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沮授的解说,袁熙又在脑海里挼了一下时间线,也觉得这事怨不得袁绍。
谁能想到刘备会那么怂,看到曹操的战旗就跑,连妻儿都顾不上。
想到郭嘉提起此战时掩饰不住的得意,袁熙不禁心有戚戚焉。仅凭威名就能吓跑对手,的确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更何况这对手到了河北,还得到了袁绍、袁谭的热烈欢迎。
简直是快乐加倍。
他们都被刘备的虚名唬住了,完全不顾现实,本末倒置。
“那后来呢?”袁熙主动揭过这个话题。
“后来么,便是白马、延津之战。”沮授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苦茶,苦得五官都挤在了一起。“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一战授首,全军振动。当是时也,身为谋士,本该辅助君主,激励士气,查漏补阙,臣却意气用事,称病不见,实在是不应该。”
袁熙淡淡的说道:“我听说,白马之战前,大司空就提醒过天子,颜良有勇无谋,不可独任。”
“是有此事,但颜良……不是独任。”
“怎么说?”
沮授迟疑了半晌,才说道:“攻白马的并非颜良一人,还有大司徒和骠骑将军。”
“……”袁熙也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他这时才意识到,他对官渡之战的了解全部来自于郭嘉、荀彧,偏偏这两人当时都不在前线,全是道听途说,而且有严重的先入为主。
简而言之,他们说的官渡之战是片面的,并非全貌。
看着沮授纠结的神情,袁熙决定不在这个问题深究了。
如今郭图还是大司徒,淳于琼则刚刚升任骠骑将军,让沮授将白马之战的责任归咎于他们,是为难沮授。还是等合适的机会,再问问别人的吧。
实际上,不用问,他大概也能猜得到,颜良被关羽阵斩,自身肯定有问题,但淳于琼或者郭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当时的形势,大概率是颜良进攻白马城,他们负责掩护,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颜良遭袭,一战授首。
人都死了,责任当然都由他承担了,难不成还去指责郭图、淳于琼。
袁熙决定也揭过这个话题,没法聊啊。
“大司空,如果当时还是由你统兵,又会如何?”
沮授也松了一口气,他是真怕袁熙追问白马之战的具体过程。
“臣正要说这个问题。反思官渡之战,臣最大的收获就是临阵决胜,我军几乎无可用之将,颜良、文丑尚且一斩而亡,其他人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不给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但是很可惜,我们未能吸引教训,还是想利用兵力优势,多方袭扰,白白折损了不少士卒。”
“大司空,孤有一事不明,想请大司空为我解惑。”
“大将军请说。”
“孤记得刚出兵时,审正南也是大将之一,为何后来却去了邺城?”
“这要从审正南前后的态度变化说起。”
袁熙伸手示意,让沮授细说。对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
虽然袁绍前后犯了不少错,但实力差距在,最先顶不住的还是曹操。即便是郭嘉、荀彧也承认这一点,如果没有许攸叛逃,曹操没有死在乌巢,最后大概率还是要投降的。
他们遗憾的是许攸叛逃导致曹操死在乌巢,他却清楚,那其实是袁绍最大的危机。
如果不是他梦到了这一幕,驰援乌巢,后来的结果完全两样。
所以,他非常不解,为何审配会离开官渡前线,返回邺城。
沮授调整了一下情绪。“最初出兵时,臣反对,但审正南支持出兵,得以从征,并统领冀州强弩兵,屡次立功。白马、延津两战之后,他的想法有所变化,简而言之,与臣相似,反对分兵,因此与主张分兵的许攸多有冲突,后来更是被夺了兵权,遣回邺城。”
“这也是他抓捕许攸家属的原因?”
“倒也不能这么说,审正南为人刚正,有时候的确不知通融。许攸家人犯法是事实,他抓人抓得也没问题,只是时机有些不合适。”
袁熙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沮授为审配掩饰,他听得懂,但没必要戳破。
沮授虽然没有提及曹仁,却已经验证了荀攸的说法,袁绍麾下几乎没有能和曹操部下匹敌的将领,但凡分兵,无一例外的都会战败,损失折将,这其中又有一大半是被曹仁率部击破的。
“大司空,孤想派人前往江陵,主持军事,准备进攻长沙,逼降张羡,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沮授抚着胡须,沉默了片刻。“进攻长沙,当用水军,最好还是选用本地将领,或者兖豫两州的人士。臣对他们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冀州没有吗?”
“冀州将领通晓水战的,臣没听说过。”
“若有荆州本地将领协助,统领水师呢?”
“右将军高览或许可行。他在荆州也有两年了,应该了解一些情况。大将军不妨召见,咨询一二。”
袁熙想了想,点头同意。
高览随袁绍到荆州后,一直留在襄阳。虽然没什么战事,多少有点见识。
荀攸推荐曹仁,平心而论,曹仁也的确可用,但他现在不想过于依赖曹操旧部,更想提拔一些冀州人。
他不想被豫州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被曹操旧部牵着鼻子走。
他要告诉所有的曹操旧部,他不是曹操,他是袁熙。他可以用他们,但不能被他们左右。
谁是君,谁是臣,必须分清楚。
“大将军府还没有长史,大司空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
沮授几乎没有犹豫。“大将军身边就有最合适的人选,何必再问?”
“谁?”
“荀公达。”
袁熙笑笑。“他的确合适,但是大司空可以推荐其他人,孤想比较一下。”
沮授摇摇头。“没有人比他更合适。长史掌兵,佐大将军行军设计,不仅要有谋略,更要精通战阵。在臣看来,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袁熙打量着沮授。“其实大司空也合适,可惜你已经是三公了。”
沮授摇摇头。“蒙大将军错爱,臣感激不尽。但是臣自揣度,就算臣再年轻十岁,还有精力,臣也不会比他更合适。”
他顿了顿,又道:“白马、延津两战,荀公达临阵决断,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功。恕臣直言,如果他不是乌巢之役一时失算,致使名声有损,不能取信于吴王,只怕江东已经平定了。”
沮授起身,向袁熙深施一礼。“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以弱敌强,不得不赌。乌巢之失,不在公达,而在形势。是时也,除了奔袭乌巢,曹操并没有更好的选择。臣愿大将军不以此失人,再给荀公达一个机会,他一定能助大将军成功,证明他的能力。”
袁熙微微一笑。“大司空是为荀公达感到惋惜吗?”
谁能想到刘备会那么怂,看到曹操的战旗就跑,连妻儿都顾不上。
想到郭嘉提起此战时掩饰不住的得意,袁熙不禁心有戚戚焉。仅凭威名就能吓跑对手,的确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更何况这对手到了河北,还得到了袁绍、袁谭的热烈欢迎。
简直是快乐加倍。
他们都被刘备的虚名唬住了,完全不顾现实,本末倒置。
“那后来呢?”袁熙主动揭过这个话题。
“后来么,便是白马、延津之战。”沮授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苦茶,苦得五官都挤在了一起。“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一战授首,全军振动。当是时也,身为谋士,本该辅助君主,激励士气,查漏补阙,臣却意气用事,称病不见,实在是不应该。”
袁熙淡淡的说道:“我听说,白马之战前,大司空就提醒过天子,颜良有勇无谋,不可独任。”
“是有此事,但颜良……不是独任。”
“怎么说?”
沮授迟疑了半晌,才说道:“攻白马的并非颜良一人,还有大司徒和骠骑将军。”
“……”袁熙也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他这时才意识到,他对官渡之战的了解全部来自于郭嘉、荀彧,偏偏这两人当时都不在前线,全是道听途说,而且有严重的先入为主。
简而言之,他们说的官渡之战是片面的,并非全貌。
看着沮授纠结的神情,袁熙决定不在这个问题深究了。
如今郭图还是大司徒,淳于琼则刚刚升任骠骑将军,让沮授将白马之战的责任归咎于他们,是为难沮授。还是等合适的机会,再问问别人的吧。
实际上,不用问,他大概也能猜得到,颜良被关羽阵斩,自身肯定有问题,但淳于琼或者郭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当时的形势,大概率是颜良进攻白马城,他们负责掩护,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颜良遭袭,一战授首。
人都死了,责任当然都由他承担了,难不成还去指责郭图、淳于琼。
袁熙决定也揭过这个话题,没法聊啊。
“大司空,如果当时还是由你统兵,又会如何?”
沮授也松了一口气,他是真怕袁熙追问白马之战的具体过程。
“臣正要说这个问题。反思官渡之战,臣最大的收获就是临阵决胜,我军几乎无可用之将,颜良、文丑尚且一斩而亡,其他人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不给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但是很可惜,我们未能吸引教训,还是想利用兵力优势,多方袭扰,白白折损了不少士卒。”
“大司空,孤有一事不明,想请大司空为我解惑。”
“大将军请说。”
“孤记得刚出兵时,审正南也是大将之一,为何后来却去了邺城?”
“这要从审正南前后的态度变化说起。”
袁熙伸手示意,让沮授细说。对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
虽然袁绍前后犯了不少错,但实力差距在,最先顶不住的还是曹操。即便是郭嘉、荀彧也承认这一点,如果没有许攸叛逃,曹操没有死在乌巢,最后大概率还是要投降的。
他们遗憾的是许攸叛逃导致曹操死在乌巢,他却清楚,那其实是袁绍最大的危机。
如果不是他梦到了这一幕,驰援乌巢,后来的结果完全两样。
所以,他非常不解,为何审配会离开官渡前线,返回邺城。
沮授调整了一下情绪。“最初出兵时,臣反对,但审正南支持出兵,得以从征,并统领冀州强弩兵,屡次立功。白马、延津两战之后,他的想法有所变化,简而言之,与臣相似,反对分兵,因此与主张分兵的许攸多有冲突,后来更是被夺了兵权,遣回邺城。”
“这也是他抓捕许攸家属的原因?”
“倒也不能这么说,审正南为人刚正,有时候的确不知通融。许攸家人犯法是事实,他抓人抓得也没问题,只是时机有些不合适。”
袁熙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沮授为审配掩饰,他听得懂,但没必要戳破。
沮授虽然没有提及曹仁,却已经验证了荀攸的说法,袁绍麾下几乎没有能和曹操部下匹敌的将领,但凡分兵,无一例外的都会战败,损失折将,这其中又有一大半是被曹仁率部击破的。
“大司空,孤想派人前往江陵,主持军事,准备进攻长沙,逼降张羡,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沮授抚着胡须,沉默了片刻。“进攻长沙,当用水军,最好还是选用本地将领,或者兖豫两州的人士。臣对他们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冀州没有吗?”
“冀州将领通晓水战的,臣没听说过。”
“若有荆州本地将领协助,统领水师呢?”
“右将军高览或许可行。他在荆州也有两年了,应该了解一些情况。大将军不妨召见,咨询一二。”
袁熙想了想,点头同意。
高览随袁绍到荆州后,一直留在襄阳。虽然没什么战事,多少有点见识。
荀攸推荐曹仁,平心而论,曹仁也的确可用,但他现在不想过于依赖曹操旧部,更想提拔一些冀州人。
他不想被豫州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被曹操旧部牵着鼻子走。
他要告诉所有的曹操旧部,他不是曹操,他是袁熙。他可以用他们,但不能被他们左右。
谁是君,谁是臣,必须分清楚。
“大将军府还没有长史,大司空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
沮授几乎没有犹豫。“大将军身边就有最合适的人选,何必再问?”
“谁?”
“荀公达。”
袁熙笑笑。“他的确合适,但是大司空可以推荐其他人,孤想比较一下。”
沮授摇摇头。“没有人比他更合适。长史掌兵,佐大将军行军设计,不仅要有谋略,更要精通战阵。在臣看来,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袁熙打量着沮授。“其实大司空也合适,可惜你已经是三公了。”
沮授摇摇头。“蒙大将军错爱,臣感激不尽。但是臣自揣度,就算臣再年轻十岁,还有精力,臣也不会比他更合适。”
他顿了顿,又道:“白马、延津两战,荀公达临阵决断,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功。恕臣直言,如果他不是乌巢之役一时失算,致使名声有损,不能取信于吴王,只怕江东已经平定了。”
沮授起身,向袁熙深施一礼。“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以弱敌强,不得不赌。乌巢之失,不在公达,而在形势。是时也,除了奔袭乌巢,曹操并没有更好的选择。臣愿大将军不以此失人,再给荀公达一个机会,他一定能助大将军成功,证明他的能力。”
袁熙微微一笑。“大司空是为荀公达感到惋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