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色的灯光流淌在宴会厅每个角落,衣香鬓影,觥筹交错。这是某个国际顶级时尚品牌的周年晚宴,沈清玥作为品牌代言人受邀出席。她穿着一身烟灰色流光晚礼服,颈间戴着品牌赞助的限量款珠宝,妆容精致,笑容得体,与品牌高层、各界名流娴熟地寒暄交流,是全场毋庸置疑的焦点之一。
然而,在这完美的社交面具之下,她的心思却早已飘向了另一个地方——她随身手包里那份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电影剧本。
晚宴进行到一半,她在休息区的角落稍作喘息,经纪人莉娜适时地递给她一杯温水,低声提醒:“帕特里克导演的助理刚才又发邮件确认了,希望明天能得到我们的最终答复。”
沈清玥接过水杯,指尖冰凉。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帕特里克·劳伦斯,好莱坞声名显赫的商业片大导演,正在为他筹备多年的超级英雄电影《银河特工队》选角。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庞大的全球市场、顶级的制作团队、令人咋舌的片酬,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估量的国际知名度。帕特里克为她提供的角色,是片中唯一的东方女性面孔,“慧光”,一个拥有超高智商的科学家,在关键时刻为男主角提供技术支援。
在许多人看来,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连莉娜最初接到邀约时,也难掩兴奋。
可是……
沈清玥借着低头喝水的动作,轻轻吸了一口气。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另一份剧本的模样——纸张因为反复翻阅而微微卷边,空白处写满了她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感悟。那是一部名为《望穿秋水的等待》的剧本,国内新锐女导演林薇的处女作,投资不大,题材冷门,讲述的是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性戏曲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与个人情感夹缝中,坚守艺术与自我的一生。
两个剧本,如同摆在她面前的两条路。
一条是金光大道,通往更广阔的世界,更璀璨的星光,但也可能意味着从此被定型在“东方打女”或“智慧花瓶”的刻板印象里。
另一条是幽静小径,充满未知与挑战,片酬甚至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但那个角色复杂、深刻、充满张力,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仿佛在召唤她,让她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清玥,”莉娜的声音将她从思绪中拉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我知道你在犹豫什么。但是,《银河特工队》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它能帮你打开国际市场,这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而且,帕特里克导演亲自邀约,诚意十足……”
沈清玥抬起眼,看向莉娜。休息区柔和的光线在她眼中沉淀,显得格外清醒和坚定。
“莉娜,你还记得我拿到第一个影后奖杯时,在后台对你说过的话吗?”
莉娜微微一怔,回忆涌上心头。那是多年前的一个颁奖礼夜晚,年轻的沈清玥手握沉甸甸的奖杯,在喧嚣落幕后的后台,看着镜中依旧稚嫩却眼神清亮的自己,对莉娜说:“莉娜姐,这个奖很好。但我不想只做一个‘获奖演员’,我想做一个能留下点什么的‘演员’。”
“我记得。”莉娜的声音柔和下来。
“《银河特工队》的‘慧光’,很好,剧本逻辑清晰,角色设定也算正面。但说到底,她仍然是男主角故事里的一个功能性配角,是为了衬托英雄、推动剧情而存在的。”沈清玥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她不需要我‘创造’,只需要我‘完成’。”
“而《望穿秋水的等待》里的苏砚秋,”她的眼神骤然变得深邃而充满光彩,“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对艺术的痴迷,有对爱情的渴望与幻灭,有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无奈与坚韧,更有在绝境中依然不肯放弃自我的孤勇。演她,我需要掏空自己,再和她一起重生。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繁华的夜景,仿佛能穿透这都市的霓虹,看到另一个时空里,那个在破旧戏台上水袖轻扬、眼波流转的孤独身影。
“但我觉得值得。”她轻轻说道,像是一个郑重的承诺。
莉娜看着她,沉默了。作为经纪人,她深知选择《银河特工队》带来的短期利益是巨大的。但作为陪伴沈清玥从籍籍无名走到今天的朋友,她更懂得沈清玥对表演那份近乎虔诚的敬畏与热爱。那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对艺术本身的探索与征服。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良久,莉娜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起来,带着一丝释然和骄傲,“好吧,既然这是你的选择。那我们就来想想,怎么委婉而得体地拒绝帕特里克导演,并且,怎么帮林薇导演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好。”
沈清玥也笑了,那笑容如同拨开云雾的月光,清澈而明亮。她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解,甚至会被某些人嘲讽为“不识抬举”或“故作清高”。但她不在乎。
她追求的,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繁华,而是艺术生命力的深度与广度。
晚宴结束后,回到下榻的酒店套房。沈清玥卸去华丽的妆容和礼服,换上一身舒适的棉质睡衣,坐在书桌前。台灯散发出温暖的光晕,笼罩着她和桌上那两份截然不同的剧本。
她拿起《银河特工队》的合约草案,粗略地翻看了一下那些令人心动的数字和条款,然后轻轻合上,放到一边。
然后,她郑重地打开了《望穿秋水的等待》的剧本。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跨越时空的低语。她拿起笔,在已经写满笔记的页边空白处,继续写下新的感悟:
“苏砚秋得知爱人离去的那场戏,她的沉默,应该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眼神里要有难以置信、被背叛的痛楚,但最后,必须沉淀为一种认命般的、冰冷的绝望……”
她完全沉浸了进去,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恍然点头,时而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模拟着戏曲的节拍。窗外的城市渐渐沉睡,而她的世界里,另一个灵魂正在缓缓苏醒。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屏幕亮起,是顾言琛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她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接通了视频。
屏幕那端的顾言琛似乎刚结束工作,背景是熟悉的酒店房间,脸上带着一丝倦意,但眼神依旧温和。
“还没睡?”他看到她身后的书桌和摊开的剧本,了然地问,“在纠结?”
“不用纠结了。”沈清玥将摄像头对准了《望穿秋水的等待》的封面,语气轻松而坚定,“我选好了。”
顾言琛看着屏幕里那个熟悉的、带着她娟秀字迹的剧本封面,没有丝毫意外,反而露出了一个“果然如此”的温柔笑容。
“猜到了。”他说,“需要我帮你联系戏曲老师吗?我记得认识几位国家剧院退休的老艺术家。”
他总是这样,在她做出重要决定后,不是质疑,而是第一时间思考如何为她提供最实际的支持。
沈清玥的心瞬间被暖意包裹。“需要。”她笑着点头,“顾老师,你的人脉这时候就显得特别可靠了。”
“能为沈老师服务,是我的荣幸。”顾言琛配合着她玩笑,随即语气转为认真,“清玥,记住,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观众和支持者。”
这句话,比任何华丽的赞美都更让她感到安心和有力。
“我知道。”她轻声回应,目光柔和。
结束通话后,沈清玥重新看向剧本。这一次,她的眼神更加清明,目标更加明确。
她拿起笔,在剧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
“献给所有在寂静中坚守,最终发出自己光芒的灵魂。——沈清玥”
这不仅是对角色苏砚秋的致敬,也是对她自己艺术道路的期许。
她关上台灯,走到窗前。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她也已经做出了选择,一条或许更为艰难,却通往内心真正向往的星辰大海的征途。
拒绝金光大道的诱惑,需要莫大的勇气。
但忠于内心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沈清玥站在晨光熹微中,背影挺拔而决绝。
然而,在这完美的社交面具之下,她的心思却早已飘向了另一个地方——她随身手包里那份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电影剧本。
晚宴进行到一半,她在休息区的角落稍作喘息,经纪人莉娜适时地递给她一杯温水,低声提醒:“帕特里克导演的助理刚才又发邮件确认了,希望明天能得到我们的最终答复。”
沈清玥接过水杯,指尖冰凉。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帕特里克·劳伦斯,好莱坞声名显赫的商业片大导演,正在为他筹备多年的超级英雄电影《银河特工队》选角。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庞大的全球市场、顶级的制作团队、令人咋舌的片酬,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估量的国际知名度。帕特里克为她提供的角色,是片中唯一的东方女性面孔,“慧光”,一个拥有超高智商的科学家,在关键时刻为男主角提供技术支援。
在许多人看来,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连莉娜最初接到邀约时,也难掩兴奋。
可是……
沈清玥借着低头喝水的动作,轻轻吸了一口气。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另一份剧本的模样——纸张因为反复翻阅而微微卷边,空白处写满了她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感悟。那是一部名为《望穿秋水的等待》的剧本,国内新锐女导演林薇的处女作,投资不大,题材冷门,讲述的是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性戏曲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与个人情感夹缝中,坚守艺术与自我的一生。
两个剧本,如同摆在她面前的两条路。
一条是金光大道,通往更广阔的世界,更璀璨的星光,但也可能意味着从此被定型在“东方打女”或“智慧花瓶”的刻板印象里。
另一条是幽静小径,充满未知与挑战,片酬甚至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但那个角色复杂、深刻、充满张力,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仿佛在召唤她,让她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清玥,”莉娜的声音将她从思绪中拉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我知道你在犹豫什么。但是,《银河特工队》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它能帮你打开国际市场,这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而且,帕特里克导演亲自邀约,诚意十足……”
沈清玥抬起眼,看向莉娜。休息区柔和的光线在她眼中沉淀,显得格外清醒和坚定。
“莉娜,你还记得我拿到第一个影后奖杯时,在后台对你说过的话吗?”
莉娜微微一怔,回忆涌上心头。那是多年前的一个颁奖礼夜晚,年轻的沈清玥手握沉甸甸的奖杯,在喧嚣落幕后的后台,看着镜中依旧稚嫩却眼神清亮的自己,对莉娜说:“莉娜姐,这个奖很好。但我不想只做一个‘获奖演员’,我想做一个能留下点什么的‘演员’。”
“我记得。”莉娜的声音柔和下来。
“《银河特工队》的‘慧光’,很好,剧本逻辑清晰,角色设定也算正面。但说到底,她仍然是男主角故事里的一个功能性配角,是为了衬托英雄、推动剧情而存在的。”沈清玥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她不需要我‘创造’,只需要我‘完成’。”
“而《望穿秋水的等待》里的苏砚秋,”她的眼神骤然变得深邃而充满光彩,“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对艺术的痴迷,有对爱情的渴望与幻灭,有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无奈与坚韧,更有在绝境中依然不肯放弃自我的孤勇。演她,我需要掏空自己,再和她一起重生。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繁华的夜景,仿佛能穿透这都市的霓虹,看到另一个时空里,那个在破旧戏台上水袖轻扬、眼波流转的孤独身影。
“但我觉得值得。”她轻轻说道,像是一个郑重的承诺。
莉娜看着她,沉默了。作为经纪人,她深知选择《银河特工队》带来的短期利益是巨大的。但作为陪伴沈清玥从籍籍无名走到今天的朋友,她更懂得沈清玥对表演那份近乎虔诚的敬畏与热爱。那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对艺术本身的探索与征服。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良久,莉娜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起来,带着一丝释然和骄傲,“好吧,既然这是你的选择。那我们就来想想,怎么委婉而得体地拒绝帕特里克导演,并且,怎么帮林薇导演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好。”
沈清玥也笑了,那笑容如同拨开云雾的月光,清澈而明亮。她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解,甚至会被某些人嘲讽为“不识抬举”或“故作清高”。但她不在乎。
她追求的,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繁华,而是艺术生命力的深度与广度。
晚宴结束后,回到下榻的酒店套房。沈清玥卸去华丽的妆容和礼服,换上一身舒适的棉质睡衣,坐在书桌前。台灯散发出温暖的光晕,笼罩着她和桌上那两份截然不同的剧本。
她拿起《银河特工队》的合约草案,粗略地翻看了一下那些令人心动的数字和条款,然后轻轻合上,放到一边。
然后,她郑重地打开了《望穿秋水的等待》的剧本。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跨越时空的低语。她拿起笔,在已经写满笔记的页边空白处,继续写下新的感悟:
“苏砚秋得知爱人离去的那场戏,她的沉默,应该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眼神里要有难以置信、被背叛的痛楚,但最后,必须沉淀为一种认命般的、冰冷的绝望……”
她完全沉浸了进去,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恍然点头,时而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模拟着戏曲的节拍。窗外的城市渐渐沉睡,而她的世界里,另一个灵魂正在缓缓苏醒。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屏幕亮起,是顾言琛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她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接通了视频。
屏幕那端的顾言琛似乎刚结束工作,背景是熟悉的酒店房间,脸上带着一丝倦意,但眼神依旧温和。
“还没睡?”他看到她身后的书桌和摊开的剧本,了然地问,“在纠结?”
“不用纠结了。”沈清玥将摄像头对准了《望穿秋水的等待》的封面,语气轻松而坚定,“我选好了。”
顾言琛看着屏幕里那个熟悉的、带着她娟秀字迹的剧本封面,没有丝毫意外,反而露出了一个“果然如此”的温柔笑容。
“猜到了。”他说,“需要我帮你联系戏曲老师吗?我记得认识几位国家剧院退休的老艺术家。”
他总是这样,在她做出重要决定后,不是质疑,而是第一时间思考如何为她提供最实际的支持。
沈清玥的心瞬间被暖意包裹。“需要。”她笑着点头,“顾老师,你的人脉这时候就显得特别可靠了。”
“能为沈老师服务,是我的荣幸。”顾言琛配合着她玩笑,随即语气转为认真,“清玥,记住,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观众和支持者。”
这句话,比任何华丽的赞美都更让她感到安心和有力。
“我知道。”她轻声回应,目光柔和。
结束通话后,沈清玥重新看向剧本。这一次,她的眼神更加清明,目标更加明确。
她拿起笔,在剧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
“献给所有在寂静中坚守,最终发出自己光芒的灵魂。——沈清玥”
这不仅是对角色苏砚秋的致敬,也是对她自己艺术道路的期许。
她关上台灯,走到窗前。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她也已经做出了选择,一条或许更为艰难,却通往内心真正向往的星辰大海的征途。
拒绝金光大道的诱惑,需要莫大的勇气。
但忠于内心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沈清玥站在晨光熹微中,背影挺拔而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