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抵达的岗哨·终章(三)
雨在深夜终于停了。
肖勇把睡着的芽芽轻轻放在小床上,孩子手里还攥着那半盒饼干。他蹲在床边看了很久,直到父亲的身影落在粉色的碎花被面上。
“给你。”肖建国递来一个军绿色的搪瓷缸,茶香混着姜片的辛辣扑面而来。这是父亲转业时从部队带回来的唯一私人物品,缸体上“保卫祖国”的红字已斑驳。
肖勇双手接过,热度顺着掌心蔓延。他看见父亲病号服袖口下,皮带抽过的红痕若隐若现——原来在派出所接过芽芽时,老人一直用这只手臂死死撑着膝盖。
“爸,您的腿...”
“老毛病。”肖建国转身望向窗外。路灯下的梧桐叶滴着水珠,像极了多年前他背着发烧的儿子冲往卫生队那夜。那时小勇的额头也这样烫,在病床上抓着他的手指说:“爸爸,我梦见你没来接我。”
客厅挂钟敲响十一点。肖勇忽然起身走进书房,抱出一个铁皮盒子。生锈的盒盖上印着“光荣入伍”四个字,是爷爷留给父亲,父亲又留给他的。
“这是您忘在芽芽书包里的。”他打开盒子,最上面是父亲的三等功奖章,压着芽芽的出生证明。奖章边缘锐利,正好卡在“肖芽芽”那个名字上。
肖建国的手指抚过奖章。1998年抗洪,他在大堤上连续奋战四十小时,忘记那天是儿子中考。等洪水退去赶回家,肖勇已经自己煮了三天方便面。
“不是忘。”老人突然说,“是被更大的事绊住了。”
肖勇又往盒底掏。士兵证、结婚照、芽芽掉的第一颗乳牙...最后是一张泛黄的保证书,七岁的他用力写道:“我长大当警察,绝不忘记接孩子。”
稚嫩的笔迹像无声的惊雷。肖建国端起搪瓷缸的手微微一颤——他想起刚才在派出所,芽芽也偷偷往他手心塞了张纸条。展开一看,是用口红画的三个手拉手的小人,下面歪扭写着:“爷爷不生气,爸爸是好人。”
“我像芽芽这么大的时候,”肖勇轻声说,“您教我第一个军礼。我说长大了要当比您更厉害的兵。”
肖建国望向儿子卧室门口。衣架上挂着两套制服:他的旧警监常服与儿子的新式警礼服并肩而立,就像当年在支队,两代哨兵在同一面国旗下换岗。
“你已经是了。”老人声音沙哑,“至少...你女儿还愿意给你送饼干。”
这句话击碎了什么。肖勇看见父亲眼里的冰层裂开缝隙,那后面不是失望,而是同样深不见底的后怕——怕芽芽真的走失,怕儿子重蹈覆辙,最怕的是自己用三十年筑起的堤坝,原来也拦不住命运的洪水。
芽芽的房间里传来梦呓:“爷爷...吃药...”
两个男人同时起身。肖建国腿伤不便,肖勇抢先一步。在给孩子掖被角的瞬间,他听见身后传来极轻的三个字:
“对不起。”
肖勇背影一滞。二十年前篮球赛骨折没哭,第一次击毙歹徒没哭,此刻却需要紧紧抓住栏杆才能站稳。他想起支队长说过:每个武警心里都住着个孩子,只是穿了太久的防弹衣,忘了怎么把那个孩子抱出来。
回到客厅时,父亲正在修芽芽的玩具哨塔。塑料哨兵被老人用胶水仔细固定,就像他当年在训练场,把摔倒的新兵一个个拉起来。
“下周芽芽毕业汇演,”肖勇突然说,“我们...一起去?”
肖建国的手停在空中。他想起儿子幼儿园毕业时,他正在边境追捕逃犯。等任务结束赶回来,只剩空荡荡的礼堂和老师欲言又止的目光。
“几点?”老人问得像个接受命令的新兵。
“下午四点。”肖勇答得像个汇报工作的士官。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不是换岗时间,不是集结号响,只是寻常周四的黄昏,一个爷爷和父亲本该在的位置。
晨光初现时,芽芽抱着画跑出来。她把月亮和太阳画在了同一张纸上,中间用金色水笔写道:“我的爷爷和爸爸,是时间错了的好人。”
肖勇把保证书重新折好,压在三代人的合影下。父亲修好的玩具哨兵稳稳站在电视机顶,塑料枪口指向窗外——那里,雨后的城市正在醒来,无数个哨位上,有人刚刚抵达,有人永远在途中。
而他们家阳台,老参谋长悄悄调整了花盆位置。那盆绣球花终于移到阳光最好的地方,像三十年前他亲手在营房种下的第一株冬青。
芽芽光脚跑过来,同时抓住爷爷的手指和爸爸的衣角。这个总是错过接她放学的男人,此刻正把感冒药拆开放在餐垫上,旁边摆着两颗新拆封的水果糖。
“爸爸,”孩子仰起脸,“明天你还忘吗?”
肖勇看向父亲。老人微微颔首,这个在军事法庭上都挺直脊背的老兵,此刻终于学会在亲情面前低头。
“不会了。”肖勇把芽芽举过肩头,“以后爸爸和爷爷,会站在离你最近的那个哨位。”
清晨的第一缕光穿过窗棂,正好照在搪瓷缸上。“保卫祖国”的红字下面,不知谁用铅笔添了行小字:“也要保卫芽芽的饼干盒。”
肖建国戴上老花镜,看清字迹后突然笑了。那是他自己的笔迹——在医院量血压时,偷偷写下的。【终】
雨在深夜终于停了。
肖勇把睡着的芽芽轻轻放在小床上,孩子手里还攥着那半盒饼干。他蹲在床边看了很久,直到父亲的身影落在粉色的碎花被面上。
“给你。”肖建国递来一个军绿色的搪瓷缸,茶香混着姜片的辛辣扑面而来。这是父亲转业时从部队带回来的唯一私人物品,缸体上“保卫祖国”的红字已斑驳。
肖勇双手接过,热度顺着掌心蔓延。他看见父亲病号服袖口下,皮带抽过的红痕若隐若现——原来在派出所接过芽芽时,老人一直用这只手臂死死撑着膝盖。
“爸,您的腿...”
“老毛病。”肖建国转身望向窗外。路灯下的梧桐叶滴着水珠,像极了多年前他背着发烧的儿子冲往卫生队那夜。那时小勇的额头也这样烫,在病床上抓着他的手指说:“爸爸,我梦见你没来接我。”
客厅挂钟敲响十一点。肖勇忽然起身走进书房,抱出一个铁皮盒子。生锈的盒盖上印着“光荣入伍”四个字,是爷爷留给父亲,父亲又留给他的。
“这是您忘在芽芽书包里的。”他打开盒子,最上面是父亲的三等功奖章,压着芽芽的出生证明。奖章边缘锐利,正好卡在“肖芽芽”那个名字上。
肖建国的手指抚过奖章。1998年抗洪,他在大堤上连续奋战四十小时,忘记那天是儿子中考。等洪水退去赶回家,肖勇已经自己煮了三天方便面。
“不是忘。”老人突然说,“是被更大的事绊住了。”
肖勇又往盒底掏。士兵证、结婚照、芽芽掉的第一颗乳牙...最后是一张泛黄的保证书,七岁的他用力写道:“我长大当警察,绝不忘记接孩子。”
稚嫩的笔迹像无声的惊雷。肖建国端起搪瓷缸的手微微一颤——他想起刚才在派出所,芽芽也偷偷往他手心塞了张纸条。展开一看,是用口红画的三个手拉手的小人,下面歪扭写着:“爷爷不生气,爸爸是好人。”
“我像芽芽这么大的时候,”肖勇轻声说,“您教我第一个军礼。我说长大了要当比您更厉害的兵。”
肖建国望向儿子卧室门口。衣架上挂着两套制服:他的旧警监常服与儿子的新式警礼服并肩而立,就像当年在支队,两代哨兵在同一面国旗下换岗。
“你已经是了。”老人声音沙哑,“至少...你女儿还愿意给你送饼干。”
这句话击碎了什么。肖勇看见父亲眼里的冰层裂开缝隙,那后面不是失望,而是同样深不见底的后怕——怕芽芽真的走失,怕儿子重蹈覆辙,最怕的是自己用三十年筑起的堤坝,原来也拦不住命运的洪水。
芽芽的房间里传来梦呓:“爷爷...吃药...”
两个男人同时起身。肖建国腿伤不便,肖勇抢先一步。在给孩子掖被角的瞬间,他听见身后传来极轻的三个字:
“对不起。”
肖勇背影一滞。二十年前篮球赛骨折没哭,第一次击毙歹徒没哭,此刻却需要紧紧抓住栏杆才能站稳。他想起支队长说过:每个武警心里都住着个孩子,只是穿了太久的防弹衣,忘了怎么把那个孩子抱出来。
回到客厅时,父亲正在修芽芽的玩具哨塔。塑料哨兵被老人用胶水仔细固定,就像他当年在训练场,把摔倒的新兵一个个拉起来。
“下周芽芽毕业汇演,”肖勇突然说,“我们...一起去?”
肖建国的手停在空中。他想起儿子幼儿园毕业时,他正在边境追捕逃犯。等任务结束赶回来,只剩空荡荡的礼堂和老师欲言又止的目光。
“几点?”老人问得像个接受命令的新兵。
“下午四点。”肖勇答得像个汇报工作的士官。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不是换岗时间,不是集结号响,只是寻常周四的黄昏,一个爷爷和父亲本该在的位置。
晨光初现时,芽芽抱着画跑出来。她把月亮和太阳画在了同一张纸上,中间用金色水笔写道:“我的爷爷和爸爸,是时间错了的好人。”
肖勇把保证书重新折好,压在三代人的合影下。父亲修好的玩具哨兵稳稳站在电视机顶,塑料枪口指向窗外——那里,雨后的城市正在醒来,无数个哨位上,有人刚刚抵达,有人永远在途中。
而他们家阳台,老参谋长悄悄调整了花盆位置。那盆绣球花终于移到阳光最好的地方,像三十年前他亲手在营房种下的第一株冬青。
芽芽光脚跑过来,同时抓住爷爷的手指和爸爸的衣角。这个总是错过接她放学的男人,此刻正把感冒药拆开放在餐垫上,旁边摆着两颗新拆封的水果糖。
“爸爸,”孩子仰起脸,“明天你还忘吗?”
肖勇看向父亲。老人微微颔首,这个在军事法庭上都挺直脊背的老兵,此刻终于学会在亲情面前低头。
“不会了。”肖勇把芽芽举过肩头,“以后爸爸和爷爷,会站在离你最近的那个哨位。”
清晨的第一缕光穿过窗棂,正好照在搪瓷缸上。“保卫祖国”的红字下面,不知谁用铅笔添了行小字:“也要保卫芽芽的饼干盒。”
肖建国戴上老花镜,看清字迹后突然笑了。那是他自己的笔迹——在医院量血压时,偷偷写下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