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散人归(一)补发红包
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像是点燃了沉寂多年的烟花,在我心中炸开。喜悦膨胀着,塞满了我整个胸腔,我只想立刻将这激动分享给我最好的朋友们。我郑重地在微信上发出邀请:“儿子升学宴,诚邀好友们同庆,盼来聚首。”
然而,时间悄悄流逝,手机屏幕却静默如冰海,那些被标记为“已读”的蓝色对勾,仿佛一个个冰冷的句号,凝结了期待。刘总的信息框里,最后停留的是我发出的邀请,我反复点开,却始终不见回复的涟漪;李娜——那个曾与我分享无数心事、共同走过二十载春秋的闺蜜,也只吝啬地回了个表情符号,敷衍的“恭喜”二字便再无下文。
时间不等人,宴席终究要开场。厅内灯火辉煌,杯盘叮当作响,祝福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看似热闹的锦缎。我端着酒杯,脸上堆叠着笑,如带着一层精心描画的面具。然而心却仿佛悬在热闹之外,被一根无形的丝线拴在远处静默的手机屏幕上,每一次震动都像是一次无声的拉扯,每一次沉寂又像是更深的坠落。喧闹越是盛大,那根悬着的心丝似乎就绷得越紧、越细,几乎要无声地断裂在觥筹交错的洪流里。
酒酣耳热之际,手机突然在口袋深处固执地震动起来。我掏出来看,屏幕在喧闹的光影里明灭不定,竟是刘总和李娜发来的红包,冷冰冰的“恭喜”二字后面,跟着一串扎眼的数字——仿佛那些数字便是人情冷暖的最终度量衡,是缺席者匆忙堵住悠悠众口的封口费。我盯着那刺目的红色图标,一股混杂着屈辱与荒诞的热流猛地冲上头顶,喉咙像被什么烫人的东西堵住。
“老陈,红包来了,喜气啊!”旁边有人醉眼朦胧地笑着起哄。
“红包?”我听见自己喉咙里挤出的声音,竟异常清晰,穿透了满桌的喧哗,“这不是钱的事!”
满桌陡然一静。无数道目光如探照灯般聚焦过来,惊讶、探寻、不解。那些目光的重量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却也更猛地顶起了胸膛里那股翻腾的浊气。我攥紧了手机,指节发白,仿佛捏着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二十年如履薄冰的世故人情,此刻终于被这迟到的、带着铜臭的“恭喜”烫穿了薄薄的冰面。
“十二年!我儿子熬了十二年,我们两口子也陪读了十二年!”我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曾预料的嘶哑与颤抖,像绷到极限的弦,“就为了今天!图几个红包?我陈建平缺这个?”我猛地指向旁边一直沉默的儿子,孩子有些错愕地望着我,眼神清澈,映着顶灯的光,“我就想请几个真朋友,来看看我儿子!看看他出息了!给他一句真心实意的‘好样的’!就这么难吗?”
喉咙被翻涌的酸涩堵住,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我猛地吸了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环顾四周,那些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面孔在灯光下似乎都模糊了、陌生了。我一把揽过儿子的肩膀,少年单薄的身体微微一震。我用力箍紧他,仿佛要将他按回自己骨血里最安全的位置,转身对着满堂错愕的宾客,也像对着这让人喘不过气的浮世:
“对不住各位,心意我领了。孩子累了,我们——先回了。”
我拉着儿子,脚步有些踉跄却异常坚定地穿过静默的人群。身后,那桌宴席上的喧闹如同被无形的刀切断,骤然沉寂下去,只留下杯盘狼藉的残局,在辉煌的灯火下显出几分空洞的冷清。
回到家中,喧嚣被彻底关在门外,只余下一室宁静,还有窗外沉沉的夜色。儿子默默回了房间,客厅里只剩我和淑芬。我颓然倒在沙发上,那根从早晨起就绷紧的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只剩下深深的疲惫和一种莫名的空荡。淑芬轻轻靠过来,无声地握住了我的手,温热的掌心传递着无需言语的支撑。
我怔怔地望着天花板,眼前却浮现出刘总那辆锃亮的宝马七系,想起李娜在朋友圈晒出的儿子最新款球鞋……原来人情薄厚,早在这浮华的世道里被暗暗标好了价格。淑芬的手温温的,像一小块熨帖的暖玉,轻轻覆在我冰凉的手背上。
“都过去了。”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咱儿子争气,这就够了。”
我点点头,喉咙里堵着的东西似乎松动了些,却吐不出一个字。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电视柜上方,那里静静立着一帧老相框。照片有些泛黄,边角也磨损了,里面是更年轻些的我和淑芬,两人中间夹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穿着崭新的小学校服,对着镜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缺了一颗门牙。背景是公园粗糙的水泥滑梯,阳光泼洒下来,笼着三个人,笑容里没有一丝阴霾。
心头那团沉重而浑浊的东西,仿佛被照片里那束陈年的阳光悄然刺穿,开始缓慢地消融、松动。原来最值得珍重的祝福,早已凝固在那些被岁月漂洗得泛黄的旧日影像里,质朴无华,却像深埋地底的根,默默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枝干。窗外夜色浓重,城市灯火遥远如隔世的星子,屋内一片寂静,只有老挂钟的滴答声,不慌不忙地丈量着这份迟来的、劫后余生的清醒。
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像是点燃了沉寂多年的烟花,在我心中炸开。喜悦膨胀着,塞满了我整个胸腔,我只想立刻将这激动分享给我最好的朋友们。我郑重地在微信上发出邀请:“儿子升学宴,诚邀好友们同庆,盼来聚首。”
然而,时间悄悄流逝,手机屏幕却静默如冰海,那些被标记为“已读”的蓝色对勾,仿佛一个个冰冷的句号,凝结了期待。刘总的信息框里,最后停留的是我发出的邀请,我反复点开,却始终不见回复的涟漪;李娜——那个曾与我分享无数心事、共同走过二十载春秋的闺蜜,也只吝啬地回了个表情符号,敷衍的“恭喜”二字便再无下文。
时间不等人,宴席终究要开场。厅内灯火辉煌,杯盘叮当作响,祝福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看似热闹的锦缎。我端着酒杯,脸上堆叠着笑,如带着一层精心描画的面具。然而心却仿佛悬在热闹之外,被一根无形的丝线拴在远处静默的手机屏幕上,每一次震动都像是一次无声的拉扯,每一次沉寂又像是更深的坠落。喧闹越是盛大,那根悬着的心丝似乎就绷得越紧、越细,几乎要无声地断裂在觥筹交错的洪流里。
酒酣耳热之际,手机突然在口袋深处固执地震动起来。我掏出来看,屏幕在喧闹的光影里明灭不定,竟是刘总和李娜发来的红包,冷冰冰的“恭喜”二字后面,跟着一串扎眼的数字——仿佛那些数字便是人情冷暖的最终度量衡,是缺席者匆忙堵住悠悠众口的封口费。我盯着那刺目的红色图标,一股混杂着屈辱与荒诞的热流猛地冲上头顶,喉咙像被什么烫人的东西堵住。
“老陈,红包来了,喜气啊!”旁边有人醉眼朦胧地笑着起哄。
“红包?”我听见自己喉咙里挤出的声音,竟异常清晰,穿透了满桌的喧哗,“这不是钱的事!”
满桌陡然一静。无数道目光如探照灯般聚焦过来,惊讶、探寻、不解。那些目光的重量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却也更猛地顶起了胸膛里那股翻腾的浊气。我攥紧了手机,指节发白,仿佛捏着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二十年如履薄冰的世故人情,此刻终于被这迟到的、带着铜臭的“恭喜”烫穿了薄薄的冰面。
“十二年!我儿子熬了十二年,我们两口子也陪读了十二年!”我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曾预料的嘶哑与颤抖,像绷到极限的弦,“就为了今天!图几个红包?我陈建平缺这个?”我猛地指向旁边一直沉默的儿子,孩子有些错愕地望着我,眼神清澈,映着顶灯的光,“我就想请几个真朋友,来看看我儿子!看看他出息了!给他一句真心实意的‘好样的’!就这么难吗?”
喉咙被翻涌的酸涩堵住,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我猛地吸了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环顾四周,那些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面孔在灯光下似乎都模糊了、陌生了。我一把揽过儿子的肩膀,少年单薄的身体微微一震。我用力箍紧他,仿佛要将他按回自己骨血里最安全的位置,转身对着满堂错愕的宾客,也像对着这让人喘不过气的浮世:
“对不住各位,心意我领了。孩子累了,我们——先回了。”
我拉着儿子,脚步有些踉跄却异常坚定地穿过静默的人群。身后,那桌宴席上的喧闹如同被无形的刀切断,骤然沉寂下去,只留下杯盘狼藉的残局,在辉煌的灯火下显出几分空洞的冷清。
回到家中,喧嚣被彻底关在门外,只余下一室宁静,还有窗外沉沉的夜色。儿子默默回了房间,客厅里只剩我和淑芬。我颓然倒在沙发上,那根从早晨起就绷紧的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只剩下深深的疲惫和一种莫名的空荡。淑芬轻轻靠过来,无声地握住了我的手,温热的掌心传递着无需言语的支撑。
我怔怔地望着天花板,眼前却浮现出刘总那辆锃亮的宝马七系,想起李娜在朋友圈晒出的儿子最新款球鞋……原来人情薄厚,早在这浮华的世道里被暗暗标好了价格。淑芬的手温温的,像一小块熨帖的暖玉,轻轻覆在我冰凉的手背上。
“都过去了。”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咱儿子争气,这就够了。”
我点点头,喉咙里堵着的东西似乎松动了些,却吐不出一个字。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电视柜上方,那里静静立着一帧老相框。照片有些泛黄,边角也磨损了,里面是更年轻些的我和淑芬,两人中间夹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穿着崭新的小学校服,对着镜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缺了一颗门牙。背景是公园粗糙的水泥滑梯,阳光泼洒下来,笼着三个人,笑容里没有一丝阴霾。
心头那团沉重而浑浊的东西,仿佛被照片里那束陈年的阳光悄然刺穿,开始缓慢地消融、松动。原来最值得珍重的祝福,早已凝固在那些被岁月漂洗得泛黄的旧日影像里,质朴无华,却像深埋地底的根,默默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枝干。窗外夜色浓重,城市灯火遥远如隔世的星子,屋内一片寂静,只有老挂钟的滴答声,不慌不忙地丈量着这份迟来的、劫后余生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