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处(六)(713)-《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归途何处(六)

  飞飞五岁生日后的第一个周末,顾泽带着他参加了海淀区一所重点小学的开放日。校园里绿树成荫,教学楼崭新气派,操场上的塑胶跑道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

  “爸爸,那个钟楼好高啊!”飞飞指着校园中心的建筑,小脸上写满兴奋。

  顾泽握紧儿子的手,心里却五味杂陈。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北京名列前茅,但入学竞争之激烈也令人咋舌。他们面前的路似乎分成了两条:要么让飞飞加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大军,要么选择国际学校,走那条看似轻松却可能切断文化根基的路。

  回家的路上,飞飞在车里睡着了。顾泽透过后视镜看着儿子恬静的睡颜,想起开放日上那位校长的话:“我们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要为孩子们迎接全球化挑战做好准备。”

  这话说得漂亮,但顾泽知道现实要骨感得多。他的同事为了孩子能上这所小学,不惜卖掉朝阳区的大房子,换到海淀的老破小。还有更多家长从孩子三岁就开始各种培优,就为了在入学面试中脱颖而出。

  “所以你觉得呢?”当晚,顾泽问王媚。

  王媚正在给云云喂奶,闻言轻轻拍着女儿的背:“我今天去了飞飞幼儿园的国际部。那里的环境确实更宽松,但一个班十五个孩子,只有三个是中国籍。”

  顾泽叹了口气。这似乎又回到了他们最初的问题——是要中国的深度,还是要美国的广度?

  几天后,转机意外地出现了。飞飞的幼儿园举办教育研讨会,顾泽作为家长代表发言。他讲述了“桥”项目的理念,以及自己在中美教育之间的思考。演讲结束后,一位银发老者走上前来。

  “顾先生,我是清华附中教育集团的李教授。”老者递上名片,“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创新教育项目,理念与您的‘桥’很相似。不知您是否有兴趣参与?”

  这个名为“启航”的项目旨在融合中西教育精华,既保留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严谨,又吸收西方教育的创新思维。顾泽和王媚受邀加入课程设计团队,这让他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第三条道路的可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项目筹备会上,各方意见分歧严重。

  “没有考试压力,学生怎么可能认真学习?”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质疑。

  “过于强调创新,会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位附和。

  顾泽注意到,王媚的脸色越来越差。自从生完云云,她的身体一直没能完全恢复,最近更是经常感到疲劳。

  “你还好吗?”中场休息时,顾泽轻声问。

  王媚勉强笑了笑:“就是有点累。昨晚云云醒了三次。”

  顾泽握住她的手:“今晚我来带云云,你好好休息。”

  但当晚,顾泽也不得不工作到深夜。“桥”项目接了一个新订单,需要他亲自审核方案。凌晨两点,他经过卧室,看见王媚一边喂奶一边在平板电脑上修改课程设计,眼圈泛着青黑。

  这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持续了数周,终于在一个周日的早晨达到了临界点。

  顾泽被孩子的哭声惊醒,发现王媚还在熟睡。他轻手轻脚地下床,去婴儿床抱起云云,然后准备叫飞飞起床。但飞飞的房间空无一人。

  “飞飞?”顾泽的心猛地一沉。

  他们在客厅找到了孩子。飞飞坐在地板上,周围散落着画纸,每张纸上都画着同样的图案——一道裂开的桥梁。

  “飞飞,这是什么?”顾泽蹲下身,尽量让声音保持平静。

  飞飞抬起头,大眼睛里盛满泪水:“桥断了。爸爸妈妈的桥断了。”

  顾泽愣住了。他这才意识到,这段时间他和王媚各自忙于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即使在同一个房间里,也总是在看手机或电脑。他们忙着为别人搭建教育的桥梁,却忽略了自己家中最重要的那座桥。

  那天,他们取消了所有安排,全家去了奥林匹克公园。秋高气爽,飞飞在草坪上奔跑,云云在婴儿车里咿呀学语。顾泽和王媚并肩坐在长椅上,许久没有说话。

  “我们迷失了,不是吗?”王媚终于开口。

  顾泽点点头:“我们太想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反而忘了最初的目的。”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顾泽思考良久,说:“也许我们应该停下来,重新审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顾泽减少了在公司的工作量,王媚也把“桥”项目的日常运营交给团队。他们退出了“启航”项目的核心团队,只保留顾问角色。

  起初,这种慢下来的生活让人不适应。飞飞敏锐地感觉到了变化,他的画中重新出现了完整的桥梁,色彩也明亮起来。

  一天晚上,哄睡孩子们后,顾泽和王媚在阳台上喝酒。北京的秋夜凉爽宜人,远处CBD的灯光如星河般璀璨。

  “记得我们刚回国时的梦想吗?”王媚轻声问。

  顾泽抿了一口酒:“记得。我们想给孩子一个扎根中国文化又放眼世界的机会。”

  “现在我们做到了吗?”

  顾泽没有立即回答。他想起飞飞昨天在公园里,用流利的中文给一个外国小朋友介绍重阳节的习俗;想起云云第一次开口,同时叫了“妈妈”和“Moy”;想起自己现在能在中美工作方式间自如切换;想起王媚设计的课程被两国学校同时采用。

  “我想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终于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恰到好处的融合。”

  不久后,飞飞的教育问题也意外地有了转机。他们住的小区新开办了一所公立小学的国际部,既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又采用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更难得的是,学校特别重视中华文化教育,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书法和国学基础。

  开放日那天,飞飞兴奋地在校园里跑来跑去:“爸爸,这里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