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天子很穷-《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

  平心而论,颍川四长在汝南袁氏这样的高门看来最多算是后起之秀,连世仕二千石的门槛都没迈进去,远远谈不上门户。真正的门户应该是襄城李氏那样,至少有三代人官至二千石,至少有一人担任过三公,才能积累起足够的人脉和政治影响力。

  可是在颍川人的眼里,颍川四长就是颍川名士的代表。郭嘉、辛毗两个刚到而立之年的后生,竟然如此评价颍川四长的后人,多少有点失礼。

  尤其是辛毗,他还是颍川陈氏的姻亲,本人又和陈群齐名。

  这不符合君子处世之道。

  可是比郭嘉、辛毗二人的行为相比,汝颍人大批侵占屯田更让袁熙震惊。

  在中原的时候,他为了避嫌,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往来,耳根清净的同时,也对外界一无所知。他也怀疑过袁绍为什么缺粮,只当是久战之后,中原还没有恢复,却没往屯田被大族侵占这方面想。

  其实想想也能知道,曹操屯田数年,早就凭着屯田所得东征西讨,不用为粮食担忧,中原怎么可能还百废待业,连粮食都无法自给。

  还是自己太天真,或者说偷懒,没主动去了解这些信息,对汝颍大族的贪婪没有直观的认知,也低估了袁绍面临的困境。

  “二百万石能当何用?除了屯田,不是还有赋税吗?”

  “赋税当然有,但能收的有限。一是百姓无田,无从收起;二是百官俸禄消耗极大。前朝因为不能发放百官俸禄,人心离散。本朝新肇,总不能也不发俸禄。新帝登基,与天同庆,还要再赏赐一些财物。天子拿不出足够的钱,只能赏赐土地,嘿嘿……”

  郭嘉一边笑一边摇头,既有嘲讽之意,又有同情之心,甚至还有些无奈。

  袁熙却笑不出来。

  不用知道具体数目,就听郭嘉列举的这几项,他也能猜到袁绍现在有多缺钱缺粮,不久的将来还会缺土地。这就是一个泥潭,挣脱不得,只会越陷越深。

  登基为帝,奄有天下,却两手空空,这是何等的讽刺?

  难怪袁绍对汝颍人意见那么大,宁愿给袁谭兵权,让他自筹军资,也不肯立袁谭为太子。

  他凭借多年积威,又有冀州人为辅佐、制衡,多少还能压制一些汝颍人,一旦袁谭继位,就是汝颍人手中的玩物,一点反抗能力也没有。

  袁熙一声长叹。“既然没有钱粮,何必急于进攻益州?缓几年不好吗?给冀州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关中一个喘息的机会。”

  “这可不是汝颍人想要的结果。”郭嘉靠在虎皮垫子上,仰头看着帐顶。“趁着冀州虚弱,逼着他们上阵争功,消耗掉最后一口元气,最好是僵持不下,让汝颍人独大,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汝颍人这么想可以理解,天子为何也这么想?”

  “我想,天子应该是担心人心思汉,齐聚益州,最终养虎为患吧。”郭嘉收回目光,一声叹息。“天子如果能等上几年,拿下益州再代汉,可能会好一些。现在么,太急了,难免会有后患。如果能一鼓作气拿下益州,就算冒些风险,也是值得的。”

  “这哪是冒些风险,明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袁熙忍不住反驳道:“我要上书天子,请他三思。”

  郭嘉沉声道:“大王,我劝你三思。”

  “为何?看着君父冒险也不提醒,这是臣子应该做的么?”

  “你低估了你的君父。”

  袁熙一头雾水,不知道郭嘉究竟想说什么。

  郭嘉却低着头,一言不发,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端在手中,轻轻摇晃。

  辛毗咳嗽一声,接过了话题。“大王,天子弱冠出仕,三十岁养名洛阳,四十岁杀尽阉党,名扬天下。五十岁横行河朔,六十岁不到登基为帝,岂是有勇无谋之人?不管是汝颍人,还是冀州人,其实都是他手里的刀而已。汝颍人、冀州人斗得越狠,他得利越多。如果汝颍人、冀州人两败俱伤,那就最好不过了。”

  袁熙有些焦躁。“朝堂上这么争,也就罢了。战场上这么争,却是会死人的。秦岭山高林密,运输不便,一旦有变,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崩溃,后果不堪设想,岂能能当儿戏的?”

  “所以,大王不能去。”郭嘉又接过了话题。“北疆不容有失,大王应该坐镇北疆,谨防有变。”

  袁熙转头看着郭嘉,再一次糊涂了。

  郭图提前透露消息,就是希望他能配合荀衍出兵,可是郭嘉却主张不出兵,这是什么意思?

  “大王不要这么看我,我刚才说过了,我和佐治虽然是汝颍人,却和大司徒他们不同。我们也会关注汝颍人的利益,但是我们更关注汝颍人的长期利益,而不只是眼前。”

  郭嘉呷了一口酒,仰起头,一声长叹。“河东之行,让我看到了胡虏的威胁。如果中原继续乱下去,只会让他们得利。天子困于白登,皇后受辱蛮夷,都还是轻的。一旦胡虏的骑兵南下,数日即可到达洛阳,谁能幸免?凉州人、匈奴人为祸关东时,汝颍可是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所以,恳请大王不要被中原的争斗所惑,务必守好北疆。”

  袁熙轻轻地吐了一口气。在这一点上,他和郭嘉有共识。

  “如果天子下诏呢?”

  “天子应该不会让你参战,这只是大司徒的一厢情愿而已。不过,显甫去了凉州,天子必然要派一个新的刺史来,大王不妨借此机会和冀州商量一下商税的分配问题。开放胡市,好处大半被冀州得了,出了事,却要幽州负责,这可不公平。”

  袁熙哈哈一笑。“奉孝,我和佐治也在讨论这个事。飞狐道比居庸道可热闹多了,冀州吃肉,幽州却只能喝汤,绝不是我的本意。如果冀州能多分一些商税,然后折换成粮食,幽州的压力就小多了。”

  “果真如此,当然最好,可是大王指望这点粮食就能解决问题,恐怕要失望了。我有一策,或许可行。”

  “你说。”

  “大王不妨上书请示天子,请求与中原交易。”

  “这个已经提过了,天子也同意了,只是不知道吴王什么时候需要战马,又需要多少。”

  “我说的不是吴王,而是中原世家。他们手里有土地,有大量的粮食可以出售。直接和他们交易,或许能解幽州缺粮之困。”

  “我哪来那么多钱?”袁熙双手一摊。“再说了,长途运输,成本极高,这粮价便宜不了。”

  “所以,要用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