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六)
(三十)
秋光再次泼洒在柳溪村的田野上时,欧阳岚的身份悄然发生了变化。她送走了亲手带到毕业的班级,迎来了一个新的一年级。而她自己,也因为三年特岗服务期满且考核优秀,自动转为了正式在编教师。
转正的通知书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一张纸,却仿佛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没有欢呼雀跃,也没有如释重负,欧阳岚只觉得心里某个一直悬着的角落,终于稳稳地落到了实处。这意味着,她与这片土地的联结,从一种阶段性的“志愿服务”,变成了一种更长久、更郑重的承诺。
工资卡里打入的第一笔正式教师工资,比之前多了几百块。她看着手机上的到账短信,没有去买早就看中的那件大衣,而是去镇上买了一台新的、声音更响亮的录音机,和几十本崭新的拼音读物。新的征程,需要新的“装备”,而她的“装备”,永远优先服务于那间小小的教室。
(三十一)
新接手的一年级,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再有能独立阅读、能勉强握笔写作文的学生,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懵懂、好动,对“上学”二字仅有模糊概念的“小豆丁”。上课铃响了,还有人在操场上追跑;听着课,会有人突然哭着想妈妈;写字像画画,一个“a”能写得满格子乱爬。
欧阳岚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初来柳溪村的时候,一切从头开始。耐心被拉伸到极限,嗓音在一天内就能变得沙哑。但不同的是,她心里没有了最初的慌乱和挫败。她像一个有经验的农人,知道种子破土需要时间,知道幼苗娇嫩需要更精心的呵护。
她放慢了一切节奏。用游戏的方式教他们认识拼音字母,握着他们的小手一遍遍练习笔划,给哭鼻子的孩子讲个故事,帮系不好鞋带的孩子弯腰系好。琐碎,极致地琐碎。但在这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她看到那些茫然的小眼睛渐渐有了专注的光芒,听到那含混不清的吐字渐渐变得清晰响亮。这种几乎是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成长,带给她的是一种细微而坚实的成就感。
(三十二)
十月中旬,县教育局下发通知,推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县重点小学将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乡村学校也可选派教师到县城学校跟岗学习。柳溪村小学分到了一个去县重点小学跟岗学习一个月的名额。
老校长几乎没有犹豫,就把这个名额给了欧阳岚。“小欧阳,你去最合适。转正了,更得多看看,学学。别怕,咱们的根还在咱这儿,学好了东西,带回来。”
这一次,欧阳岚的心境与当初面对选调时截然不同。没有挣扎和矛盾,只有一种带着明确目的的期待。她想去看看,那些理论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资源充沛的课堂里是如何运作的;她想弄明白,除了硬件差距,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那更深层的、理念上的沟壑究竟在哪里。
她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把班级暂时托付给张老师和其他同事。离开那天清晨,薄雾笼罩着村庄。她回头看了看在晨曦中静谧的校园,心中没有离别的感伤,更像是一个即将出征的士兵,去为自己的阵地寻找更精良的“武器”。
(三十三)
县重点小学的一切,都让欧阳岚感到一种熟悉的“陌生”。窗明几净的教室,齐全的多媒体设备,穿着统一校服、举止大方的学生,还有老师们之间讨论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话题。这里的一切都运行得高效、规范,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她跟着指定的指导老师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她看到了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如何环环相扣,看到了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学习,看到了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新鲜的知识和方法。
但她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这里的孩子们眼神明亮,却似乎少了一点柳溪村孩子那种野性的、无拘无束的活力;他们的回答往往标准而流利,却偶尔让她觉得缺少了点出人意料的、源自生活本身的拙朴与真实。在一次关于“秋天”的习作分享中,县城孩子的词汇丰富,描写优美,却大多围绕着公园的落叶和天气的凉爽;她不禁想起柳溪村的孩子们写的“风里有稻子的香味”、“蚂蚱在枯草里跳”,那种与土地直接关联的、带着呼吸和温度的表达。
她开始思考,教育的“优质”,是否只有一种标准化的模板?
(三十四)
跟岗学习期间,欧阳岚没有把自己仅仅当成一个旁观者。她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将在柳溪村实践中摸索出的、如何利用身边自然物作为教具的小点子分享出来,起初引来一些讶异的目光,但慢慢地,也有老师表现出兴趣。她协助指导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将在山野里带孩子们玩的游戏加以改良,带到城市的课堂,竟然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她发现,乡村教育的“贫瘠”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独特的、与自然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富饶。而这种富饶,是城市教育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过程中,可能逐渐遗失的宝藏。她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模式,也不是固守乡村的原始状态,而是找到一种桥梁,将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连接起来。
一个月的时间飞快过去。离开县小时,她的行李箱里塞满了笔记、课件资料,还有几位县城老师送她的教学书籍。但比这些实物更重的,是她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思路和一种更加平和而自信的心态。
(三十五)
回到柳溪村,已是初冬。孩子们看到她,欢呼着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老师你去哪儿了”、“我们好想你”。欧阳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心里暖融融的,那是一种归家的踏实感。
她没有立刻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将学到的东西细细咀嚼、消化。她开始尝试着,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她利用县里老师分享的课件资源,筛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部分,用那台新录音机播放标准的课文朗读和简单的英文歌曲;她借鉴项目式学习的理念,设计了一个“寻找身边的秋天”的小任务,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收集、描述,而不是仅仅背诵范文。
她也将自己在柳溪村的实践和思考,整理成了一份简单的报告,分享给了县小的指导老师,作为一种反馈和交流。她不再觉得乡村教师低人一等,也不再盲目崇拜城市的教育模式。她清晰地认识到,每一种教育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价值,真正的成长,是立足自身,博采众长。
夜晚,欧阳岚在灯下备课。窗外是寂静的冬夜,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她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勾勒着明天的课程,也勾勒着一条属于她,也属于柳溪村孩子们的特有的教育路径。这条路或许依然崎岖,但前方的光亮,似乎比以前更加清晰了一些。她知道,她这株“青禾”,还在生长,并且,将要孕育出新的、更饱满的穗子。
(三十)
秋光再次泼洒在柳溪村的田野上时,欧阳岚的身份悄然发生了变化。她送走了亲手带到毕业的班级,迎来了一个新的一年级。而她自己,也因为三年特岗服务期满且考核优秀,自动转为了正式在编教师。
转正的通知书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一张纸,却仿佛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没有欢呼雀跃,也没有如释重负,欧阳岚只觉得心里某个一直悬着的角落,终于稳稳地落到了实处。这意味着,她与这片土地的联结,从一种阶段性的“志愿服务”,变成了一种更长久、更郑重的承诺。
工资卡里打入的第一笔正式教师工资,比之前多了几百块。她看着手机上的到账短信,没有去买早就看中的那件大衣,而是去镇上买了一台新的、声音更响亮的录音机,和几十本崭新的拼音读物。新的征程,需要新的“装备”,而她的“装备”,永远优先服务于那间小小的教室。
(三十一)
新接手的一年级,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再有能独立阅读、能勉强握笔写作文的学生,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懵懂、好动,对“上学”二字仅有模糊概念的“小豆丁”。上课铃响了,还有人在操场上追跑;听着课,会有人突然哭着想妈妈;写字像画画,一个“a”能写得满格子乱爬。
欧阳岚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初来柳溪村的时候,一切从头开始。耐心被拉伸到极限,嗓音在一天内就能变得沙哑。但不同的是,她心里没有了最初的慌乱和挫败。她像一个有经验的农人,知道种子破土需要时间,知道幼苗娇嫩需要更精心的呵护。
她放慢了一切节奏。用游戏的方式教他们认识拼音字母,握着他们的小手一遍遍练习笔划,给哭鼻子的孩子讲个故事,帮系不好鞋带的孩子弯腰系好。琐碎,极致地琐碎。但在这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她看到那些茫然的小眼睛渐渐有了专注的光芒,听到那含混不清的吐字渐渐变得清晰响亮。这种几乎是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成长,带给她的是一种细微而坚实的成就感。
(三十二)
十月中旬,县教育局下发通知,推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县重点小学将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乡村学校也可选派教师到县城学校跟岗学习。柳溪村小学分到了一个去县重点小学跟岗学习一个月的名额。
老校长几乎没有犹豫,就把这个名额给了欧阳岚。“小欧阳,你去最合适。转正了,更得多看看,学学。别怕,咱们的根还在咱这儿,学好了东西,带回来。”
这一次,欧阳岚的心境与当初面对选调时截然不同。没有挣扎和矛盾,只有一种带着明确目的的期待。她想去看看,那些理论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资源充沛的课堂里是如何运作的;她想弄明白,除了硬件差距,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那更深层的、理念上的沟壑究竟在哪里。
她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把班级暂时托付给张老师和其他同事。离开那天清晨,薄雾笼罩着村庄。她回头看了看在晨曦中静谧的校园,心中没有离别的感伤,更像是一个即将出征的士兵,去为自己的阵地寻找更精良的“武器”。
(三十三)
县重点小学的一切,都让欧阳岚感到一种熟悉的“陌生”。窗明几净的教室,齐全的多媒体设备,穿着统一校服、举止大方的学生,还有老师们之间讨论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话题。这里的一切都运行得高效、规范,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她跟着指定的指导老师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她看到了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如何环环相扣,看到了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学习,看到了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新鲜的知识和方法。
但她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这里的孩子们眼神明亮,却似乎少了一点柳溪村孩子那种野性的、无拘无束的活力;他们的回答往往标准而流利,却偶尔让她觉得缺少了点出人意料的、源自生活本身的拙朴与真实。在一次关于“秋天”的习作分享中,县城孩子的词汇丰富,描写优美,却大多围绕着公园的落叶和天气的凉爽;她不禁想起柳溪村的孩子们写的“风里有稻子的香味”、“蚂蚱在枯草里跳”,那种与土地直接关联的、带着呼吸和温度的表达。
她开始思考,教育的“优质”,是否只有一种标准化的模板?
(三十四)
跟岗学习期间,欧阳岚没有把自己仅仅当成一个旁观者。她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将在柳溪村实践中摸索出的、如何利用身边自然物作为教具的小点子分享出来,起初引来一些讶异的目光,但慢慢地,也有老师表现出兴趣。她协助指导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将在山野里带孩子们玩的游戏加以改良,带到城市的课堂,竟然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她发现,乡村教育的“贫瘠”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独特的、与自然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富饶。而这种富饶,是城市教育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过程中,可能逐渐遗失的宝藏。她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模式,也不是固守乡村的原始状态,而是找到一种桥梁,将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连接起来。
一个月的时间飞快过去。离开县小时,她的行李箱里塞满了笔记、课件资料,还有几位县城老师送她的教学书籍。但比这些实物更重的,是她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思路和一种更加平和而自信的心态。
(三十五)
回到柳溪村,已是初冬。孩子们看到她,欢呼着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老师你去哪儿了”、“我们好想你”。欧阳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心里暖融融的,那是一种归家的踏实感。
她没有立刻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将学到的东西细细咀嚼、消化。她开始尝试着,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她利用县里老师分享的课件资源,筛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部分,用那台新录音机播放标准的课文朗读和简单的英文歌曲;她借鉴项目式学习的理念,设计了一个“寻找身边的秋天”的小任务,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收集、描述,而不是仅仅背诵范文。
她也将自己在柳溪村的实践和思考,整理成了一份简单的报告,分享给了县小的指导老师,作为一种反馈和交流。她不再觉得乡村教师低人一等,也不再盲目崇拜城市的教育模式。她清晰地认识到,每一种教育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价值,真正的成长,是立足自身,博采众长。
夜晚,欧阳岚在灯下备课。窗外是寂静的冬夜,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她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勾勒着明天的课程,也勾勒着一条属于她,也属于柳溪村孩子们的特有的教育路径。这条路或许依然崎岖,但前方的光亮,似乎比以前更加清晰了一些。她知道,她这株“青禾”,还在生长,并且,将要孕育出新的、更饱满的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