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刚过,县衙粮库前的青石板地缝里,已落满黍米碎屑。老库吏捧着空簸箕的手在抖,背后粮囤露出朽黑的底板——昨夜清仓,存粮仅余三十石。
“今日放粮后,工地就要断炊。”苏清鸢将账册摊在石阶上,墨迹被晨露洇开。她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减字记号,最后停在“李员外认捐八十石”那行朱批旁,“三日过去,李家粮车半粒未到。”
沈砚秋正俯身拾起地缝里的黍米,闻言将米粒按进改良水车的木质齿轮。齿轮咬合时发出枯涩的吱呀声,像饿极的肠胃在抽搐。他忽然解下县丞刚送来的银鱼袋,将丝绦缠上水车转轴:“备轿,去李府。”
“大人不可!”王县丞提着官袍追出来,“乡绅最重颜面,若被当众催债...”
“是去谢捐。”沈砚秋扯过粮库账簿,在空白页挥毫写下“功德匾”三字。笔锋过处,纸背透出前页“朱常浩密令截漕粮”的残墨。
---
李府朱门紧闭,门房隔着缝隙嘟囔:“老爷去终南山访道了。”话音未落,院内传来清晰的斗鹌鹑喝彩声。周老憨暴起欲撞门,被沈砚秋用县志卷轴拦下。
“无妨。”他掸了掸官袍前襟并不存在的灰,突然抬高声量,“李员外既在修仙,本官便与乡亲们说说——终南山道人赠他的延年丹方,还差两味药引。”
围观人群顿时骚动。几个老农挤上前喊:“可是要童男童女心头血?”沈砚秋笑而不答,只将功德匾搁在石狮底座,露出背面小字“捐粮八十石换长生方”。
朱门轰然洞开。李员外提着鹌鹑笼跌撞出来,绸衫纽扣错位三颗:“沈大人何故毁我清誉!”
“是助员外积功德。”沈砚秋指尖轻抚鹌鹑笼,笼中战鸟突然凄厉啼叫。他翻掌亮出半粒黍米——正是粮库地缝里那粒,“终南山黄土种的黍米,员外尝尝?”
李员外脸色骤变。他认出这是军屯特供的黍种,三日前才被王府管家偷运进自家粮仓。
人群外忽然响起马蹄声。林墨雪背着药囊疾驰而来,缰绳未勒就跃下马背:“工地晕倒二十七人,有老妇嚼树皮噎死了!”她药囊散开,几块粘着牙印的观音土滚到李员外脚边。
沈砚秋俯身捡起土块,当众掰开露出金砂内芯:“看来员外家连土都带宝光。”他转向上周老憨,“去请赵木匠——把他新雕的送子观音抬来,让员外沾沾功德。”
“我捐!现在就叫粮车出发!”李员外猛地抓住沈砚秋袖口,指甲掐进官服织金纹样。他回头嘶吼管家开仓时,鹌鹑笼坠地砸开,战鸟扑棱着飞向粮库方向。
---
二十辆粮车吱呀驶过长街。沈砚秋亲手揭开首车苫布,霉味冲得围观乡绅连退三步。陈年麦粒里混着黑黢黢的虫蛀粒,李员外讪笑:“年景不好...”
“好得很。”沈砚秋抓起把麦粒撒向车轴,蛀空的外壳在阳光下如金粉飘散,“正好喂新水车——诸位请看。”他突然抬手指向渠口。
但见齿轮组咬合着霉麦隆隆转动,竟将混沙的渠水滤得清澈。赵木匠带着徒弟立在渠坝上,手中牵绳连着所有乡绅的衣带——稍一扯动,渠水便泼溅到他们锦缎鞋面上。
“此谓‘功德水’。”沈砚秋踏着水花走向第二辆粮车,苫布下赫然是王府特供的精米。他舀起半勺当众倾入粥锅,米香瞬间压过霉味,“李员外连贡米都舍得,果然功德无量。”
乡绅堆里响起窃窃私语。几个机灵的已悄悄吩咐管家回府拉粮,有人甚至解下玉佩塞给苏清鸢:“暂抵五十石!”
暮色渐浓时,粮车堵塞了整条西街。沈砚秋站在车辕上登记捐粮数,忽然问周老憨:“今日工地伤亡几何?”
“伤九人,无亡。”周老憨抱拳应答,铠甲下隐约露出包扎伤口的棉布——那是今早搬运石料时被乡绅家丁推搡所致的擦伤。
沈砚秋颔首,跳下车辕走向李员外。他官袍下摆吸饱泥水,每步都留下深渍:“员外可知今日晕倒的民夫里,有个会雕送子观音的巧手?”
李员外正为损失贡米肉痛,闻言突然僵住。他想起今早管家汇报:工地有个老匠人晕倒时,怀里掉出雕了一半的桃木符——花纹与王府暗桩的联络信物一模一样。
“明日捐粮翻倍。”沈砚秋将功德匾塞进李员外颤抖的手中,匾角磕到对方拇指的翡翠扳指,“本官保你儿媳妇年内添丁。”
当夜子时,沈砚秋独坐粮库验粮。新到的稻谷里混着细沙,他持秤的手突然一顿——秤砣底部粘着片金叶子,边缘烙着王府印记。
苏清鸢提着灯笼进来,光晕扫过满仓粮袋:“清点完了,够支应二十天。”她账册里夹着徐光启的新信,火漆已被刮开,“徐大人问,那三箱泰西量具要不要追回?”
沈砚秋将金叶子按进湿泥封存的粮袋,泥痕恰巧盖住王府烙印:“告诉徐大人,米脂现在最缺会修量具的匠人。”
窗外传来守夜乡勇的咳嗽声。周老憨按刀巡视的剪影掠过窗纸,铠甲撞击声里混着极轻微的金属摩擦音——像是齿轮在暗处转动。
“今日放粮后,工地就要断炊。”苏清鸢将账册摊在石阶上,墨迹被晨露洇开。她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减字记号,最后停在“李员外认捐八十石”那行朱批旁,“三日过去,李家粮车半粒未到。”
沈砚秋正俯身拾起地缝里的黍米,闻言将米粒按进改良水车的木质齿轮。齿轮咬合时发出枯涩的吱呀声,像饿极的肠胃在抽搐。他忽然解下县丞刚送来的银鱼袋,将丝绦缠上水车转轴:“备轿,去李府。”
“大人不可!”王县丞提着官袍追出来,“乡绅最重颜面,若被当众催债...”
“是去谢捐。”沈砚秋扯过粮库账簿,在空白页挥毫写下“功德匾”三字。笔锋过处,纸背透出前页“朱常浩密令截漕粮”的残墨。
---
李府朱门紧闭,门房隔着缝隙嘟囔:“老爷去终南山访道了。”话音未落,院内传来清晰的斗鹌鹑喝彩声。周老憨暴起欲撞门,被沈砚秋用县志卷轴拦下。
“无妨。”他掸了掸官袍前襟并不存在的灰,突然抬高声量,“李员外既在修仙,本官便与乡亲们说说——终南山道人赠他的延年丹方,还差两味药引。”
围观人群顿时骚动。几个老农挤上前喊:“可是要童男童女心头血?”沈砚秋笑而不答,只将功德匾搁在石狮底座,露出背面小字“捐粮八十石换长生方”。
朱门轰然洞开。李员外提着鹌鹑笼跌撞出来,绸衫纽扣错位三颗:“沈大人何故毁我清誉!”
“是助员外积功德。”沈砚秋指尖轻抚鹌鹑笼,笼中战鸟突然凄厉啼叫。他翻掌亮出半粒黍米——正是粮库地缝里那粒,“终南山黄土种的黍米,员外尝尝?”
李员外脸色骤变。他认出这是军屯特供的黍种,三日前才被王府管家偷运进自家粮仓。
人群外忽然响起马蹄声。林墨雪背着药囊疾驰而来,缰绳未勒就跃下马背:“工地晕倒二十七人,有老妇嚼树皮噎死了!”她药囊散开,几块粘着牙印的观音土滚到李员外脚边。
沈砚秋俯身捡起土块,当众掰开露出金砂内芯:“看来员外家连土都带宝光。”他转向上周老憨,“去请赵木匠——把他新雕的送子观音抬来,让员外沾沾功德。”
“我捐!现在就叫粮车出发!”李员外猛地抓住沈砚秋袖口,指甲掐进官服织金纹样。他回头嘶吼管家开仓时,鹌鹑笼坠地砸开,战鸟扑棱着飞向粮库方向。
---
二十辆粮车吱呀驶过长街。沈砚秋亲手揭开首车苫布,霉味冲得围观乡绅连退三步。陈年麦粒里混着黑黢黢的虫蛀粒,李员外讪笑:“年景不好...”
“好得很。”沈砚秋抓起把麦粒撒向车轴,蛀空的外壳在阳光下如金粉飘散,“正好喂新水车——诸位请看。”他突然抬手指向渠口。
但见齿轮组咬合着霉麦隆隆转动,竟将混沙的渠水滤得清澈。赵木匠带着徒弟立在渠坝上,手中牵绳连着所有乡绅的衣带——稍一扯动,渠水便泼溅到他们锦缎鞋面上。
“此谓‘功德水’。”沈砚秋踏着水花走向第二辆粮车,苫布下赫然是王府特供的精米。他舀起半勺当众倾入粥锅,米香瞬间压过霉味,“李员外连贡米都舍得,果然功德无量。”
乡绅堆里响起窃窃私语。几个机灵的已悄悄吩咐管家回府拉粮,有人甚至解下玉佩塞给苏清鸢:“暂抵五十石!”
暮色渐浓时,粮车堵塞了整条西街。沈砚秋站在车辕上登记捐粮数,忽然问周老憨:“今日工地伤亡几何?”
“伤九人,无亡。”周老憨抱拳应答,铠甲下隐约露出包扎伤口的棉布——那是今早搬运石料时被乡绅家丁推搡所致的擦伤。
沈砚秋颔首,跳下车辕走向李员外。他官袍下摆吸饱泥水,每步都留下深渍:“员外可知今日晕倒的民夫里,有个会雕送子观音的巧手?”
李员外正为损失贡米肉痛,闻言突然僵住。他想起今早管家汇报:工地有个老匠人晕倒时,怀里掉出雕了一半的桃木符——花纹与王府暗桩的联络信物一模一样。
“明日捐粮翻倍。”沈砚秋将功德匾塞进李员外颤抖的手中,匾角磕到对方拇指的翡翠扳指,“本官保你儿媳妇年内添丁。”
当夜子时,沈砚秋独坐粮库验粮。新到的稻谷里混着细沙,他持秤的手突然一顿——秤砣底部粘着片金叶子,边缘烙着王府印记。
苏清鸢提着灯笼进来,光晕扫过满仓粮袋:“清点完了,够支应二十天。”她账册里夹着徐光启的新信,火漆已被刮开,“徐大人问,那三箱泰西量具要不要追回?”
沈砚秋将金叶子按进湿泥封存的粮袋,泥痕恰巧盖住王府烙印:“告诉徐大人,米脂现在最缺会修量具的匠人。”
窗外传来守夜乡勇的咳嗽声。周老憨按刀巡视的剪影掠过窗纸,铠甲撞击声里混着极轻微的金属摩擦音——像是齿轮在暗处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