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五)(593)-《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五)

  国际研讨会上的短暂亮相,像一石入水,在李逸然的生活中漾开圈圈涟漪。会后几天,他收到了好几封邮件,有国外学者索要更详细的研究资料,有期刊编辑询问是否有意将工作扩展成完整论文,甚至还有一位来自国内某顶尖空间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对他的研究方向表现出浓厚兴趣,邀请他未来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交流。

  这些来自“真实”学术世界的反馈,让李逸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被保护在“拔尖计划”温室里的特殊学生,他的工作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能见度,需要接受更广泛、更严格的检验。兴奋之余,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悄然滋生。

  陈教授将他叫到办公室,桌上摊开着几份文件。“感觉怎么样?”教授笑着问,递给他一杯刚泡好的茶。

  “有点……不真实。”李逸然老实回答,“好像突然被推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上。”

  “习惯就好。学术之路,本就是不断从小的舞台走向更大的舞台。”陈教授收敛了笑容,语气变得严肃,“但舞台越大,灯光越亮,脚下的根基就要越稳。你那篇摘要的工作,亮点在于物理图像清晰,预言新颖,但作为一篇成熟的学术论文,还远远不够。”

  李逸然点点头,他明白教授的意思。简化模型虽然抓住了核心,但缺乏严格的数学基础和更全面的实验验证,距离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陈教授问。

  李逸然深吸一口气,说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想法:“教授,我想把这项工作深入做下去。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我更想搞清楚那个模型预言的模式转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物理机制。我觉得……这可能会引向一些更普遍的非平衡态规律。”

  陈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很好。这才是做研究该有的样子——由好奇心驱动,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发表文章。”他指了指桌上的其中一份文件,“正好,国家微重力实验中心新一期的落塔实验机会开始申请了。你的这个课题,非常适合在那里进行关键的验证实验。有没有信心去争一争?”

  落塔!李逸然的心猛地一跳。那是一种通过让实验舱在真空管道中自由落体来获得短暂微重力环境的大型设施,是进行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的神兵利器,其实验条件远非他之前搭建的简易磁悬浮装置可比。但申请竞争极其激烈,通常是资深研究员或成熟博士生的战场。

  “我……我可以试试!”李逸然感到血液在加速流动。

  “不是试试,是要全力以赴。”陈教授正色道,“申请报告需要非常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可行的技术方案。这将是对你这两年所学所想的全面考核。我会指导你,但主要工作必须由你独立完成。”

  接下来的三个月,李逸然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撰写落塔实验申请报告,成了一项比准备国际会议报告艰巨十倍的任务。他需要重新梳理所有的理论推导,查漏补缺,将唯象模型尽可能建立在更坚实的数学基础上;他需要设计出能在短短几秒落塔时间内捕获关键现象的精密实验方案,包括传感器的选型、布局、数据采集频率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他还需要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的落塔实验文献,了解技术细节和潜在陷阱。

  这期间,他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公式的适用条件,他需要翻阅几十篇论文;有时因为一个传感器的参数选择不当,整个模拟实验前功尽弃。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经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有几次,他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个方向是不是选得太难了?以他目前的能力,真的能驾驭如此复杂的课题吗?

  在一个尤其挫败的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模拟实验又一次失败,数据杂乱无章。他疲惫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却不合时宜地浮现出多年前的那个场景:炎炎夏日,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初中物理课本,用最简陋的器材重复着书上的实验,那种纯粹因为理解了一个规律而涌起的、无关乎分数的巨大快乐。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驱动他走到今天的,从来不是对录取通知书的需要,也不是对奖项或认可的渴望,而是这种最原初、最强烈的好奇心,是对解开自然界谜题的那种本能的热爱。想通了这一点,眼前的困难似乎也不再那么狰狞了。他重新坐直身体,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到数据的分析中。

  最终,一份厚达数十页、内容详实、论证严谨的落塔实验申请报告完成了。陈教授仔细审阅后,只修改了几个细微之处。“很好,”他说,“无论结果如何,完成这个过程,你的收获已经远超一次实验机会本身。”

  报告提交后,是漫长的等待。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李逸然并没有闲着。他回归课堂,继续补修那些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开始更广泛地阅读科学史和哲学着作,试图从更宏大的视角理解科学探索的意义。他不再是那个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偏科生”,他的视野和格局在磨砺中悄然拓宽。

  初夏的一天,消息终于传来。他的申请,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家微重力实验中心本年度的实验机时!而且,评审专家在反馈意见中特别指出,申请者虽然年轻,但研究思路清晰创新,实验设计合理,展现出了良好的科研潜力。

  收到消息时,李逸然正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他平静地合上电脑,走出图书馆。外面阳光明媚,校园里的香樟树郁郁葱葱。他走到当年刚入校时常常独自思考的那片小湖边,找了张长椅坐下。

  湖水波光粼粼,偶尔有水鸟掠过。他想起那个因为英语政治几分之差与省重点失之交臂的夏天,想起陈教授寄来的那箱无人机残骸,想起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想起国际研讨会上忐忑又兴奋的报告……一路走来,坎坷重重,却每一步都踩得无比坚实。

  他拿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妈,我申请到一个国家级的实验机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母亲带着哽咽却充满骄傲的声音:“好,好……我就知道,我儿子是块料子……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别太累着……”

  挂掉电话,李逸然的嘴角泛起一丝平静的微笑。他知道,落塔实验只是下一个起点,未来的科研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他不再恐惧,也不再迷茫。他庆幸自己当年没有被那一纸分数定义,更感激那条为他敞开的、非常规的成长路径。

  教育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制造标准化的“优秀”产品,而在于识别每一块璞玉独特的纹理,并给予其合适的雕琢环境和成长时间。李逸然这块曾经因“偏科”而被主流评价体系视为瑕疵的玉石,终于在另一套看重内在光泽与潜质的标准下,开始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温润而坚韧的光芒。

  他的故事,远未结束。而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是自然法则深处那等待被揭示的、下一缕微光。(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