痊愈(二)(538)-《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痊愈(二)

  周明回家的第三年,林静的神经再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实验室里弥漫着消毒水和咖啡混合的独特气味。林静盯着显微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过基因编辑的干细胞成功分化为了功能性神经元,并在受损的神经组织中建立了新的连接。

  “我们做到了。”她轻声说,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助手小陈凑过来看,惊呼出声:“林老师,这简直是奇迹!”

  林静的手指微微颤抖。这不是奇迹,这是三年无数次失败后的必然结果。一千多个日夜,她白天照顾丈夫和孩子,晚上回到实验室,常常工作到凌晨。

  周明的病情虽然被延缓,但仍在缓慢进展。他的手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呼吸也越来越依赖机器。最痛苦的是,他的意识始终清醒,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身体一点点被“冻结”。

  “如果这项技术成熟,首先用于周老师吧?”小陈兴奋地说。

  林静没有回答。科学需要严谨,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但她心里知道,是的,她希望周明能成为第一个受益者。

  那天晚上回家,林静罕见地开了瓶红酒。周明通过眼动仪读懂了她的表情:“研究有进展了?”

  “重大进展。”林静凑近丈夫,轻声讲述今天的发现。周明的眼睛亮了起来,那是他少数还能自由表达情绪的方式。

  小念安已经五岁了,跑过来扑到妈妈怀里:“妈妈今天好开心!”

  “因为妈妈可能要帮助很多人。”林静抱起儿子,亲了亲他的脸蛋。

  夜深人静,林静在书房整理数据。突然,一封加密邮件出现在她的工作邮箱。发件人标识是“G.E.M基金会”——全球罕见病研究的顶级资助机构。

  邮件内容简短而直接:“获悉您的研究取得突破。愿提供全方位支持加速临床转化。明日10点,市中心四季酒店大堂见。”

  林静皱起眉头。她的研究尚未发表,数据严格保密,对方如何得知?

  第二天,她如约前往。酒店大堂咖啡厅里,一个身着定制西装的中年男子起身迎接她。

  “林博士,久仰大名。我是张维,G.E.M基金会亚太区代表。”男子递上名片,语气恭敬但自信。

  “您从哪里得知我的研究进展?”林静直截了当地问。

  张维微笑:“科学界没有真正的秘密,尤其是如此重要的突破。我们基金会专注于支持有前景的神经再生研究,愿意为您提供无限的资金和支持,助您快速推进临床试验。”

  条件优厚得令人难以置信——不仅是资金,还包括顶尖的实验设备、全球专家团队的支持,以及快速审批通道。

  “为什么选择我?”林静保持警惕。

  “因为您的技术路径与我们高度契合,而且...”张维顿了顿,“我们知道您的丈夫是ALS患者。您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研究成功。”

  回家后,林静详细调查了G.E.M基金会。表面上看,它确实是全球知名的罕见病研究资助机构,资助过多项突破性研究。但一些细节让她不安——基金会背后似乎有大型制药公司的影子。

  周明通过眼动仪表达意见:“谨慎。大药企可能想垄断技术。”

  林静点头:“我知道。但如果他们真能加速研究,或许能更早帮助你和其他患者。”

  经过数月谈判,林静最终接受了部分资助,但坚持保留知识产权和主导权。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决定将引领她走向一个惊人的真相。

  有了充足资金支持,研究进展神速。八个月后,团队获准进行首批动物实验,结果超出预期——瘫痪的实验鼠在接受治疗后恢复了70%的运动功能。

  “下一步是人体试验。”在项目进展会议上,张维提出,“我们需要招募志愿者。”

  林静反对:“还为时过早,需要更多安全性数据。”

  “时间就是生命,林博士。有多少患者在等待希望?”张维的话听起来无可反驳。

  当晚回家,林静发现周明状态异常焦虑。通过眼动仪,他费力地“告诉”林静:“小心。基金会问了很多关于你过去的问题,不仅是研究方面的。”

  “什么意思?”

  “他们似乎特别关心你在医学院时期的工作,关于神经再生早期探索的阶段。”

  林静感到一阵不安。她医学院时期确实进行过一些初步探索,但那些数据从未发表,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

  第二天,林静悄悄联系了医学院时期的老同学,现任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的赵教授。

  “G.E.M基金会?”赵教授在电话里语气突然紧张,“林静,你要小心这个机构。他们不止是资助研究,有时会...不择手段获取想要的技术。”

  “你知道些什么?”林静追问。

  “三年前,有一项类似研究的主要研究员突然辞职,所有数据神秘消失。后来我们发现他加入了G.E.M资助的项目,但不久后就因‘意外’去世了。”

  林静背后升起一股寒意。

  她开始秘密备份所有研究数据,并加强了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同时,她故意放慢了研究进度,以各种理由推迟人体试验。

  张维显然察觉到了她的拖延战术。在一次项目会议上,他不再掩饰威胁:“林博士,我们希望研究能按时推进。否则,基金会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资助计划,甚至...要求返还已投入的资金。”

  林静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笔巨额资金她早已投入到研究中,根本无力偿还。

  那天晚上,林静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所有助手都离开后,她决定查看一下安全摄像头记录。令她惊讶的是,上周有三段记录神秘消失了,正好都是她不在实验室的时间段。

  她悄悄安装了一个隐蔽摄像头,正对着主要实验区域。

  第二天,林静借口带周明去医院复查,提前离开了实验室。实际上,她在家里的电脑上远程监控实验室情况。

  午夜时分,一个身影出现在实验室里——是她的得力助手小陈!

  林静屏住呼吸,看着小陈熟练地打开她的电脑,插入外接设备拷贝数据。完成后,他小心地抹去所有痕迹,悄然离开。

  林静感到一阵心痛。小陈跟她工作了四年,她像对待亲弟弟一样信任他。

  第二天,林静正常来到实验室,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她找了个理由让小陈去另一栋楼取样品,然后迅速检查了他的工作台。

  在一个抽屉的暗格里,她发现了一个加密通讯设备。正在这时,设备突然亮起,一条消息闪现:

  “最后通牒:72小时内获取最终配方,否则实施B计划。”

  林静的心跳加速。她小心翼翼地将设备放回原处,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当天下午,她提前回家,对周明说:“我需要你的帮助。”

  通过周明的眼动仪,他们联系了一位黑客高手——周明大学时代的好友,现在网络安全领域工作。

  “能追踪这个设备吗?”林静问。

  “需要物理接触一下设备,安装追踪程序。”对方回答。

  林静设计让实验室火警报警器意外启动,所有人疏散时,她趁机返回,快速在设备上安装了微型追踪程序。

  接下来的48小时令人窒息。林静假装继续研究,同时通过追踪程序监控通讯。

  结果令人震惊——通讯另一端的位置竟然显示为瑞士那家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即周明曾经参加试验的地方。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破解的加密信息中,频繁出现一个代号——“普罗米修斯”。

  林静感到一阵眩晕。她记得这个代号。二十年前,她医学院导师领导的一个秘密项目就叫“普罗米修斯”,旨在探索神经再生的前沿领域。项目因伦理问题被叫停,所有数据被封存。

  当时作为优秀学生的林静曾参与过部分工作,但她从未真正了解项目的全部内容。

  为什么G.E.M基金会会对一个早已终止的项目感兴趣?

  周明通过眼动仪提醒她:“查一下基金会与那家瑞士中心的关系。”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G.E.M基金会实际上是瑞士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全资子公司!而该中心的负责人,正是当年“普罗米修斯”项目的主要投资人。

  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周明参加的药物试验可能不只是为了治疗ALS那么简单。

  林静立即联系了瑞士方面,要求调取周明试验期间的完整记录。起初对方各种推诿,但在林静威胁要联系国际医学伦理委员会后,终于提供了部分资料。

  记录显示,周明在试验期间不仅接受了药物治疗,还接受了一系列基因采样和神经信号监测。项目名称赫然写着——“普罗米修斯2.0”。

  “他们不仅仅在你身上测试药物,”林静颤抖着对周明说,“他们在研究你的神经系统,收集数据...为了某个更大的项目。”

  最惊人的发现来自周明的基因样本分析结果。报告显示,他的ALS基因突变具有一种极其罕见的特性,可能成为神经再生的关键。

  “他们不是因为你的病而选择你,”林静恍然大悟,“他们是因为你的基因特性而选择了你!”

  就在这时,实验室打来紧急电话:小陈试图强行拷贝全部研究数据时被保安发现,现在处于对峙状态。

  林静立即赶往实验室,同时报警。

  到达现场时,小陈正被保安围住,手里拿着一个硬盘。看到林静,他突然跪下:“林老师,对不起!他们抓了我妹妹,威胁我如果不拿到数据就伤害她。”

  “谁?”林静问。

  “我不知道真名,只叫他们‘基金会’的人。”小陈泣不成声。

  突然,外面传来警笛声。但不是普通的警车,而是特警车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直接走向小陈,给他戴上了手铐。

  “等等,他是被迫的...”林静试图解释。

  一位警官出示证件:“国家安全局的。林博士,我们需要您的配合。这件事远不止商业间谍那么简单。”

  在安全局的简报中,林静得知了一个更加惊人的真相:G.E.M基金会及其背后的势力一直在收集特定基因样本,试图开发一种神经控制技术,可能用于军事目的。周明的罕见基因特性是他们寻找多年的“钥匙”。

  “您的研究本身是清白的,但可能被恶意利用。”安全局官员解释说,“我们需要您配合,引出幕后主使。”

  一场精心设计的行动开始了。林静假装愿意合作,与张维安排了一次会面,声称要交出完整研究成果。

  会面地点设在一个人烟稀少的仓库。当张维带着人马出现,准备接收数据时,特警突然出现,将他们一网打尽。

  但在混乱中,张维突然冲向林静,手中注射器闪着一丝寒光。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轮椅突然冲出,猛地撞开了张维。

  是周明!他不知如何来到了现场,用尽全身力量救了妻子。

  “你怎么...”林静又惊又喜。

  周明通过眼动仪微笑:“永远...保护...你。”

  事后调查表明,G.E.M基金会的阴谋被彻底粉碎。林静的研究得以继续,现在有了政府正规部门的支持和保护。

  一年后,林静的神经再生技术终于成熟到可以进行人体试验。第一个接受治疗的,自然是周明。

  治疗过程漫长而痛苦,但效果逐渐显现。第一个月,周明的手指恢复了轻微活动;第三个月,他能抬起手臂;半年后,他已经能够自己吃饭,甚至尝试站立。

  在周明重新学会走路的那天,林静和小念安都在康复室等着。当周明迈出第一步时,小家伙兴奋地大叫:“爸爸会走路了!”

  林静泪流满面,这不是科学的胜利,而是爱的胜利。

  当晚,在家中的小院子里,周明轻轻拥抱了林静。他的动作还不太协调,但足够温暖。

  “知道吗,”他说,声音仍然有些含糊但已能听懂,“我从未后悔参加那个试验。”

  “为什么?他们利用了你。”

  “因为那给了我们救念安的机会,而现在...”周明微笑,“我又能拥抱你了。”

  林静依偎在丈夫怀里,看着星空。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但爱的力量能照亮前路。她想起了医学院时的誓言——“首先,不伤害”;但现在她明白了,医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不伤害”,更是治愈——以任何必要的方式。

  周明的康复仍在继续,但每一天都是新的奇迹。而林静的研究已经开始帮助其他患者,给他们带来希望。

  有时,最深沉的黑暗后,是最明亮的光明;最痛苦的失去后,是最珍贵的获得。痊愈不仅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心灵的重生——对林静一家如此,对无数他们帮助的患者也是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