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温(十四)(750)-《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余温(十四)

  初冬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在夜间覆盖了城市。林秀芬清晨拉开窗帘,被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晃了一下眼。一种久违的、孩子气的冲动,让她迅速裹上厚厚的羽绒服,拿起手机和那个略显笨重的三脚架——这是儿子最近寄给她的“专业装备”——走出了家门。

  公园里人迹罕至,积雪完美地保留了各种痕迹:麻雀的爪印像一片片竹叶,流浪猫踩出一串梅花,还有早起清洁工深深的胶鞋印。她找到一个视野开阔的角落,支好三脚架,第一次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也不是为了记录“遗迹”,而是单纯地想拍下这片纯净的、属于此刻的雪景。

  寒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她戴着毛线手套的手指操作手机屏幕很不灵敏,试了几次,干脆摘掉手套,指尖瞬间冻得通红僵硬。她对着构图,调整角度,等待着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当那束光终于落下,照亮了树梢的积雪,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时,她屏住呼吸,按下了延时摄影的按钮。

  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记录下光影流动的短视频,一种纯粹的、不掺杂质的喜悦,像温热的泉水,从心底汩汩涌出。她独自在雪地里站了很久,直到脚趾冻得发麻,才心满意足地收拾东西回家。

  那天下午,摄影班老师在群里发起了一个小活动,鼓励大家提交一组(3-5张)以“我的城市·我的冬”为主题的系列照片。林秀芬看着自己上午拍摄的雪景,心里动了动。她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花了一整天时间,坐在电脑前——这是建国留下的旧台式机,她以前只用它来看剧,现在却学着打开了图片处理软件。她将自己这半年来拍摄的照片,进行了一次精心的梳理和编排。

  她选用了那张雪后初霁、光影流动的公园视频截图作为开头,象征着“现在”的纯净与希望。

  接着,她插入了那组“遗迹”照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张:那把发亮的锤子,阳台长满青苔的花台,以及超市货架上的榨菜。她没有做过多修饰,只是调整了光影,让它们呈现出一种安静、庄重的质感。这是“过去”的沉淀与痕迹。

  然后,她加入了合唱团演出时,队友们互相整理衣领的抓拍;加入了图书馆里,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书页上的特写;加入了摄影班外实践时,那位热心指导她的单反大姐的侧影。这是“当下”的联结与投入。

  最后,她用儿子寄来的三脚架,在书房里自拍了一张。照片里,她坐在建国的书桌前,身后是那两本并排的笔记本,窗外的冬日阳光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和带着平静微笑的脸上。

  她将这五张照片排成一个序列,没有添加任何文字说明,只在最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当她点击“提交”按钮时,手心因紧张和激动而微微出汗。

  她没有想到,这组无声的照片,在班级群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林姐这组照片太有故事感了!”

  “从静物到人物,从过去到现在,过渡得好自然,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最后一张自拍绝了,眼神里有东西。”

  就连老师也特意私聊她:“林阿姨,这组照片超出了作业要求,完成得非常完整,情感饱满,层次丰富,为您高兴!”

  这些反馈让她有些羞涩,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她这半年多来心路历程的一次无声的、却无比清晰的影像呈现。她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完成了一次对过去的凝视、对当下的记录,以及对未来含蓄的展望。

  晚上,她将这张自拍照发给了儿子。

  陈磊的电话立刻追了过来,声音里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妈!这张照片……我说不出来,就是感觉……您真的不一样了。特别好,真的特别好!”

  听着儿子语无伦次的赞美,林秀芬握着电话,无声地笑了。窗外,又飘起了细雪,无声地落在窗棂上。

  她走到书桌前,这一次,她没有去碰那两本笔记本。她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着内心那片许久未曾有过的、开阔的宁静。那冰冷的余温,并未消失,但它不再是需要紧紧拥抱或拼命抗拒的唯一。它已悄然融入她的血脉,成了她生命底色的一部分,沉静,却也有了力量。

  雪花静静地落,覆盖了旧日的痕迹,也预示着来年的新生。林秀芬知道,春天还很遥远,但这个冬天,她的心里,似乎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微弱却坚定的光。她不再仅仅是被“余温”定义的人,她开始成为那个主动定义“余温”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