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水培豆芽-《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

  每一天,他们都要小心翼翼地揭开盖子检查,换水,观察豆子的变化。

  第一天,豆子只是吸饱了水,变得圆滚滚的。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豆子都冒出了短短的白嫩根芽!

  “发了!发了!”卫国第一个叫起来,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第三天,根芽更长了些,豆瓣微微张开。

  第四天,豆芽已经长到了一指长,密密麻麻、白白嫩嫩地挤在瓦盆里,顶着沉重的石板,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一股豆类特有的清新气息弥漫开来。

  成功了!

  真的成功了!

  兄妹四人看着那一盆旺盛生长的豆芽,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不仅仅是食物,这是他们亲手创造的生机!

  【能量:0.81\/10】------技术实践成功、创造食物来源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和安全感,让能量微升。

  第五天,林向阳觉得差不多了。

  他小心翼翼地移开石板,揭开遮盖。

  满满一盆粗壮、白嫩、水灵灵的豆芽呈现在眼前!

  产量远超预期!

  那一斤半黄豆,足足生出了六七斤鲜嫩的豆芽!

  “太好了!太好了!”晓梅激动地计算着,“这些豆芽,够我们吃好几顿了!炒着吃,煮汤吃都行!”

  当晚,林向阳亲自动手,用一点点油和珍贵的盐,清炒了一大盘豆芽。

  清脆爽口,带着豆类特有的鲜甜,对于吃了许久干粮咸菜的肠胃来说,无疑是极致的美味!

  一家人围着这盘自己生出的豆芽,吃得格外香甜,幸福感甚至超过了年三十的饺子。

  “大哥,这豆芽真好吃!还能再生吗?”

  卫国塞得满嘴都是,含糊不清地问。

  “能!这一盆吃完,咱们立刻再生!”林向阳笑着肯定。

  豆芽的成功,极大地缓解了林家的粮食危机,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林向阳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知道,这场春荒影响的绝不止他一家。

  院里不少邻居家已经开始了“数米下锅”的日子。

  他想到了李主任提到的“瓜菜代”,想到了街道的困难。

  如果...如果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呢?

  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工具,一口破盆,几块旧布,一点豆种,就能在短时间内产出蔬菜,缓解粮荒!

  这无疑是当前情况下最实用、最立竿见影的“技术抗灾”!

  既能帮助邻里,又能进一步巩固他“技术革新模范”的地位,或许还能换来一些实际的感激或资源。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了李爱华主任,汇报了自家“试验成功”的水培豆芽技术。

  李主任正为辖区内的粮食紧张问题焦头烂额,听到林向阳的汇报,简直如同久旱逢甘霖!

  “向阳!你说的是真的?几天就能长出来?产量还那么高?”李主任又惊又喜。

  “千真万确,主任。我家已经吃上了。关键是简单,家家户户都能搞,不占地方,不用阳光。”林向阳肯定地回答。

  “太好了!太好了!这可真是雪中送炭!”

  李主任激动不已,“我立刻上报!立刻组织现场会!向阳,你来做技术指导,把这门救急的手艺教给大伙儿!”

  街道的行动力极高。很快,就在大院里头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培豆芽技术推广现场会”。

  几乎全院的人都来了,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看着林家那盆白生生的豆芽,听着林向阳深入浅出地讲解步骤要点,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和渴望。

  “就这么简单?”

  “真的几天就能吃?”

  “哎呀!我家也有破瓦盆!”

  “豆子...豆子我去想想办法...”

  希望,如同豆芽般在人们心中萌发。

  林向阳耐心地解答着问题,演示着操作。

  晓梅和卫国在一旁帮忙,小脸上满是自豪。

  王翠花也挤在人群里,看着那盆豆芽,眼神复杂,既眼红,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救急的好办法。

  她嘟囔着:“瞎猫碰上死耗子...”但声音很快被淹没在邻居们的询问声中。

  李主任当场宣布,街道会尽力协调一批豆种,优先分配给困难家庭和烈属,同时大力推广林向阳的这项“先进经验”。

  林家再次成为了全院瞩目的焦点,但这次,是带着善意的、感激的注目。

  【能量:0.82\/10】------技术推广、帮助他人、获得集体认可带来的强烈社会价值实现感,推动了能量的增长。

  水培豆芽技术的成功,如同在林家乃至整个大杂院沉闷焦虑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了一圈圈充满希望的涟漪。

  现场会之后,林家那间小屋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了。

  左邻右舍,甚至前后胡同闻讯而来的居民,都揣着或多或少的疑虑和渴望,上门来“取经”。

  “向阳,这豆子非得用温水泡吗?凉水成不?”

  “林家小子,你看我家这腌菜坛子能行不?非得瓦盆?”

  “一天得浇几回水啊?我这白天要上班,怕顾不过来……”

  “生出来的豆芽有点发红,还有股子涩味,是咋回事?”

  问题五花八门,细节千奇百怪。

  林向阳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答疑。

  他知道,在这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这点小小的绿色生机对每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几口菜,更是渡过难关的信心。

  晓梅主动担当起“助理讲师”的角色,用她清晰的逻辑和晓梅式的精准语言,帮着大哥解释流程,甚至还用烧黑的树枝在小木板上画了简易的步骤图。

  卫国则负责展示“力气活”,比如如何给豆芽盆压上合适的重石,如何平稳地搬动。

  晓雨则成了“形象大使”,捧着自家生的白胖豆芽,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着技术的可行性。

  林家兄妹总动员,几乎成了街道的“豆芽技术推广中心”。

  李爱华主任雷厉风行,果然从街道本就紧张的储备里协调来一小批豆种,虽然数量有限,但优先分发给了院里最困难的几户和烈军属。

  同时,她也将林向阳的“水培豆芽法”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智慧”和“生产自救”的先进典型,迅速整理成材料上报到了区里。

  “瓜菜代”是上面的号召,而林向阳提供的,正是一个具体、可行、见效快的“代”法!

  这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