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大明:开局断绝朱允炆帝王路》

  他娘的,这俩碍眼的土鳖可算是走了!

  对于能征善战的武将而言,此生最期盼的事,莫过于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扬威于国门之外!

  曹震之所以急迫,不仅仅是眼热与万国通商所带来的庞大利益!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清清楚楚的看见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机遇!

  倘若能够抓住这场天赐良机,灭敌于万里之外,替大明拓土开疆的话……

  那么身为开国元老,朝中悍将的他,未必就不能超越卫霍之功,威震千古!!!

  可偏偏有些事,你越是着急,就越是急不来!

  两位使臣前脚刚走,户部尚书沈立本便当即出列,“启奏陛下,河南布政司八百里加急来报!”

  “言河南境内已长达一月有余,滴雨未下,且今年的炎热异于往常,田间地头的缝隙,足以插入手掌!”

  “为预防旱灾,特奏陈朝廷调拨钱粮,以备不时之需!”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一锁,“又是河南?”

  “这大前年刚送走了一次洪灾,旱灾又他娘的来了!”

  话虽如此,出身贫寒的老朱虽说对当地百姓,仍是一如既往的感同身受!

  却不再似往年那般,一文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的那种焦虑!

  正所谓权是英雄胆,钱是汉子魂,如今兜里有钱了,老朱自然是底气十足!

  “标儿……”

  朱元璋绝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太子,提高储君威望的机会,“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温润如玉的朱标缓步走出,拱手抱拳道,“儿臣以为,不管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是否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旱灾,朝廷都应该提前做好应对灾情的准备!”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追问,“如何准备?”

  显然,面对这种问题,稳居十一年太子之位的朱标,可谓是游刃有余!

  “儿臣以为,应就近从湖北、陕西调拨救灾粮火速运往山西,绝不能饿死一个百姓,此为重中之重!”

  “其次,灾情所到之处,往往伴随着瘟疫,应即刻传旨太医院,派遣宫中御医前往坐镇,以防不测!”

  “倘若爆发瘟疫,必须以最短的时间,将其遏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绝不能使其肆意蔓延!”

  听到朱标一系列的安排,朱元璋默不作声的点了点头,而后身体微微前倾,“可还有补充?”

  “有!”

  在群臣崇敬的目光中,素来宽厚仁慈的朱标眼中,罕见的流露出一抹肃杀之色!

  “为杜绝少数一些官员上下其手,不顾灾民死活,吃人血馒头!

  儿臣以为,应从督察院选派刚直不阿的大臣巡视河南,震慑宵小!”

  “此外,为预防一些心怀叵测之徒,趁机兴风作浪,朝廷应调遣三至五万重兵,协助地方官员,维护地方稳定!”

  “儿臣奏毕,请父皇定夺!”

  缓缓起身,与朱标四目相对的朱元璋并未说话,但眼中的欣慰赞赏之色,早已说明了一切!

  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朱元璋将略带些许得意的目光,转向了群臣!

  “众卿以为,太子的安排是否妥当?”

  “太子英明,臣等附议!”

  齐声回应的群臣原本就对太子朱标心悦诚服,即使有些旁枝末节能够补充,也绝不会挑这个时候表现!

  尽管此刻的老朱看起来貌似平淡,可大臣们只要不瞎,都能清清楚楚的看见,他那时不时上扬的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涂节正准备趁机恭维几句,却被吴忧一个隐晦的眼神制止!

  只因深谙此道的老李,早已做好了蓄势待发的准备!

  “应对河南旱灾,太子殿下雷厉风行之余,却又能面面俱到,堪称滴水不漏!”

  “更令老臣为之惊叹的是,太子殿下将菩萨心肠,金刚之怒兼容于一身,竟丝毫不显突兀!”

  “只怕………”

  原本以朱元璋的性格,最烦的就是那些说起话来吞吞吐吐的人!

  但这一刻,却是例外!

  嘴角微掀的朱元璋看似不耐道,“有话直说,不必吞吞吐吐!”

  李善长拱手抱拳,呵呵一笑道,“所谓虎父无犬子,太子殿下平日里虽锋芒内敛!”

  “然仅仅只是偶然间展露出的锋芒,却足以叫历朝历代之储君,难以望其项背!

  即使与陛下您相比,也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

  此言一出,除吴忧一人从容依旧外,所有的大臣无不心头一颤!

  原因很简单,只因历朝历代的君王,即不满当朝储君的庸弱无能!

  却又同时忌惮当朝储君,有着架海擎天的超强能力!

  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眼前的这位帝王,是恨不能将自身所有班底,交给自家标儿的……父亲!

  哪怕朱标发起政变,都极有可能充当急先锋的……朱重八!

  果然,李善长这貌似惊世骇俗的一席话,堪称是一发入魂,拍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

  “孟母三迁,只为择邻!”

  “青出于蓝胜于蓝,后世之人也只会评价咱朱元璋不仅治国有方,这子孙后代,也是个顶个的强悍!”

  面红耳热的朱标都快绷不住了,“树高千尺源于根,若非父皇用心良苦,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

  “若非站在了您老的肩膀上,儿臣……

  不等面露尴尬的朱标把话说完,朱元璋赶忙解围,“你我父子之间,用不着说这些!”

  “这时辰也不早了,想必大家伙都累了,咱最后再说一件事!”

  听到这话,尽管朝中大臣大多心生疑惑,却无不下意识的挺了挺颇为酸涩的腰杆,摆出了一副全神贯注的姿态!

  “古人曾说过一句话: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可移万座山!”

  朱元璋嘴角含笑,环顾群臣,“众筹灭倭之所为,让咱悟出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一个王朝如若仅仅把目光放在自家人的口袋里,惦记着老百姓口袋里的三瓜两枣,那么不仅目光短浅,也绝难久长!”

  “我大明若想长盛不衰,唯有放眼天下,必须时刻拥有,将一切敌人碾为齑粉的绝对实力!”

  所谓锣鼓听响,听话听音,位居天下中枢,或许不乏一些迂腐顽固之徒,却绝对没有一个蠢人!

  尽管朱元璋尚未言明主题,但一句从众筹灭倭悟出来的道理,瞬间引发了群臣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陛下目之所及,即臣等心之所向!”

  “纵有火海刀山拦于前,臣等也必将迎难而上,……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