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硝烟:一位教师的三十年抗争(399)-《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职称硝烟:一位教师的三十年抗争

  2014年秋,清河县教育系统流传着一个消息:李振华要评副高了。消息像长了翅膀,扑棱棱飞遍全县每所学校的教师办公室。茶余饭后,人们压低声音谈论着这件事,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更多的人在观望——谁不知道评职称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听说没有?李振华材料硬得很,光是省级课题就有两个!”

  “可他去年才调到我们小学,现在算小学老师吧?”

  “人家档案关系还在中学呢...”

  县三中的布告栏前,教师们围着新公示的职称申报名单指指点点。五十三岁的李振华站在人群外围,花白的头发在秋阳下泛着银光。他扶了扶老花镜,名单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

  “李老师,恭喜啊!”物理教研组长拍拍他肩膀,“这次稳了。”

  李振华勉强笑笑,皱纹在眼角堆叠出深深的沟壑。他心里明镜似的——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李振华的申报材料确实漂亮得让人眼红。师范本科毕业,教龄整三十年。连续二十六年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带的班级中考成绩年年全县前三。

  省级优秀教师岗位能手称号拿了四次,继续教育学时超额完成。最亮眼的是那个省级重点课题——《农村中学历史情境教学实践研究》,还拿了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更是厚厚一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六篇,《教育理论与实践》三篇,还有其他省级期刊十余篇。班主任工作做了二十二年,带出的班级评过省级先进班集体。

  教学比武的证书从县级到市级,铺开来能摆满一整张办公桌。“这样的材料要是评不上,全县还有谁能评上?”职称评审会上,教研室主任刘建军敲着桌子说。

  反对的声音来自副局长赵长林:“材料是好材料,可他现在明明在小学工作。政策规定,申报中学高级教师必须在中学任教岗位。这是原则问题。”

  会议不欢而散。消息传到李振华耳朵里时,他正在给五年级的孩子上数学课。“李校长,教务处电话!”有老师在教室门口喊。

  接完电话,李振华站在走廊上发了会儿呆。窗外操场上,孩子们在欢快地奔跑,而他感觉自己突然被塞进了一个狭小的盒子里,四面都是墙。

  举报信像雪片般飞来。县里压不住,市里派了工作组。组长是市教育局人事科的副科长老陈,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人。陪同的是县局赵长林副局长。

  “李校长,别紧张,就是例行检查。”赵长林嘴上这么说,眼神却冷得很。

  老陈倒是客气:“李老师,我们需要查看您最近四年的任课情况。”

  课表拿出来了:2010-2011学年,任教中学历史每周6节,小学美术每周4节;2011-2012学年,中学历史每周4节,小学语文每周8节;2012-2013学年,中学历史每周2节,小学数学每周10节;2013-2014学年,小学语文每周16节,中学历史每周2节。

  “看,最后这一年只有2节历史课!”赵长林像是抓住了什么把柄。

  “但我一直在中学部担任历史教学,”李振华解释,“按照评审要求,只要担任一班历史,周课时不少于2节就符合条件。”

  作业本搬来了。小山似的堆在会议室桌上。不仅有小学生的生字本、数学作业,还有中学生的历史作业本,每一本都批改得认真仔细。

  “主要精力确实放在小学了。”老陈若有所思。

  李振华额头渗出汗珠:“这是组织安排的工作,我都认真完成...”

  夜深了,李振华还在办公室整理材料。灯下,他翻出一张发黄的照片——1984年,师范毕业的他和同学们在校门口的合影。一个个青春洋溢,眼里有光。

  “我们要当一辈子好老师!”当年大家击掌为盟。

  如今三十年过去,有的人离开了讲台,有的人当上了领导,还有的人——像他一样——还在教学一线挣扎。

  电话响了,是老同学孙卫国,现在在市教研室工作。

  “老李,听说你遇到麻烦了?”

  “你也知道了?”

  “圈子就这么大。跟你说个事,赵长林副局长的外甥今年也申报副高,历史专业的。”

  李振华猛地坐直了身子:“一中那个刘老师?”

  “对,他材料比你差一截,但你要是被刷下来...”

  后面的话不用说了。

  挂了电话,李振华在办公室里踱步。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墙上的“教书育人”四个大字上。

  他想起四年前那个夏天,局长亲自找他谈话的情景。

  “振华啊,清河小学的情况你也知道,连续二十年工作被动,教学质量全县倒数第一。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你去兼任校长。”局长语重心长,“你是咱们县历史教学的标杆,但现在这个烂摊子更需要你。”

  李振华记得自己当时的犹豫:“那我的历史课...”

  “保留!你必须继续带一个班的历史课,这是底线。”局长的语气不容置疑,“我们要的是双赢,既要把小学搞上去,又不能荒废了你的专业。”

  四年过去了,清河小学从全县倒数一跃成为先进学校,各项工作突飞猛进。而他自己,却因为兼顾两头,差点连评职称的资格都要丢了。

  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王明远。这位纪检组长悄悄找到老陈:“陈科长,我查过了,李振华的人事关系确实还在中学。政策规定,职称评审以人事关系为准。”

  “但实际工作呢?”老陈问。

  “这是个特殊情况。”王明远递过一份文件,“李振华是因为组织安排才去小学兼任校长的,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工作需要。他至今仍然担任中学历史教学,符合评审要求。”

  老陈戴上老花镜仔细看:“清河小学的变化确实很大啊。”

  “是啊,”王明远意味深长地说,“四年时间从倒数第一变成先进学校,这样的干部教师,我们不应该寒了他的心。”

  这时,办公室门被敲响了。进来的是周敏副校长,身后跟着一群老师——有中学的,也有小学的。

  “领导,我们想反映个情况。”周敏有些紧张但坚定地说,“李校长虽然兼任我们小学工作,但从未离开过历史教学岗位。他带的历史课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

  “是啊,”中学部的张老师接话,“李校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指导我们教研活动,去年的省级课题他也是核心成员。”

  小学部的王老师拿出几本作文本:“孩子们写的《我最敬爱的老师》,十篇里有八篇写的是李校长。这样的好老师,不该因为服从组织安排而受委屈。”

  老陈一页页翻看作文,孩子们稚嫩的笔迹写道:“李老师讲课有趣极了”“校长爷爷最关心我们”“我数学考了满分,李老师比我还高兴”...

  调查组决定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会上争论激烈。支持李振华的一方认为:这是特殊情况,教师服从组织安排到薄弱学校工作,不应该影响职称评审。

  反对的一方坚持:规则就是规则,今天为一个人开口子,明天就会有更多人钻空子。

  赵长林发言:“我坚持认为,在小学岗位就评小学职称,天经地义。李振华可以明年转评中学职称嘛。”

  会议室鸦雀无声。大家都明白,职称评审年复一年,明年能不能评上谁也不敢保证。更何况,李振华已经五十三岁了,还能等几个明年?

  就在这时,会议室门开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搀扶进来。“老局长!”不少人站了起来。

  来的是已经退休多年的教育局老局长吴文明。八十多岁的人了,精神依然矍铄。

  “听说这儿在开会,我来讲个故事。”老人坐下,缓缓开口,“三十年前,清河县最偏远的山村小学分来一个师范生。本来中学都抢着要的高材生,被硬塞到了小学。为什么?因为那里已经五年没有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了。”

  “那个年轻人一去就是十年,把一所快要倒闭的村小办成了全县模范学校。后来中学缺历史老师,他又被调到中学,一带毕业班又是十几年。再后来清河小学需要整顿,需要有人临危受命,他又去了最需要的地方。”

  老人环视会场:“这个人就是李振华。我想问各位一句:这样一个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老师,今天应该被卡在职称的门槛外吗?”

  沉默。长久的沉默。

  赵长林还想说什么,老陈抬手制止了他:“吴老,您说得对。我们的政策是为教师服务的,不是给教师设障的。”

  市里的批复终于下来了:同意李振华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批件附加了一份情况说明,建议今后对这类因组织安排跨学段任教的教师职称评审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

  公示那天,李振华平静得很。他正在给初三的孩子上历史课,讲的是《改革开放的历程》。

  “同学们,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成功。”他说着,目光掠过窗外。布告栏前围着一群人,其中包括赵长林和刘老师。

  下课铃响,周敏兴冲冲跑来:“过了!公示了!”

  李振华笑了笑,继续批改作业。

  晚上,几个老同事非要给他庆祝。三杯酒下肚,历史教研组长老马红了眼眶:“李校长,您不知道,我们联名给市里写了信,按了手印的!不能让他们这么欺负人!”

  李振华一愣:“你们...”

  “咱们教书匠没权没势,就剩一点良心了。”老马举起杯,“来,为良心干杯!”

  杯盏交错间,李振华想起三十年前那个站在村小讲台上的自己。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却有着用不完的热情。如今什么都有了,却差点丢了最宝贵的东西。

  后来听说,赵长林被调到了科协,刘老师第二年评上了副高。县里出台了关于教师跨学段任教的职称评审细则,李振华的情况被作为特例写进了说明栏。

  又一个秋天,李振华站在讲台上,给新教师们做培训。

  “教师这个职业,就像马拉松。”他说,“不在于起跑多快,而在于坚持多久。职称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

  不忘初心

  台下,年轻教师们认真记着笔记。窗外,银杏叶金黄金黄,一如三十年前那个秋天。

  而在教育局档案室里,李振华的职称评审材料被单独装订成册,首页盖着鲜红的“通过”印章。封底有一行小字,是老陈组长临走时写下的: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教育的本质,是照亮每一个追光的人。”

  这份材料后来被很多人查阅参考,成为了清河县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注脚——关于政策与人情,关于规则与良知,关于一个普通教师的三十年。

  而这一切,李振华都不知道。他正忙着备课——明天要讲《范进中举》,得让孩子们明白:追求进步是好事,但不能被虚名所累。

  教室后墙上,“教书育人”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阳光照进来,落在孩子们认真的脸庞上,一如三十年前那个秋天,照在那个年轻教师和他第一批学生的身上。

  时光流转,初心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