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工序拆解-《太后穿成傻丫头后》

  思路既定,行动便如离弦之箭。沈清徽深知,效率的提升刻不容缓,谢长渊的订单如同悬在头顶的甘霖与鞭策,而李满仓潜在的经济打压更是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次日,她便与周瑾二人闭门不出,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现有生产流程的“庖丁解牛”之中。

  书房临时被改造成了作战指挥室。宽大的桌案上,铺开了数张大幅的宣纸,上面用炭笔画满了各种简图与符号。周瑾眉头紧锁,时而伏案疾书,时而停笔凝思,鼻尖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沈清徽则端坐一旁,目光沉静地审视着周瑾勾勒出的每一个环节,偶尔出声提点,言语精炼,却总能直指核心。

  他们选择从工艺相对成熟、需求量最大的“凝玉膏”和“驱蚊香”入手。

  “先从驱蚊香开始。”沈清徽指尖轻点桌面,“此物工序相对简单,便于推演。”

  周瑾点头,在纸上写下“驱蚊香”三个字,然后开始回溯整个制作过程:“依目前之法,先是采集艾草、薄荷等原料,然后进行挑拣、清洗、晾晒、阴干,随后将干透的草药送至工坊,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细粉,再按比例混合其他配料,加水揉合成团,压入模具成型,最后取出阴干,检验,包装。”

  他一口气说完,看着纸上列出的八九个步骤,觉得已然颇为细致。

  然而,沈清徽却微微摇头:“不够。这仍是粗线条的划分。譬如这‘粉碎’一步,一人负责将所有草药投入石臼,捣碎,再收集,耗时几何?若石臼只有一个,后面的人是否需等待?‘混合’一步,称量、倒入、搅拌,是否可由一人一气呵成?效率如何?”

  她拿起另一张纸,边画边说道:“我们需将每个看似单一的步骤,都视为一个微小的‘作坊’,再将其内部流程拆解。譬如这‘粉碎’:可拆分为——1. 领取定量干草药;2. 投入石臼;3. 捣碎至标准细度;4. 将药粉倒入指定容器;5. 将容器移交下一环节。如此一来,每个动作都标准化,专人负责,速度岂不更快?”

  周瑾恍然大悟,如同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之前思考问题,多从“物”的角度,如何提纯,如何配比,却从未如此细致地从“人”的操作流程角度去剖析!

  “我明白了!”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抢过炭笔,在“驱蚊香”的流程下开始飞速拆分:

  “原料预处理:1. 领料(按标准筐);2. 挑拣(分去梗、去杂两步?);3. 清洗(分初洗、精洗?);4. 晾晒(铺摊、翻动、收取);5. 阴干(入库登记)。”

  “制粉环节:1. 领取阴干草药(按标准份量);2. 粉碎(专人操作石臼或研钵,设定标准时间或细度);3. 过筛(分离粗粉与细粉,粗粉返回再粉碎);4. 细粉收集装罐。”

  “混合成型:1. 按配方领取各种粉料(设立标准量具);2. 倒入混合容器;3. 加水搅拌(规定搅拌次数与时间);4. 揉合;5. 填入模具压实;6. 脱模。”

  “后处理:1. 阴干(指定区域,定时翻面);2. 初检(剔除变形、开裂品);3. 包装(贴标、入盒);4. 终检(随机抽查,核对数量)。”

  他越写越快,笔尖几乎要在纸上摩擦出火花。原本粗略的八九个步骤,在他笔下被精细地拆解成了近二十个独立的、操作单一的小工序!

  “妙!太妙了!”周瑾写完后,看着那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工序链,忍不住击节赞叹,“如此一来,每个雇工只需反复练习其中一两个简单动作,极易熟练,速度必然暴增!且因工序隔离,除了负责最终混合的人,无人能知完整配方!”

  沈清徽接过他递来的清单,仔细审阅,微微颔首:“思路正确。但需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工序间的衔接与物料传递,必须如齿轮咬合般精准,避免等待和堆积。需设计好传递方式,譬如使用标准化的托盘、容器,划定明确的传递区域和路线。”

  她指向“粉碎”与“过筛”之间:“譬如这里,粉碎完成后,药粉需立刻能送到过筛人手中,不能堆积在粉碎者处。”

  “其二,质量把控点需前置且明确。”她的手指点在“初检”和“终检”上,“不仅仅是最后把关。在关键节点,如‘过筛’后,需检查细度;‘脱模’后,需检查成型是否完好。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质检岗,赋予其叫停不合格品流入下道的权力,并与其工分挂钩。”

  “其三,工分需重新核定。”她目光扫过整个工序链,“需评估每个节点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对品质的影响程度,设定不同的工分权重。譬如,‘粉碎’较‘包装’费力,‘混合’较‘晾晒’需更多责任心,工分自当不同。”

  周瑾连连点头,拿出新的纸笔,飞快记录下沈清徽的每一条补充意见。他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构建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大小、咬合的角度都需精心计算。

  接着,两人又将目标转向工艺更为复杂的“凝玉膏”。

  相比驱蚊香,凝玉膏多了精油提取、乳化等核心环节,保密要求更高,拆解起来也更具挑战。

  “凝玉膏的关键,在于精油与乳化的基底。”沈清徽沉声道,“蒸馏环节,目前由你我二人完成,短期内不宜分割。但蒸馏前后的准备与处理,可以拆解。”

  她在纸上画出了凝玉膏的流程轮廓:

  “原料预处理(艾草、薄荷等,同驱蚊香,但要求更高) -> 蒸馏准备(原料装填、设备检查、生火) -> [核心蒸馏:沈/周] -> 精油收集与分类 -> 乳化基底制备(蜂蜡、油脂的融化、混合) -> [核心乳化:沈/周] -> 灌装 -> 静置定型 -> 初检 -> 包装 -> 终检。”

  “你看,”她指着流程图,“即便核心环节不动,我们依然可以将‘蒸馏准备’、‘精油收集分类’、‘乳化基底制备’、‘灌装’、‘静置’、‘初检’、‘包装’、‘终检’这些环节全部拆解成单一工序。如此一来,我们只需专注于最核心的蒸馏与乳化,其他所有辅助工作皆可由经过培训的雇工完成,效率同样能大幅提升。”

  周瑾看着图纸,心中豁然开朗。他之前总觉得核心工艺必须亲力亲为,导致自己与沈清徽被牢牢绑在工坊内,限制了整体产能。经沈清徽这一点拨,他明白了,可以通过流程设计,将非核心的、重复性的劳动剥离出去,解放最关键的生产力。

  “姑娘高见!”周瑾由衷叹服,“如此一来,即便蒸馏器不增加,只要前后工序流畅,辅以专人负责,我们单位时间内处理原料、产出成品的能力也能翻倍!而且,因工序细分,每个环节都简单明确,即便雇工流动,新人也能迅速上手,不影响整体!”

  接下来的一整天,两人都沉浸在这种极度理性、近乎冷酷的流程拆解与优化之中。时而争论,时而沉思,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个个抽象的工序被具象化为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节点。

  当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窗棂时,桌案上已经堆满了写满工序链、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的纸张。驱蚊香被拆解为十八道独立工序,凝玉膏(扣除核心环节)也被拆解出了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配有简要的操作说明和注意事项。

  周瑾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脸上却带着一种疲惫而满足的神采。他看着那厚厚一叠成果,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高效、秩序井然的“林家作坊”正在纸上缓缓站起。

  “姑娘,框架已成!”他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

  沈清徽也轻轻舒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锐芒。工序拆解,只是第一步,是绘制蓝图。接下来,要将这纸上的蓝图,在这小小的院落中,变为现实。

  这不仅仅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于组织、关于效率、关于掌控力的深刻实践。

  她仿佛已经听到,那由无数单一工序汇聚而成的“流水”,即将在这白石村,奏响一曲属于工业文明萌芽的、低沉而有力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