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州城门外,两名守城兵卒横着长枪,将沈砚秋一行人拦下。
“哪来的?可有路引?”领头的兵卒斜眼打量着风尘仆仆的沈砚秋,目光在他虽旧却整洁的青衫上打了个转,语气带着边地军汉特有的粗粝。
沈砚秋不动声色地递上路引,指尖在“米脂知县”的官印上轻轻一点。“劳烦通传,米脂沈砚秋,求见知州大人。”
那兵卒看清官印,神色稍敛,但仍带着几分狐疑。“沈知县?稍候。”他转身快步进城。另一名年轻些的兵卒忍不住多看了沈砚秋两眼,低声嘀咕:“米脂的县太爷?就带这么几个人跑来咱葭州?黑山匪闹得正凶,也不怕路上……”
沈砚秋仿若未闻,只静静打量着葭州城墙。墙砖斑驳,垛口处可见新修补的痕迹,城头守军往来巡视,步伐虽不算齐整,眼神却带着警惕。看来,黑山匪患对葭州压力不小,这位张知州,并非全然不闻兵事。
片刻,那兵卒返回,身后跟着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文吏。文吏拱手,语气客气却疏离:“沈大人,知州大人正在衙内处理公务,请随我来。”
知州衙门二堂,炭火烧得暖融,却驱不散主位上那位中年官员眉宇间的沉郁。葭州知州张明远,面皮白净,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只是眼下的乌青透出几分疲惫。他放下茶盏,目光在沈砚秋身上扫过,带着审视。
“沈知县不在米脂安民,何以轻骑简从,亲临我这葭州小城?”张明远开口,声音平缓,听不出喜怒,“如今匪患四起,路途不靖,沈大人倒是好胆色。”
沈砚秋微微躬身,开门见山:“张大人,下官此来,是为黑山匪王虎之事。绥德被围,危在旦夕,唇亡齿寒,米脂、葭州恐难独善其身。”
张明远眉头几不可察地一蹙,指尖摩挲着温热的瓷杯。“王虎势大,拥众数千,凶悍异常。延绥镇兵马尚在绥德以北与鞑虏对峙,无暇南顾。我等州县,守土有责,然力有未逮,只能紧闭城门,保境安民罢了。”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诿,“沈知县在米脂剿匪安民,素有能名,莫非已有破敌良策?”
“良策不敢当,唯有一搏之念。”沈砚秋抬眼,目光清亮,与张明远对视,“王虎围攻绥德,其老巢黑山必然空虚。下官愿率米脂乡勇,自正面佯攻绥德城外匪军,吸引其主力。”
张明远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一滞。
沈砚秋继续道:“届时,若葭州能遣一精锐,不必多,三五百人即可,绕行山道,直插黑山匪巢,焚其粮草,断其归路。同时,绥德城内守军见援军已至,匪营后方起火,必能鼓起余勇,出城夹击。三路合围,王虎首尾难顾,纵有数千之众,亦不过是瓮中之鳖。”
堂内一时寂静,只闻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张明远身后的文吏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三路合围……”张明远缓缓放下茶盏,指节在硬木案几上轻轻敲击,“沈知县好大的手笔。你米脂乡勇不过数百,担当正面佯攻之任,可知风险?王虎非寻常流寇,乃边军逃将,熟知兵法,岂会轻易被你牵制?若他识破佯攻,集中兵力先破你一路,又如之奈何?”
“故而需要葭州奇兵迅捷,需要绥德守军果决。”沈砚秋语气不变,“下官既为佯攻,自会把握分寸,以保存实力、惑敌耳目为要。王虎若倾力攻我,则后方空虚,正合葭州奇兵与绥德守军之意。此计成败,关键在于三路配合,时机拿捏。”
张明远沉默片刻,忽然问:“沈知县,你米脂出兵,粮草何来?”
“米脂自备十日干粮。”沈砚秋早有准备,“若战事顺利,缴获匪资,或可补充。若…若战事迁延,下官愿以米脂棉纺公坊未来三月收益为抵,向葭州购粮。”这是他来时与苏清鸢核算过的底线。
张明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旋即恢复平静。“哦?沈知县倒是舍得。”他沉吟着,目光扫过堂外灰蒙蒙的天空,似乎在权衡利弊。葭州出兵,风险不小,但若真能借此剿灭黑山匪,不仅是泼天功劳,更能除去心腹大患。更何况,米脂这位年轻的知县,似乎并非纸上谈兵之辈,其在米脂的种种作为,他亦有耳闻。
“剿匪乃地方官本分,”张明远终于再次开口,语气郑重了几分,“王虎肆虐,荼毒数县,本官亦寝食难安。沈知县既有此胆魄谋略,我葭州若再推诿,倒显得畏首畏尾了。”他停顿一下,似在斟酌兵力,“本官可拨与你五百步卒,由守备赵千户统领,听你调遣,袭扰黑山匪巢。不过,”他话锋一转,“军粮一事,葭州府库亦不宽裕,只能提供五百人五日之粮,后续若需,需得沈知县自行设法。”
五百人,五日粮。比预想的要少,但已是张明远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沈砚秋心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多谢张大人深明大义!”沈砚秋拱手,语气诚挚,“五日粮足矣。下官即刻返回米脂整军,三日后,你我两路,按计行事!”
离开知州衙门,寒风扑面,沈砚秋却觉得胸中一股热气升腾。他翻身上马,最后望了一眼葭州不算高大的城楼。张明远答应出兵,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那五百步卒能发挥多少战力,犹未可知。
马蹄踏过葭州城略显冷清的青石街道,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那本边角已磨损的格斗术残页。与张明远这等老练官僚打交道,远比对付直来直去的武夫更耗心神。接下来,真正的考验在战场上,在王虎那数千亡命之徒身上。
他勒紧缰绳,催动坐骑,带着两名随从冲出葭州城门,将那座犹疑的城池甩在身后。下一步,该让周老憨和他那些憋足了劲的乡勇们,好好演一场戏了。
“哪来的?可有路引?”领头的兵卒斜眼打量着风尘仆仆的沈砚秋,目光在他虽旧却整洁的青衫上打了个转,语气带着边地军汉特有的粗粝。
沈砚秋不动声色地递上路引,指尖在“米脂知县”的官印上轻轻一点。“劳烦通传,米脂沈砚秋,求见知州大人。”
那兵卒看清官印,神色稍敛,但仍带着几分狐疑。“沈知县?稍候。”他转身快步进城。另一名年轻些的兵卒忍不住多看了沈砚秋两眼,低声嘀咕:“米脂的县太爷?就带这么几个人跑来咱葭州?黑山匪闹得正凶,也不怕路上……”
沈砚秋仿若未闻,只静静打量着葭州城墙。墙砖斑驳,垛口处可见新修补的痕迹,城头守军往来巡视,步伐虽不算齐整,眼神却带着警惕。看来,黑山匪患对葭州压力不小,这位张知州,并非全然不闻兵事。
片刻,那兵卒返回,身后跟着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文吏。文吏拱手,语气客气却疏离:“沈大人,知州大人正在衙内处理公务,请随我来。”
知州衙门二堂,炭火烧得暖融,却驱不散主位上那位中年官员眉宇间的沉郁。葭州知州张明远,面皮白净,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只是眼下的乌青透出几分疲惫。他放下茶盏,目光在沈砚秋身上扫过,带着审视。
“沈知县不在米脂安民,何以轻骑简从,亲临我这葭州小城?”张明远开口,声音平缓,听不出喜怒,“如今匪患四起,路途不靖,沈大人倒是好胆色。”
沈砚秋微微躬身,开门见山:“张大人,下官此来,是为黑山匪王虎之事。绥德被围,危在旦夕,唇亡齿寒,米脂、葭州恐难独善其身。”
张明远眉头几不可察地一蹙,指尖摩挲着温热的瓷杯。“王虎势大,拥众数千,凶悍异常。延绥镇兵马尚在绥德以北与鞑虏对峙,无暇南顾。我等州县,守土有责,然力有未逮,只能紧闭城门,保境安民罢了。”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诿,“沈知县在米脂剿匪安民,素有能名,莫非已有破敌良策?”
“良策不敢当,唯有一搏之念。”沈砚秋抬眼,目光清亮,与张明远对视,“王虎围攻绥德,其老巢黑山必然空虚。下官愿率米脂乡勇,自正面佯攻绥德城外匪军,吸引其主力。”
张明远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一滞。
沈砚秋继续道:“届时,若葭州能遣一精锐,不必多,三五百人即可,绕行山道,直插黑山匪巢,焚其粮草,断其归路。同时,绥德城内守军见援军已至,匪营后方起火,必能鼓起余勇,出城夹击。三路合围,王虎首尾难顾,纵有数千之众,亦不过是瓮中之鳖。”
堂内一时寂静,只闻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张明远身后的文吏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三路合围……”张明远缓缓放下茶盏,指节在硬木案几上轻轻敲击,“沈知县好大的手笔。你米脂乡勇不过数百,担当正面佯攻之任,可知风险?王虎非寻常流寇,乃边军逃将,熟知兵法,岂会轻易被你牵制?若他识破佯攻,集中兵力先破你一路,又如之奈何?”
“故而需要葭州奇兵迅捷,需要绥德守军果决。”沈砚秋语气不变,“下官既为佯攻,自会把握分寸,以保存实力、惑敌耳目为要。王虎若倾力攻我,则后方空虚,正合葭州奇兵与绥德守军之意。此计成败,关键在于三路配合,时机拿捏。”
张明远沉默片刻,忽然问:“沈知县,你米脂出兵,粮草何来?”
“米脂自备十日干粮。”沈砚秋早有准备,“若战事顺利,缴获匪资,或可补充。若…若战事迁延,下官愿以米脂棉纺公坊未来三月收益为抵,向葭州购粮。”这是他来时与苏清鸢核算过的底线。
张明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旋即恢复平静。“哦?沈知县倒是舍得。”他沉吟着,目光扫过堂外灰蒙蒙的天空,似乎在权衡利弊。葭州出兵,风险不小,但若真能借此剿灭黑山匪,不仅是泼天功劳,更能除去心腹大患。更何况,米脂这位年轻的知县,似乎并非纸上谈兵之辈,其在米脂的种种作为,他亦有耳闻。
“剿匪乃地方官本分,”张明远终于再次开口,语气郑重了几分,“王虎肆虐,荼毒数县,本官亦寝食难安。沈知县既有此胆魄谋略,我葭州若再推诿,倒显得畏首畏尾了。”他停顿一下,似在斟酌兵力,“本官可拨与你五百步卒,由守备赵千户统领,听你调遣,袭扰黑山匪巢。不过,”他话锋一转,“军粮一事,葭州府库亦不宽裕,只能提供五百人五日之粮,后续若需,需得沈知县自行设法。”
五百人,五日粮。比预想的要少,但已是张明远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沈砚秋心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多谢张大人深明大义!”沈砚秋拱手,语气诚挚,“五日粮足矣。下官即刻返回米脂整军,三日后,你我两路,按计行事!”
离开知州衙门,寒风扑面,沈砚秋却觉得胸中一股热气升腾。他翻身上马,最后望了一眼葭州不算高大的城楼。张明远答应出兵,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那五百步卒能发挥多少战力,犹未可知。
马蹄踏过葭州城略显冷清的青石街道,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那本边角已磨损的格斗术残页。与张明远这等老练官僚打交道,远比对付直来直去的武夫更耗心神。接下来,真正的考验在战场上,在王虎那数千亡命之徒身上。
他勒紧缰绳,催动坐骑,带着两名随从冲出葭州城门,将那座犹疑的城池甩在身后。下一步,该让周老憨和他那些憋足了劲的乡勇们,好好演一场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