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压地银山来-《红楼修仙:代师授徒林黛玉》

  吉时已到。

  一声悠长的号子,穿透了宁国府上空的哀戚。

  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如同一条白色的长龙,缓缓蠕动起来,朝着城外的铁槛寺而去。

  纸钱漫天飞舞,像是下了一场永不停歇的灰色雪。

  道路两旁,是数不清的看客,或伸长脖子,或踮起脚尖,对着这国公府的泼天富贵,啧啧称奇。

  宝珠作为秦可卿的义女,一身重孝,坐在专门为她准备的素轿里,哀哀戚戚地哭着。

  瑞珠没有这样的待遇。

  她只是一步一步,跟在那沉重的灵柩之侧。

  手中的往生铃,她不敢摇得太响,只是在法师们念经的间隙,轻轻晃动一下。

  叮铃。

  那声音极轻,却仿佛能穿透所有的喧嚣,落在那口冰冷的棺木之上。

  她的目光,扫过队伍最前方。

  贾蓉骑在马上,一旁竖着一块簇新的五品龙禁尉的牌子,在灰败的孝服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

  那是奶奶用命换来的。

  瑞珠的嘴角,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极淡的讥诮。

  队伍行至半途,忽然停了下来。

  前方的街角,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素白的路祭棚。

  棚前,停着一顶八人抬的杏黄大轿,轿帘低垂,却透出一股威仪。

  是北静王水溶。

  这位当今圣上跟前最得脸的年轻郡王,竟亲自设棚路祭。

  贾珍连忙翻身下马,领着贾政、贾赦等人,快步上前请安。

  北静王并未下轿,只是隔着轿帘,声音温和地说了几句节哀的话。

  让长府官代奠之后。

  那温和的声音,忽然提到了一个名字。

  “宝玉在哪儿?”

  正在马上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的贾宝玉,被贾政叫到轿子前。

  轿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开,露出了北静王那张俊美得不似凡人的脸。

  他看着贾宝玉,脸上带着一丝温煦的笑意,将一串鹡鸰香念珠,亲手递了过去。

  “前日闻知,你有一个衔玉而生的美名,果然不虚。”

  贾宝玉捏着那串尚带着体温的念珠,有些不知所措。

  北静王却话锋一转。

  “听闻贵府的登仙阁中,近来住进了一位仙师。”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周围所有的嘈杂。

  “传言,那位仙师有生死人、肉白骨的手段,不知是真是假?”

  贾宝玉看着北静王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睛,又想起林妹妹那奇迹般的痊愈,到了嘴边的客套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他只是点了点头。

  北静王脸上的笑意,深了几分。

  “那就好。”

  他轻轻叹了口气,那份温煦之中,带上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

  “家中亲友身体有恙,宫里的太医瞧了个遍,不见起色。”

  “不知可否请宝兄弟代为转达,请仙师移驾,来府上瞧上一瞧?”

  贾宝玉顿时为难起来。

  那登仙阁的道士,脾气古怪,谁的面子都不给,自己哪里请得动。

  就在他支支吾吾,不知如何作答之时。

  “王爷说笑了。”

  贾珍忽然在旁边插了一嘴,脸上堆着谄媚的笑。

  “那不过是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乡野道士,会些粗浅的医术罢了,哪里当得起‘仙师’二字。”

  “王爷亲友,身份高贵,岂能让他那等粗人近身。”

  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若是让那陈玄攀上了北静王这棵大树,日后自己再想动他,便是难如登天。

  北静王那温和的目光,缓缓地,落在了贾珍的脸上。

  他什么也没说。

  甚至连一丝表情的变化都没有。

  可就是那一眼,让贾珍后背的冷汗,瞬间就冒了出来。

  北静王不再理会他,仿佛他只是一团空气。

  目光重新转向贾宝玉,依旧是那副温和的模样。

  “怎么,可是有什么为难之处?”

  贾宝玉下意识地,偷眼看向不远处的父亲。

  贾政的脸色,看不出喜怒,只是朝着他,几不可察地,微微颔首。

  贾宝玉心里一沉,连忙躬身道。

  “不为难,不为难。”

  “王爷放心,小侄回去之后,一定将话带到。”

  北静王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此,本王便在府中,静候佳音了。”

  他放下轿帘,仪仗队缓缓启动,朝着与送殡队伍相反的方向去了。

  贾宝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手里捏着那串冰凉的念珠,一张脸,苦得快要拧出水来。

  没人注意到。

  就在北静王仪仗离去的同时。

  送殡队伍后方,一个穿着寻常青布短衫的男人,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群。

  他拐进一条小巷,立刻拔腿狂奔。

  穿街过巷,一路跑到了京城另一端的忠顺王府。

  与宁国府的奢靡,北静王府的风雅都不同。

  忠顺王府的门口,立着两尊巨大的石狮,府门黑漆铜钉,处处透着一股森然的威严。

  那人熟门熟路地从侧门进去,将腰牌递给守卫,一路疾行,来到了一处耳房。

  另一处园子中。

  没有假山流水,只在正中,用白石子铺出一片空场。

  一个身穿暗红蟒袍的男人,正背对着门口,抬着手。

  一只羽毛华丽的画眉,正停在他的食指上,婉转啼鸣。

  身后脚步声响起。

  男人没有回头,声音却已经响了起来。

  “何事?”

  来人正是忠顺王府的长史,他躬着身子。

  “回王爷,探子来报,北静王路祭秦可卿。”

  被称为王爷的男人,缓缓转过身来。

  他约莫三十许的年纪,面容英挺,一双眼睛却狭长得过分,眼角微微上挑,看人的时候,总带着一股审视的意味。

  他便是当今圣上最信任的弟弟,权倾朝野的忠顺亲王。

  “哦?”

  忠顺王将那只画眉鸟,轻轻放回雕花的鸟笼里,用一根银签,慢条斯理地拨弄着笼中的粟米。

  “秦可卿是何人?”

  长史将贾府的情况简要禀报了一遍。

  忠顺王听完,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手上拨弄粟米的动作,停了下来。

  “贾府?”

  他像是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

  “水溶那个眼高于顶的家伙,纡尊降贵,当街路祭。”

  “这是做给本王看的啊!”

  “贾家,有点意思。”

  他的目光,穿过精致的园林,望向了遥远的天际,仿佛能看到那座此刻正鲜花着锦的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