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明信片(五)
时光在愧疚、沉默和一种刻意维持的距离中流过。陈宇升入高三,学业压力陡增。他选择了文科,语文成了绕不开的大山,作文依旧是最大的软肋。某个深秋的周末,他对着书桌上一张几乎空白的作文稿纸,眉头紧锁,烦躁地将笔扔开。
“怎么了?”我端着一杯热牛奶进来。
“议论文……烦透了,没想法。”他抓了抓头发,声音闷闷的。
我放下牛奶,目光扫过书桌一角,那里静静躺着一本崭新的《初中作文升格突破》——李琼喜那本曾经风靡一时的专着。是我鬼使神差买回来的,一直没敢给陈宇。
“要不……”我迟疑着,拿起那本书,像捧着一块烫手的炭,“看看这个?也许……有点启发?”
陈宇瞥了一眼封面,眼神复杂地闪烁了一下,没有拒绝,也没有接过去。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声音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突兀。
我有些疑惑地去开门。门外站着的,竟然是李琼喜。
三年时光在他身上沉淀得更加深刻。背似乎更佝偻了一些,拄着的手杖也更显必要,灰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脸色依旧是那种大病初愈后的苍白与憔悴。厚重的黑框眼镜换了一副,镜片后的眼神,不再是我在家长会上看到的空茫死寂,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带着巨大疲惫和某种近乎卑微的恳求的平静。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呢子外套,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旧式公文包。
“陈……华义。”他开口,声音沙哑干涩,如同锈蚀的门轴转动,“打扰了。”他的目光越过我,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探寻,望向屋内陈宇书桌的方向。
“李老师?”我愣住了,下意识地侧身让他进来。
陈宇也闻声从房间走了出来,看到李琼喜,身体明显僵了一下,眼神里充满了戒备和疏离。
李琼喜没有走进客厅,只是站在玄关处,显得有些局促。他放下公文包,费力地弯下腰,拉开拉链。里面塞满了东西。他先是拿出一个用报纸仔细包裹的长条状物品,拆开——竟是一根深褐色、光滑油润的旧木擀面杖!与我当年打他那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这根显然被摩挲了无数遍,带着温润的包浆。
我的呼吸瞬间窒住,脸颊火烧火燎。
李琼喜没有看我,只是双手捧着那根擀面杖,如同捧着一件圣物,又像捧着自己沉重的罪证,缓慢而艰难地递向我:“这个……还给你。”他的声音低沉而艰涩,“那天晚上……谢谢你。那一棍子……打得好。打醒了一个……活死人。” 他枯槁的手指紧紧握着擀面杖,指节泛白,仿佛在汲取某种支撑的力量。
然后,他不再看我,转向陈宇。眼神里那份卑微的恳求更加清晰。他费力地从公文包里掏出厚厚几大本装订整齐的册子,纸张边缘都磨得起毛了。
“陈宇,”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恳求的颤抖,“这是我……这些年整理的,针对高考议论文的……全部资料。不是市面上那些套路模板。”他喘息了一下,似乎在积聚力气,“是我重新梳理的……从审题破题、观点提炼、论据筛选、结构搭建到语言锤炼……每一步的思考路径和实战技巧。里面……有很多我当年教尖子生的……压箱底的东西,也有……我自己这些年……重新琢磨的心得。”他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我知道……我没资格再教你。这些东西……你愿意看,就翻翻。不愿意……就当废纸扔了。” 他艰难地弯下腰,将那几本沉甸甸的册子,轻轻放在玄关冰冷的地砖上。动作迟缓而郑重,仿佛放下的是他残存的、唯一还能称之为价值的东西。
做完这一切,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拄着手杖,微微喘息着。他没有再看我们任何一个人,只是低垂着头,仿佛在等待最终的审判。空气凝固了,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咔哒、咔哒”地走动,声音异常清晰。
陈宇的目光,从地上那根油亮的擀面杖,移到那几本厚厚的、凝聚着一个破碎灵魂最后心血的册子上,最后,落回到李琼喜那佝偻得几乎要折断的背上。少年紧抿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眼中那层坚冰般的戒备,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弯下腰,伸出手,不是去拿那些资料,而是稳稳地扶住了李琼喜因为脱力而微微颤抖的手臂。那动作并不温柔,甚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生硬,却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支撑力量。
“李老师,”陈宇的声音有些发紧,但异常清晰,“外面风大。进屋坐吧。我……正好有篇作文卡住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关于……‘疤痕’的议论文。”
李琼喜的身体猛地一震,不可置信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起巨大的水雾,那水雾迅速弥漫开来,模糊了厚重的镜片。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哽咽声,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用力地、更用力地反手抓住陈宇扶着他的手臂,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的浮木。那只枯槁的手背上,青筋虬结,因用力而剧烈颤抖着。
窗外,深秋的风卷起枯黄的梧桐叶,拍打着玻璃。天气预报说,一场晚来的秋雨正在路上。
时光在愧疚、沉默和一种刻意维持的距离中流过。陈宇升入高三,学业压力陡增。他选择了文科,语文成了绕不开的大山,作文依旧是最大的软肋。某个深秋的周末,他对着书桌上一张几乎空白的作文稿纸,眉头紧锁,烦躁地将笔扔开。
“怎么了?”我端着一杯热牛奶进来。
“议论文……烦透了,没想法。”他抓了抓头发,声音闷闷的。
我放下牛奶,目光扫过书桌一角,那里静静躺着一本崭新的《初中作文升格突破》——李琼喜那本曾经风靡一时的专着。是我鬼使神差买回来的,一直没敢给陈宇。
“要不……”我迟疑着,拿起那本书,像捧着一块烫手的炭,“看看这个?也许……有点启发?”
陈宇瞥了一眼封面,眼神复杂地闪烁了一下,没有拒绝,也没有接过去。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声音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突兀。
我有些疑惑地去开门。门外站着的,竟然是李琼喜。
三年时光在他身上沉淀得更加深刻。背似乎更佝偻了一些,拄着的手杖也更显必要,灰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脸色依旧是那种大病初愈后的苍白与憔悴。厚重的黑框眼镜换了一副,镜片后的眼神,不再是我在家长会上看到的空茫死寂,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带着巨大疲惫和某种近乎卑微的恳求的平静。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呢子外套,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旧式公文包。
“陈……华义。”他开口,声音沙哑干涩,如同锈蚀的门轴转动,“打扰了。”他的目光越过我,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探寻,望向屋内陈宇书桌的方向。
“李老师?”我愣住了,下意识地侧身让他进来。
陈宇也闻声从房间走了出来,看到李琼喜,身体明显僵了一下,眼神里充满了戒备和疏离。
李琼喜没有走进客厅,只是站在玄关处,显得有些局促。他放下公文包,费力地弯下腰,拉开拉链。里面塞满了东西。他先是拿出一个用报纸仔细包裹的长条状物品,拆开——竟是一根深褐色、光滑油润的旧木擀面杖!与我当年打他那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这根显然被摩挲了无数遍,带着温润的包浆。
我的呼吸瞬间窒住,脸颊火烧火燎。
李琼喜没有看我,只是双手捧着那根擀面杖,如同捧着一件圣物,又像捧着自己沉重的罪证,缓慢而艰难地递向我:“这个……还给你。”他的声音低沉而艰涩,“那天晚上……谢谢你。那一棍子……打得好。打醒了一个……活死人。” 他枯槁的手指紧紧握着擀面杖,指节泛白,仿佛在汲取某种支撑的力量。
然后,他不再看我,转向陈宇。眼神里那份卑微的恳求更加清晰。他费力地从公文包里掏出厚厚几大本装订整齐的册子,纸张边缘都磨得起毛了。
“陈宇,”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恳求的颤抖,“这是我……这些年整理的,针对高考议论文的……全部资料。不是市面上那些套路模板。”他喘息了一下,似乎在积聚力气,“是我重新梳理的……从审题破题、观点提炼、论据筛选、结构搭建到语言锤炼……每一步的思考路径和实战技巧。里面……有很多我当年教尖子生的……压箱底的东西,也有……我自己这些年……重新琢磨的心得。”他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我知道……我没资格再教你。这些东西……你愿意看,就翻翻。不愿意……就当废纸扔了。” 他艰难地弯下腰,将那几本沉甸甸的册子,轻轻放在玄关冰冷的地砖上。动作迟缓而郑重,仿佛放下的是他残存的、唯一还能称之为价值的东西。
做完这一切,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拄着手杖,微微喘息着。他没有再看我们任何一个人,只是低垂着头,仿佛在等待最终的审判。空气凝固了,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咔哒、咔哒”地走动,声音异常清晰。
陈宇的目光,从地上那根油亮的擀面杖,移到那几本厚厚的、凝聚着一个破碎灵魂最后心血的册子上,最后,落回到李琼喜那佝偻得几乎要折断的背上。少年紧抿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眼中那层坚冰般的戒备,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弯下腰,伸出手,不是去拿那些资料,而是稳稳地扶住了李琼喜因为脱力而微微颤抖的手臂。那动作并不温柔,甚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生硬,却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支撑力量。
“李老师,”陈宇的声音有些发紧,但异常清晰,“外面风大。进屋坐吧。我……正好有篇作文卡住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关于……‘疤痕’的议论文。”
李琼喜的身体猛地一震,不可置信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起巨大的水雾,那水雾迅速弥漫开来,模糊了厚重的镜片。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哽咽声,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用力地、更用力地反手抓住陈宇扶着他的手臂,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的浮木。那只枯槁的手背上,青筋虬结,因用力而剧烈颤抖着。
窗外,深秋的风卷起枯黄的梧桐叶,拍打着玻璃。天气预报说,一场晚来的秋雨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