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上的签名(八)(673)-《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纸箱上的签名(八)

  连锁店的合作像一扇突然打开的门,门后是李静从未想象过的世界。订单从每月几百件暴涨到数千件,车库改造的工作室很快就不够用了。她不得不租下隔壁空置的两个车库,打通墙壁,挂上崭新的“静远纸艺设计工作室”铜牌。

  搬家那天,王奶奶带着老姐妹们来帮忙。老人们摸着崭新的工作台,眼眶湿润:

  “这地方亮堂,配得上你的手艺。”

  新员工增加到八个人。除了王奶奶的孙女小雨和下岗女工刘姐,又招了专门负责电商运营的年轻人小吴,还有四个手工娴熟的女工。李静给每个人都买了统一的围裙,围裙口袋上绣着工作室的logo——一片变形的纸板,巧妙地构成“静远”二字。

  规模扩大了,烦恼也升级了。原材料供应首先出现问题。以前靠捡和零散收集就够用,现在需要稳定的大量货源。她联系了废品回收站、家电卖场,甚至找了垃圾处理厂,但纸板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成品率。

  “要不,我们用新纸板吧?”小雨建议,“成本高不了多少,但质量稳定。”

  李静摇头。用新纸板,就背离了初衷。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她送货途中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看见工人们正在拆除临时办公室。那些用来做隔断的瓦楞板,厚实平整,正是她需要的材质。

  她鼓起勇气去找项目经理。对方听说她要收购这些“建筑垃圾”,十分诧异。

  “这些本来要花钱请人运走的,”经理说,“你要的话,免费拉走。”

  这一天,工作室拉回了足够用三个月的优质纸板。

  这件事启发了她。她让小吴制作了宣传单,主动联系各大商场、写字楼,承诺免费清运废弃包装材料。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对商家来说,这既省钱又环保;对她而言,这是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

  供应链解决了,管理问题又浮出水面。手工制作难以标准化,同样的设计,不同人做出来尺寸总有细微差别。连锁店发来质量投诉,一批书立的误差超过了允许范围。

  李静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八个人围坐在新买的长条工作台前,气氛凝重。

  “是我的问题,”她先开口,“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

  她拿出游标卡尺、角度仪,和大家一起重新测量每个产品的公差范围。又请老教授帮忙,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质检工具。

  那晚下班后,刘姐特意留下:

  “李姐,大家不是故意做不好,是怕做太快你不满意。”

  李静愣住了。她一直强调精益求精,却忘了工作效率同样重要。

  第二天,她推出了计件工资加质量奖金的薪酬制度。既保证质量,又鼓励多劳多得。

  工作室渐渐步入正轨时,新的机会来了。市里要举办文创博览会,邀请她设展。展位费不菲,但这是个难得的展示机会。

  “必须去。”小远比她还激动,“妈,你要走出小作坊了。”

  布展那天,李静带着团队忙碌到深夜。她的展位不算显眼,但设计别出心裁——全部用纸板搭建,像个巨大的礼物盒子。展品按系列排列:“记忆”“重生”“未来”......

  博览会开幕后,人流如织。她的纸艺作品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第二天下午。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展位前停留了很久,通过翻译和李静交流:

  “史密斯先生是北欧的家居品牌代表,他很欣赏你的设计理念。”

  史密斯拿起一个用电路板包装改造的笔筒,仔细端详:

  “这些真的都是废弃物改造的?”

  李静点头,让小雨拿出原材料照片。史密斯看了很久,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

  “美。而且有意义。”

  三天后,她接到邀请,参加一个国际环保设计论坛。和她同台演讲的,有知名设计师、学者,还有跨国企业代表。

  站在演讲台上,她看着下面不同肤色的面孔,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家政公司培训新员工时的紧张。现在,她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了。

  “......废弃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就像人生,低谷不是结局,而是转机。”

  演讲结束,史密斯找到她:

  “我们品牌正在寻找可持续材料的合作伙伴。你有兴趣吗?”

  这次合作比连锁店更加复杂。对方要求提供详细的生产流程、环保认证、甚至工人福利情况。李静第一次听说“碳足迹”“循环经济”这些术语。

  那段时间,她白天管理工作室,晚上自学环保知识。小远帮她翻译英文资料,老教授介绍专家给她认识。

  最困难的是环保认证。认证机构来审核时,对工作室的消防设施提出整改要求。

  “需要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审核员说,“纸制品是易燃物。”

  这笔投入超出预算。李静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贷款整改。

  “值得吗?”赵晓梅问她。

  “值得。”李静说,“要想走得更远,就要符合更高的标准。”

  认证通过那天,她在整改一新的工作室里走了很久。自动喷淋系统的银白色管道在天花板上延伸,像守护着这个梦想的成长。

  国际订单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带来了新的视野。史密斯建议她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保护。

  “你的设计很有特色,需要保护起来。”

  李静这才知道,之前市集上的模仿者只是小麻烦,真正的市场竞争需要法律武器。

  她注册了“静远”商标,为几个特色设计申请了专利。整个过程繁琐耗时,但当拿到那张专利证书时,她觉得一切值得。

  秋天,工作室迎来第一个实习生——美院的大学生。女孩说,是在杂志上看到李静的故事,特意找来的。

  “李老师,你的经历比教科书还精彩。”

  李静被这个称呼叫得一愣。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老师”。

  她让实习生参与新系列的设计,鼓励她大胆尝试。女孩的设计充满想象力,但不够实用。李静耐心地教她如何平衡艺术与实用,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创造无限。

  实习生期满离开时,送给李静一个纸雕——是李静低头工作的侧影,惟妙惟肖。

  “谢谢你让我知道,设计可以如此有温度。”

  这句话让李静思考了很久。她想起自己走过的路,那些在困境中获得的感悟,也许真的可以传递给更多人。

  她联系了本地的妇女就业服务中心,提出免费培训下岗女工纸艺技能。第一期就有二十多人报名。

  培训教室就设在工作室。李静亲自授课,从最基本的裁切教起。看着那些和自己当年一样迷茫的眼睛,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有个叫周姐的学员,学习特别认真。结业后,李静留她在工作室工作。周姐的儿子正在读大学,和当年的小远一样懂事。

  “李老师,”周姐常红着眼眶说,“是你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

  这句话,李静越来越经常地听到。

  冬天来临的时候,工作室的团队扩大到十五人。李静设立了设计部、生产部、营销部,虽然每个部门只有寥寥几人,但架构初具雏形。

  她报读了商学院的夜校,学习企业管理。同桌都是企业主、高管,只有她穿着朴素,带着一身纸板特有的气味。

  但她不再感到自卑。当老师讲到“差异化竞争”时,她能举出自己作品的例子;讲到“企业文化”时,她分享工作室的故事。

  学期结束,她的论文《废弃物改造企业的价值创造》得了最高分。

  教授邀请她去给全日制班的学生讲课。台下坐着很多和她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他们听得认真,问得犀利。

  “学姐,你觉得传统手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该如何生存?”

  李静想了想,回答:

  “不是生存,是生长。就像种子,只要找到合适的土壤,就能破土而出。”

  讲台下掌声雷动。

  回家的路上,她特意绕道去了最初摆摊的市集。夜色中,那个角落空荡荡的,但她仿佛还能看见当初那个忐忑的自己,守着小小的摊位,期待着第一个顾客。

  如今,她的作品走进了连锁店,走出了国门,但她依然记得第一个笔筒的笨拙,记得第一笔收入的欣喜。

  手机响了,是小远发来的消息。男孩选择了设计专业,说要继承妈妈的事业。

  “妈,你的纸艺,我要用数字技术让它走得更远。”

  李静站在初冬的寒风中,看着这条消息,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这一路,她从捡纸箱到创造艺术,从低头逃避到昂首前行。那些在深夜里流过的泪,那些在困境中磨出的茧,都化作了前行的力量。

  远处,工作室的灯光还亮着。夜班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国际订单。

  她知道,明天还有新的挑战:原材料价格波动、员工管理、市场竞争......但此刻,她心中充满感恩。

  感恩那些给予她善意的人,感恩那些质疑的目光,感恩那些艰难的时刻。

  最重要的是,她终于可以坦然地说:我就是我,一个用废纸板创造美的女人。

  这条路还很长,但她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