烦林大夫了。”
林芷放下药箱和食盒:“一点芷兰堂自制的酱料和点心,不成敬意。”
赵老爷笑道:“林大夫有心了!快请坐。”
林芷在榻前绣墩坐下,仔细为赵夫人诊脉。脉象细缓,沉取无力。又看了舌苔,淡白微腻。
“夫人是否常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尤其畏寒,手足不温?”林芷问。
赵夫人点头:“正是。入夏以来,总觉得身子懒懒的,吃什么都无味,还怕吹风。”
“此乃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林芷诊断道,“夫人体质偏虚,夏日阳气外浮,内里反而虚寒,故而生此症候。”
赵老爷忙问:“可有良方?”
“需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林芷提笔开方,“方中需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加少量干姜、肉桂温阳散寒,佐以陈皮理气助化。”
写到陈皮时,林芷笔尖微顿,但随即流畅写下“陈皮二钱”。
赵老爷道:“林大夫开的方子,我们信得过。管家,随林大夫去抓药。”
林芷补充道:“夫人,除了汤药,饮食也需注意。生冷寒凉之物少食。”
“芷兰堂的紫苏酱咸香开胃,性温,可佐餐适量食用。陈皮糕性平和,也可作为小点。”
赵夫人露出一点笑意:“林大夫考虑周全。那咸糕,我吃着确实比旁的糕点舒服些。”
林芷起身:“夫人按时服药,注意保暖,饮食调养,慢慢会好起来的。若服药三日后无改善,可再唤我。”
“有劳林大夫。”赵老爷亲自送林芷到暖阁门口,吩咐管家,“备双份诊金,送林大夫回去。”
“是,老爷。”
回到芷兰堂,锦书立刻迎上来:“林妹妹,怎么样?”
林芷将药箱递给锦书,又拿出赵府给的一个沉甸甸的荷包:“夫人是脾肾阳虚。开了方子,用了二钱陈皮。”
锦书接过荷包掂了掂,吃惊道:“这……得有二百文诊金了吧?双份?”
林芷点头:“赵府大方。锦书,收好入账。赵府也抓了七贴药,按方抓,用我们库房的中等陈皮碎片。”
“好。”锦书立刻去办。
墨竹好奇地问:“赵夫人喜欢我们的咸糕吗?”
“喜欢。”林芷道,“还特意提了。”
几日后,赵夫人的药见效了,精神好了许多,胃口也开了些。
赵府管家再来取咸糕时,特意代夫人道谢,还多给了些赏钱。
芷兰堂在镇东大户中算有了名气。
后院药圃里,那三株枳树苗在冬梅的精心照料下,长出了更多健壮的枝条,嫩叶郁郁葱葱。
这天清晨,林芷照例巡视药圃。
她仔细检查枳树的新叶,又蹲下身查看金银花藤的长势。
“冬梅,”林芷指着枳树,“新枝条长得不错,嫩叶也多了。采摘时注意留足营养枝。”
冬梅点头:“嗯。只采顶梢嫩芽。”
林芷又走到金银花旁:“花季快过了,这茬花采完,藤蔓要修剪一下,促发新枝,为明年做准备。”
“知道。”冬梅应下。
上午,草堂来了一位面生的老先生,穿着干净的布衫,像是位教书先生。
“林大夫,叨扰了。”老先生拱手,“老夫是镇西‘明德’私塾的塾师,姓孙。”
“孙先生请坐。”林芷示意,“有何指教?”
孙先生坐下,有些不好意思:“是这样。私塾里十几个蒙童,夏日里难免贪凉玩水,或是午间在学堂困坐,常有轻微暑气郁闭,出现小毛病。”
“老夫听闻贵堂的枳叶凉茶能解暑化湿,不知……可否每日匀一些给学堂?让孩子们课间饮用,防患于未然?”
林芷心中一动。这倒是个新需求。
“孙先生心系学子,令人敬佩。”林芷道,“免费凉茶每日供应有限,且需现煮现饮,恐难直接供应学堂。”
孙先生面露遗憾。
胡大哥那边的需求量也稳定在二十块左右,加上茶棚零售,冬梅每日天不亮就得开始揉面蒸糕。
这天上午,赵府管家亲自来了,除了取糕,还递上一张更精致的请柬。
“林大夫,”管家恭敬地说,“我家老爷和夫人尝了贵堂的咸糕,很是喜欢。”
“夫人近来胃口欠佳,精神也有些倦怠,老爷想着,能否请林大夫您今日午后过府一趟,为夫人诊视一番?诊金方面,必不会亏待。”
林芷接过请柬,略一思索。
赵府是镇上大户,若能结下善缘,对芷兰堂有益无害。而且夫人是女眷,她出诊也方便。
“管家客气了。夫人玉体欠安,自当尽力。请回禀老爷夫人,林芷午后定当登门拜访。”林芷应下。
管家面露喜色:“多谢林大夫!午后,府上派车来接您。”
“有劳了。”林芷点头。
管家走后,锦书有些担忧:“林妹妹,赵府夫人……不知是什么症候?”
“去了才知道。”林芷很镇定,“锦书,准备一下我的药箱,把常用的脉枕、银针、艾条备齐。”
“另外,取一小包我们自制的紫苏酱和陈皮糕,用干净食盒装好,算作初次登门的小礼。”
“带酱和糕?”墨竹不解。
“投其所好。”林芷解释道,“赵老爷喜欢咸糕,夫人或许也喜欢。礼轻情意重,也显我们用心。”
锦书佩服道:“还是林妹妹想得周到。我这就去办。”
林芷又对冬梅说:“冬梅,午后茶棚就辛苦你和墨竹多照应。咸糕按量蒸好,别耽误了。”
冬梅点头:“嗯。能行。”
午后,赵府的马车准时停在芷兰堂门口。林芷提着药箱和食盒上了车。
赵府庭院深深,气派不凡。管家引着林芷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间布置雅致的暖阁。
赵夫人斜倚在软榻上,面色微白,精神确实有些萎靡。
“林大夫来了。”赵老爷起身相迎。
“赵老爷,夫人。”林芷行礼。
赵夫人微微欠身:“劳烦林大夫了。”
林芷放下药箱和食盒:“一点芷兰堂自制的酱料和点心,不成敬意。”
赵老爷笑道:“林大夫有心了!快请坐。”
林芷在榻前绣墩坐下,仔细为赵夫人诊脉。脉象细缓,沉取无力。又看了舌苔,淡白微腻。
“夫人是否常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尤其畏寒,手足不温?”林芷问。
赵夫人点头:“正是。入夏以来,总觉得身子懒懒的,吃什么都无味,还怕吹风。”
“此乃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林芷诊断道,“夫人体质偏虚,夏日阳气外浮,内里反而虚寒,故而生此症候。”
赵老爷忙问:“可有良方?”
“需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林芷提笔开方,“方中需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加少量干姜、肉桂温阳散寒,佐以陈皮理气助化。”
写到陈皮时,林芷笔尖微顿,但随即流畅写下“陈皮二钱”。
赵老爷道:“林大夫开的方子,我们信得过。管家,随林大夫去抓药。”
林芷补充道:“夫人,除了汤药,饮食也需注意。生冷寒凉之物少食。”
“芷兰堂的紫苏酱咸香开胃,性温,可佐餐适量食用。陈皮糕性平和,也可作为小点。”
赵夫人露出一点笑意:“林大夫考虑周全。那咸糕,我吃着确实比旁的糕点舒服些。”
林芷起身:“夫人按时服药,注意保暖,饮食调养,慢慢会好起来的。若服药三日后无改善,可再唤我。”
“有劳林大夫。”赵老爷亲自送林芷到暖阁门口,吩咐管家,“备双份诊金,送林大夫回去。”
“是,老爷。”
回到芷兰堂,锦书立刻迎上来:“林妹妹,怎么样?”
林芷将药箱递给锦书,又拿出赵府给的一个沉甸甸的荷包:“夫人是脾肾阳虚。开了方子,用了二钱陈皮。”
锦书接过荷包掂了掂,吃惊道:“这……得有二百文诊金了吧?双份?”
林芷点头:“赵府大方。锦书,收好入账。赵府也抓了七贴药,按方抓,用我们库房的中等陈皮碎片。”
“好。”锦书立刻去办。
墨竹好奇地问:“赵夫人喜欢我们的咸糕吗?”
“喜欢。”林芷道,“还特意提了。”
几日后,赵夫人的药见效了,精神好了许多,胃口也开了些。
赵府管家再来取咸糕时,特意代夫人道谢,还多给了些赏钱。
芷兰堂在镇东大户中算有了名气。
后院药圃里,那三株枳树苗在冬梅的精心照料下,长出了更多健壮的枝条,嫩叶郁郁葱葱。
这天清晨,林芷照例巡视药圃。
她仔细检查枳树的新叶,又蹲下身查看金银花藤的长势。
“冬梅,”林芷指着枳树,“新枝条长得不错,嫩叶也多了。采摘时注意留足营养枝。”
冬梅点头:“嗯。只采顶梢嫩芽。”
林芷又走到金银花旁:“花季快过了,这茬花采完,藤蔓要修剪一下,促发新枝,为明年做准备。”
“知道。”冬梅应下。
上午,草堂来了一位面生的老先生,穿着干净的布衫,像是位教书先生。
“林大夫,叨扰了。”老先生拱手,“老夫是镇西‘明德’私塾的塾师,姓孙。”
“孙先生请坐。”林芷示意,“有何指教?”
孙先生坐下,有些不好意思:“是这样。私塾里十几个蒙童,夏日里难免贪凉玩水,或是午间在学堂困坐,常有轻微暑气郁闭,出现小毛病。”
“老夫听闻贵堂的枳叶凉茶能解暑化湿,不知……可否每日匀一些给学堂?让孩子们课间饮用,防患于未然?”
林芷心中一动。这倒是个新需求。
“孙先生心系学子,令人敬佩。”林芷道,“免费凉茶每日供应有限,且需现煮现饮,恐难直接供应学堂。”
孙先生面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