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的重量
林晓芸又一次站在了娘家那扇熟悉的红木门前,手里攥着的诊断书已被汗水浸得微微发软。三个月身孕的她今早孕吐得厉害,医生建议住院观察几天,可当她向丈夫陈建国提起医药费时,那个一向温和的男人只是沉默地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搓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
“我再找你爸妈问问看。”建国最后只说了这么一句,声音轻得像叹息。
晓芸知道,那十八万的彩礼,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建国的脊梁,也锁住了他们新婚生活的全部可能性。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娘家的门。
“妈,我回来了。”
王美兰正坐在客厅沙发上清点一叠超市优惠券,闻声抬头,脸上立刻堆起笑容:“芸芸回来啦!正好,妈昨天看到商场里有一套婴儿床特别漂亮,原价三千八,现在打八折……”
“妈,我需要钱。”晓芸打断她,直接得让自己都意外,“医生说要住院保胎,先交五千押金。”
王美兰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她放下优惠券,慢条斯理地整理着衣角:“建国呢?他连五千块都拿不出来?”
“妈,您知道的,为了凑那十八万彩礼,建国跟他亲戚借了八万,现在每月工资一半都要还债。我怀孕后反应大,工作也辞了,我们真的……”
“哎哟,谁家过日子不难?”王美兰站起身往厨房走,回避着女儿的目光,“当初要不是那十八万彩礼,你弟哪来的钱付婚房首付?现在倒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心只想着帮婆家要回彩礼了?”
晓芸站在原地,感觉全身的力气正一点点流失。一年前的那场相亲历历在目——她和建国一见钟情,却卡在了彩礼这一关。王美兰咬定二十八万不松口,经过多方说和,最终定在十八万。建国家东拼西凑,总算在订婚那天把厚厚一叠现金交到了王美兰手中。
“彩礼是给你爸妈养老的,也是你的保障。”当时王美兰这么对她说,“嫁过去后手里有点底气。”
可这底气,晓芸从未感受到。没有盛大的婚宴,没有体面的嫁妆,那十八万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消失在了弟弟新婚房的首付里。
“妈,这不是要回,是借,行吗?等我生了孩子,找到工作就还您。”晓芸跟着走进厨房,声音已带哭腔。
王美兰正在洗菜,水声哗哗,掩盖了女儿的恳求。
出院的那天,晓芸因先兆流产不得不在医院住了一周。最终是建国找工友凑够了医药费。回家的路上,建国一直沉默着,直到他们走进那间月租八百的出租屋,他才开口:“晓芸,那笔彩礼,是不是该要回来?”
晓芸望着丈夫眼下的乌青,想起今早护士催缴费用时他窘迫的样子,终于点了点头。
第一次正式开口要彩礼,是在弟弟林晓军带着新婚妻子来吃饭那天。
“姐,你这红烧肉做得真不错,比妈做的好吃。”晓军大口吃着,他的妻子小雅坐在一旁,手指上戴着晓芸曾在珠宝店橱窗前驻足看过的那款钻戒。
“晓军,小雅,正好你们都在,”晓芸放下筷子,鼓起勇气,“爸,妈,我和建国现在日子挺难的,之前那十八万彩礼,能不能先还我们一部分?”
饭桌上一片寂静。
林大勇首先摔了筷子:“你这说的什么话?彩礼有要回去的道理吗?咱林家祖祖辈辈,没出过这种笑话!”
“爸,我不是全要,就是现在建国要还债,我又没工作,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
“那是你们没本事!”王美兰尖声道,“人家嫁女儿哪个不收彩礼?村东头老李家闺女,初中毕业,彩礼都要了二十万!我养你到大学毕业,收十八万还收错了?”
晓军嗤笑一声:“姐,你也太向着婆家了吧?这才结婚多久,就帮着外人来掏空娘家了?”
“外人”两个字像针一样扎在晓芸心上。她看着桌上那盘几乎没动的红烧肉,突然感到一阵恶心,冲进卫生间吐了起来。
身后,传来母亲的声音:“怀孕都这样,矫情什么。”
那次以后,晓芸又尝试过几次,每次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直到孩子出生,早产的儿子需要在保温箱里住两周,每天的费用像流水一样。
建国红着眼睛对晓芸说:“我实在借不到钱了。”
晓芸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孩子早产,需要钱住保温箱,求您了,就当是借给外孙的,行吗?”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然后王美兰说:“家里最近也紧,你弟媳也怀孕了,处处都要用钱。你们啊,自己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晓芸看着医院走廊上来来往往的人,第一次对“娘家”这个词感到了彻骨的寒冷。
孩子接回家后,他们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建国同时打着两份工,整个人瘦了一圈。一天晚上,他抱着孩子轻声对晓芸说:“要不,我们走法律途径吧?”
晓芸愣住了。告自己的父母?这在她的认知里是大逆不道的事。
可当她看着怀里瘦小的儿子,想起连一罐好点的奶粉都买不起的窘迫,一股从未有过的勇气涌上心头。
“好。”她说。
诉状递交法院的那天,王美兰冲到了晓芸家,在门口破口大骂:“白眼狼!我白养你这么大!现在居然告自己爹妈,你不怕天打雷劈吗?”
晓芸抱着孩子,隔着门听着母亲的骂声,眼泪无声地流下。怀里的孩子被吓哭了,那哭声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心。
开庭那天,晓芸和父母在法庭上相见了。林大勇和王美兰坚持彩礼是传统,是男方应该给的,没有返还的道理。而晓芸的律师则提出,根据民法典,彩礼本质上是基于缔结婚姻的赠与,现在女方家庭既未举办婚宴,也未置办嫁妆,且新婚夫妇生活困难,应当返还部分彩礼。
调解阶段,法官试图劝说晓芸的父母:“老人家,孩子们现在确实困难,孙子都出生了,做长辈的能帮就帮一把。”
王美兰却铁青着脸:“法官,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规矩!彩礼哪有退的道理?今天她敢告我们,我们就当没生这个女儿!”
晓芸看着父母决绝的表情,终于明白,那十八万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他们心中女儿价值的体现,是他们在亲戚面前的面子,是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固执坚守。
法院最终判决:彩礼款项应视为女方父母与女儿共同所有。鉴于父母未办婚宴、也未置办嫁妆,且女儿有实际生活需求,酌情判决返还十万元。
判决下来那天,晓芸在法庭外等着父母,想跟他们说几句话。但林大勇和王美兰看都没看她一眼,径直走了。
三个月后,强制执行期到了,十万元打到了晓芸的账户上。没有电话,没有短信,钱到账的提示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晓芸抱着孩子,在窗前站了很久。楼下,建国正从工地回来,手里拎着一袋水果,步伐比往常轻快了些。
她拿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钱收到了。谢谢您和爸。这钱我们会好好用在对孙子的培养上。哪天您和爸想外孙了,随时来看他。”
短信如石沉大海,没有回复。
几天后,晓芸去银行取了五千块钱,用信封装好,带着孩子去了娘家。开门的是林大勇,见到她,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转身回了屋。
王美兰站在客厅里,面无表情。
“妈,这是还您的五千块,之前孩子住院时您给的。”晓芸把信封放在茶几上。
王美兰瞥了一眼信封,没动。
晓芸把孩子往前抱了抱:“宝宝,叫外婆。”
七个月大的孩子咿呀呀地伸出手,向王美兰的方向扑去。
一瞬间,晓芸看见母亲的嘴角抽搐了一下,眼中有什么东西闪了闪,又迅速隐没了。
“妈,”晓芸轻声说,“那八万,就当是我孝敬您和爸的。我和建国家里永远有您二老的房间。”
王美兰依然沉默,但手指微微颤抖着。
晓芸不再多说,抱着孩子转身离开。走到楼下时,她回头望了一眼,发现母亲站在窗前,正望着她。
阳光照在老人花白的头发上,晓芸突然发现母亲比记忆中瘦小了许多。
她举起孩子的小手,朝窗户的方向挥了挥。
窗后的身影没有动,但也没有离开。
晓芸知道,那扇门总有一天会重新打开。也许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但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当她再次敲响那扇红木门时,门后会传来母亲那句久违的:
“芸芸回来啦。”
林晓芸又一次站在了娘家那扇熟悉的红木门前,手里攥着的诊断书已被汗水浸得微微发软。三个月身孕的她今早孕吐得厉害,医生建议住院观察几天,可当她向丈夫陈建国提起医药费时,那个一向温和的男人只是沉默地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搓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
“我再找你爸妈问问看。”建国最后只说了这么一句,声音轻得像叹息。
晓芸知道,那十八万的彩礼,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建国的脊梁,也锁住了他们新婚生活的全部可能性。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娘家的门。
“妈,我回来了。”
王美兰正坐在客厅沙发上清点一叠超市优惠券,闻声抬头,脸上立刻堆起笑容:“芸芸回来啦!正好,妈昨天看到商场里有一套婴儿床特别漂亮,原价三千八,现在打八折……”
“妈,我需要钱。”晓芸打断她,直接得让自己都意外,“医生说要住院保胎,先交五千押金。”
王美兰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她放下优惠券,慢条斯理地整理着衣角:“建国呢?他连五千块都拿不出来?”
“妈,您知道的,为了凑那十八万彩礼,建国跟他亲戚借了八万,现在每月工资一半都要还债。我怀孕后反应大,工作也辞了,我们真的……”
“哎哟,谁家过日子不难?”王美兰站起身往厨房走,回避着女儿的目光,“当初要不是那十八万彩礼,你弟哪来的钱付婚房首付?现在倒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心只想着帮婆家要回彩礼了?”
晓芸站在原地,感觉全身的力气正一点点流失。一年前的那场相亲历历在目——她和建国一见钟情,却卡在了彩礼这一关。王美兰咬定二十八万不松口,经过多方说和,最终定在十八万。建国家东拼西凑,总算在订婚那天把厚厚一叠现金交到了王美兰手中。
“彩礼是给你爸妈养老的,也是你的保障。”当时王美兰这么对她说,“嫁过去后手里有点底气。”
可这底气,晓芸从未感受到。没有盛大的婚宴,没有体面的嫁妆,那十八万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消失在了弟弟新婚房的首付里。
“妈,这不是要回,是借,行吗?等我生了孩子,找到工作就还您。”晓芸跟着走进厨房,声音已带哭腔。
王美兰正在洗菜,水声哗哗,掩盖了女儿的恳求。
出院的那天,晓芸因先兆流产不得不在医院住了一周。最终是建国找工友凑够了医药费。回家的路上,建国一直沉默着,直到他们走进那间月租八百的出租屋,他才开口:“晓芸,那笔彩礼,是不是该要回来?”
晓芸望着丈夫眼下的乌青,想起今早护士催缴费用时他窘迫的样子,终于点了点头。
第一次正式开口要彩礼,是在弟弟林晓军带着新婚妻子来吃饭那天。
“姐,你这红烧肉做得真不错,比妈做的好吃。”晓军大口吃着,他的妻子小雅坐在一旁,手指上戴着晓芸曾在珠宝店橱窗前驻足看过的那款钻戒。
“晓军,小雅,正好你们都在,”晓芸放下筷子,鼓起勇气,“爸,妈,我和建国现在日子挺难的,之前那十八万彩礼,能不能先还我们一部分?”
饭桌上一片寂静。
林大勇首先摔了筷子:“你这说的什么话?彩礼有要回去的道理吗?咱林家祖祖辈辈,没出过这种笑话!”
“爸,我不是全要,就是现在建国要还债,我又没工作,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
“那是你们没本事!”王美兰尖声道,“人家嫁女儿哪个不收彩礼?村东头老李家闺女,初中毕业,彩礼都要了二十万!我养你到大学毕业,收十八万还收错了?”
晓军嗤笑一声:“姐,你也太向着婆家了吧?这才结婚多久,就帮着外人来掏空娘家了?”
“外人”两个字像针一样扎在晓芸心上。她看着桌上那盘几乎没动的红烧肉,突然感到一阵恶心,冲进卫生间吐了起来。
身后,传来母亲的声音:“怀孕都这样,矫情什么。”
那次以后,晓芸又尝试过几次,每次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直到孩子出生,早产的儿子需要在保温箱里住两周,每天的费用像流水一样。
建国红着眼睛对晓芸说:“我实在借不到钱了。”
晓芸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孩子早产,需要钱住保温箱,求您了,就当是借给外孙的,行吗?”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然后王美兰说:“家里最近也紧,你弟媳也怀孕了,处处都要用钱。你们啊,自己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晓芸看着医院走廊上来来往往的人,第一次对“娘家”这个词感到了彻骨的寒冷。
孩子接回家后,他们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建国同时打着两份工,整个人瘦了一圈。一天晚上,他抱着孩子轻声对晓芸说:“要不,我们走法律途径吧?”
晓芸愣住了。告自己的父母?这在她的认知里是大逆不道的事。
可当她看着怀里瘦小的儿子,想起连一罐好点的奶粉都买不起的窘迫,一股从未有过的勇气涌上心头。
“好。”她说。
诉状递交法院的那天,王美兰冲到了晓芸家,在门口破口大骂:“白眼狼!我白养你这么大!现在居然告自己爹妈,你不怕天打雷劈吗?”
晓芸抱着孩子,隔着门听着母亲的骂声,眼泪无声地流下。怀里的孩子被吓哭了,那哭声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心。
开庭那天,晓芸和父母在法庭上相见了。林大勇和王美兰坚持彩礼是传统,是男方应该给的,没有返还的道理。而晓芸的律师则提出,根据民法典,彩礼本质上是基于缔结婚姻的赠与,现在女方家庭既未举办婚宴,也未置办嫁妆,且新婚夫妇生活困难,应当返还部分彩礼。
调解阶段,法官试图劝说晓芸的父母:“老人家,孩子们现在确实困难,孙子都出生了,做长辈的能帮就帮一把。”
王美兰却铁青着脸:“法官,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规矩!彩礼哪有退的道理?今天她敢告我们,我们就当没生这个女儿!”
晓芸看着父母决绝的表情,终于明白,那十八万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他们心中女儿价值的体现,是他们在亲戚面前的面子,是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固执坚守。
法院最终判决:彩礼款项应视为女方父母与女儿共同所有。鉴于父母未办婚宴、也未置办嫁妆,且女儿有实际生活需求,酌情判决返还十万元。
判决下来那天,晓芸在法庭外等着父母,想跟他们说几句话。但林大勇和王美兰看都没看她一眼,径直走了。
三个月后,强制执行期到了,十万元打到了晓芸的账户上。没有电话,没有短信,钱到账的提示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晓芸抱着孩子,在窗前站了很久。楼下,建国正从工地回来,手里拎着一袋水果,步伐比往常轻快了些。
她拿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钱收到了。谢谢您和爸。这钱我们会好好用在对孙子的培养上。哪天您和爸想外孙了,随时来看他。”
短信如石沉大海,没有回复。
几天后,晓芸去银行取了五千块钱,用信封装好,带着孩子去了娘家。开门的是林大勇,见到她,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转身回了屋。
王美兰站在客厅里,面无表情。
“妈,这是还您的五千块,之前孩子住院时您给的。”晓芸把信封放在茶几上。
王美兰瞥了一眼信封,没动。
晓芸把孩子往前抱了抱:“宝宝,叫外婆。”
七个月大的孩子咿呀呀地伸出手,向王美兰的方向扑去。
一瞬间,晓芸看见母亲的嘴角抽搐了一下,眼中有什么东西闪了闪,又迅速隐没了。
“妈,”晓芸轻声说,“那八万,就当是我孝敬您和爸的。我和建国家里永远有您二老的房间。”
王美兰依然沉默,但手指微微颤抖着。
晓芸不再多说,抱着孩子转身离开。走到楼下时,她回头望了一眼,发现母亲站在窗前,正望着她。
阳光照在老人花白的头发上,晓芸突然发现母亲比记忆中瘦小了许多。
她举起孩子的小手,朝窗户的方向挥了挥。
窗后的身影没有动,但也没有离开。
晓芸知道,那扇门总有一天会重新打开。也许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但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当她再次敲响那扇红木门时,门后会传来母亲那句久违的:
“芸芸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