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叔突破-《家族修仙:从种土豆开始》

  更令人惊喜的是女眷们的进步。

  祖母何小琴领着母亲和两位婶婶在一旁练习扶柳拳,看似动作柔弱无力,却能在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力道。

  如今四人皆已小成,尤其是祖母,一套拳法打得行云流水,哪还看得出是年近五十的老妇人?

  三叔还没消息吗?吴国华突然问道。

  院中顿时安静下来。三叔吴文武去青林武馆已近一个月,按理说以他的资质,早该突破九品才是。

  明日我去县城送土豆,父亲沉吟道,顺道去看看他。

  吴国华点点头头:我和您一起去。

  次日清晨,父子俩赶着装满紫皮土豆的牛车出发了。

  春日的田野上,农人们已经开始耕作,见到吴家的牛车,纷纷驻足行礼——

  如今的吴家,在村里已是数一数二的富户,更传闻与县丞大人关系匪浅,谁不高看一眼?

  青林县城比半年前更加繁华。街道两旁新开了几家店铺,行人衣着也光鲜了许多。

  醉仙楼的刘掌柜见到五千斤紫皮土豆,乐得合不拢嘴,当场付了七十五两白银。

  小兄弟,交割完毕,刘掌柜神秘地凑过来,县丞大人托我问一句,紫皮土豆还能大量供应不,郡城那边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

  吴国华想了想说:四个月内,可以提供两万五千斤。

  听到吴国华的回复,刘掌柜激动得手都在发抖,显然知道紫皮土豆的价值,只要转手就能够获得巨大利润。

  离开醉仙楼,父子二人直奔青林武馆。武馆门前依旧立着那两个石狮子,但守门的弟子已经换了人。

  找吴文武?那弟子撇撇嘴,在后院练功呢!

  吴国华跟着引路弟子穿过练武场时,他看到几十个年轻武者正在操练,拳风呼啸,气势惊人。

  其中不乏已达九品的好手,一招一式间隐隐有气劲外放。

  后院,吴文武赤着上身,汗水顺着结实的脊背流淌,但他仍然坚持着练拳。

  大哥!国华!

  亲人相见,自是欢喜。但当吴文武得知侄子已突破九品时,笑容顿时僵在脸上。

  他垂下头,拳头攥得咯咯作响:我……我给家里丢脸了……

  三叔,走。吴国华二话不说,拉着三叔就往外走。

  去哪?三叔一脸茫然。

  客栈。

  吴国华在武馆附近租了个客栈的僻静小院,付了一天房钱。安顿好后,他从包袱里取出个油纸包,里面是一个灵土豆。

  三叔,吃一口,然后练拳。吴国华掰开灵土豆,递给三叔半个。

  吴文武将信将疑地接过土豆,咬了一口。

  霎时间,他眼睛瞪得溜圆——一股暖流从喉咙直冲丹田,浑身气血都沸腾起来!

  他二话不说,当场打起了莽牛拳,每一式都比平时凌厉数倍,拳风将窗纸震得哗哗作响。

  这……这是……一趟拳打完,吴文武激动得语无伦次,瓶颈松动了!

  吴国华笑而不语。让三叔继续吃一阶灵土豆,然后再练拳。

  第二天,他又拿出半个灵土豆。

  这次三叔吃完后,周身骨骼爆响如豆,皮肤泛出淡淡的红光,一拳挥出,竟在墙上留下个浅浅的拳印!

  我……我突破了!吴文武不敢置信地看着自己的拳头,突然一把抱住吴国华,好侄子!三叔这辈子都记你的情!

  当天下午,三人来到青林武馆藏书阁。守阁的老者验过吴文武的境界后,满意地点点头:新晋九品,可选购一门九品武学。

  藏书阁内,竹简、帛书、纸质秘籍分门别类地摆放着。

  吴文武一眼就相中了《碎浪拳》——这门拳法如海浪般连绵不绝,正适合他这种耐力出众的体质。

  “这本武学,如果可以让家里人也练习的话,多少银子呢?”吴文武问道。

  五十两银子。老者报出价格。

  吴国华毫不犹豫地掏出银票。三叔捧着秘籍,手都在发抖:这……太贵重了……

  哈哈,老三,如今五十两银子对咱们家来说可不算什么了。父亲拍拍弟弟的肩膀,等你们练成了,可以教我们。

  回村的路上,三叔一直抱着秘籍傻笑。

  牛车经过村口时,几个孩童正在玩耍,看到吴家父子,立刻跑过来行礼。

  如今的吴家,在村里已是名副其实的大户,连孩童都知道要恭敬。

  新宅的练武场上,祖母领着女眷们正在练习扶柳拳。

  见三人回来,尤其是吴文武那意气风发的模样,全家人都围了上来。

  老三突破了?祖父烟锅都忘了抽,急切地问道。

  吴文武重重点头,当场演示起新学的碎浪拳,是在牛车上研究的。

  只见他双拳如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将院角的沙袋打得左右摇晃,最后地一声炸裂开来!

  全家人齐声喝彩。

  晚饭后,吴国华独自来到荒坡上。月光下,新一茬的灵土豆已经抽出嫩芽,叶片上的金纹比上一代更加明显。

  他盘膝而坐,按照《养气诀》的方法调息,感受着体内真气的流动。

  如今吴家已有两位九品武夫,女眷们也个个身手不凡。

  再加上与县丞的关系和源源不断的灵植收入,再不是任人欺凌的贫苦农家了。

  但吴国华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武学常识》中提到,九品之上还有八品、七品……直至传说中的宗师之境。

  路还长着呢……他轻声自语,目光投向远处的星空。

  夜风拂过药田,嫩绿的叶片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少年的心声。

  大梁德正十七年,五月的骄阳炙烤着吴家村,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尘土气息。

  吴国华站在新修的院墙上,望着远处龟裂的田地,眉头紧锁。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节,村里的小麦还未成熟,去年的存粮却已见底。

  吴少爷……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墙下传来。

  吴国华低头,看见同村的张寡妇牵着她六岁的儿子站在门口。

  妇人瘦得颧骨高耸,粗布衣裳空荡荡地挂在身上,像套在竹竿上的麻袋。

  张婶,有什么事吗?吴国华跳下院墙,拍了拍手上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