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赠刀承匠魂-《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

  几天后,街道办举行了一个简朴但隆重的表彰仪式。

  李爱华主任亲自将一张鲜红的“生产能手”奖状和一支用红纸包着的钢笔(街道能拿出的最高规格物质奖励)颁发给林向阳。

  林向阳站在院子中间,接过奖状和钢笔。

  台下是全院的老少邻居,掌声雷动。

  弟妹们站在最前面,仰头看着大哥,眼睛里满是骄傲和崇拜的光芒。

  那一刻,阳光洒在他身上,暖融融的。

  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这不仅仅是生存,他开始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并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集体做出贡献,赢得了尊重。

  “生产能手”的奖状被林向阳用一小块浆糊,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屋内最显眼的墙上,与之前那面“技术革新模范”的锦旗并列。

  鲜红的纸张,漆黑的毛笔字,在这个家徒四壁的房间里,构成了最耀眼、最坚实的底气。

  那支作为奖品的钢笔,则被晓梅小心翼翼地用软布包好,收了起来,说是要留给大哥“做大事的时候用”。

  豆芽风波过后,林家在院子里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单纯令人同情、需要帮扶的孤儿寡母,而是有技术、有头脑、甚至能得到官方背书的“模范家庭”。

  邻居们看他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尊重,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

  王翠花彻底消停了几天,见了林家人都绕着走,那日被当众“社会性死亡”的尴尬威力犹存。

  春荒仍在继续,但有了豆芽技术作为缓冲,大院里的焦虑氛围缓解了不少。

  家家户户的窗台墙角,那些被破布覆盖的盆盆罐罐里,孕育着绿色的希望,也维系着一种共渡时艰的微妙凝聚力。

  林向阳并没有因此而松懈。

  能量值虽然达到了一个新高,但离“满状态”还差得远,且复制功能消耗巨大,非关键时刻不能动用。

  生存的压力只是暂时缓解,远未根除。

  弟妹们的教育、未来的规划、家中那台仍处于半解体状态的柴油机、以及钱叔、秦老先生这些潜在的神秘威胁……都像是一块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他需要更多安身立命的资本,无论是技术、人脉,还是物质。

  这天下午,天气稍暖,积雪开始融化,屋檐下滴答着雪水。

  林向阳正在屋里琢磨着那几张德文机械图纸,试图结合虚拟图书馆里的知识,理解更深层的内容,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声轻微的、带着些许犹豫的咳嗽声。

  他抬头望去,只见赵大爷正背着手,站在他家虚掩的门外,古铜色的脸上表情一如既往的严肃,甚至比平时更绷紧了几分。

  “赵大爷?您快请进!”林向阳连忙起身相迎。

  这位面冷心热的老钳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借过工具,虽言语不多,却实打实地帮过忙,林向阳对他一直心存感激。

  赵大爷却没动地方,目光在屋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墙上那两张奖状上,停留了片刻,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不了,就两句话。”他的声音沙哑低沉,带着老工人特有的那种干脆利落。

  林向阳走到门口,恭敬地问:“您老有什么吩咐?”

  赵大爷深邃的目光落在林向阳身上,像是要把他从头到脚再掂量一遍。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压得更低:“小子,你捣鼓的那些东西,收音机、柴油机、还有那些洋文图纸……心思活泛,是块好料。”

  这突如其来的、极其直白的夸奖,让林向阳有些受宠若惊。

  赵大爷可不是轻易夸人的人。

  “大爷您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混口饭吃……”林向阳习惯性地谦虚。

  “少来这套!”

  赵大爷不耐烦地打断他,眼神锐利,“是好是孬,我这双老眼还看得出来。瞎琢磨能琢磨出省煤灶?能生出全院独一份的豆芽?能看懂洋文图纸?”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凝重:“但这世道,光心思活泛不够,有时候,太扎眼了,招风。”

  林向阳心中一动,知道赵大爷话里有话。

  这是在点他最近风头太盛,提醒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他认真地点点头:“谢谢大爷提醒,我记下了,会小心的。”

  赵大爷见他听进去了,脸色稍缓,又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

  终于,他像是下定了决心,一直背在身后的手拿了出来。

  他手里握着一件用厚实的、洗得发白的劳动布仔细包裹着的长条物体。

  看那小心翼翼的姿势,里面包着的绝非凡物。

  “这个,”赵大爷将布包递向林向阳,动作略显僵硬,仿佛交付什么千斤重担,“你拿着。”

  林向阳讶异,双手接过。

  入手一沉,冰凉而坚硬,带着金属特有的质感。

  “打开看看。”赵大爷示意道。

  林向阳依言,小心地一层层揭开那包裹得极其严实的劳动布。

  当最后一层布掀开时,即便以林向阳前世见过不少世面的眼光,也不由得在心里赞了一声:好家伙!

  布包里躺着的,是一把锉刀。

  但这绝不是什么普通的、旧货摊上随处可见的锉刀。

  刀身长约一尺半,钢口极佳,即便在室内不甚明亮的光线下,也透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幽光,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刀柄是深色的硬木,被岁月和汗水打磨得无比光滑温润,几乎能照出人影,上面隐约可见长期握持留下的印痕。

  整把锉刀保养得极好,没有任何锈迹,每一道锉齿都清晰锐利,透着一股子冰冷的精准和岁月的厚重。

  这是一把真正老钳工的心爱之物,是吃饭的家伙,更是身份的象征。

  在这个时代,这样一把高品质的锉刀,其价值甚至超过一般的金银细软。

  “大爷,这……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林向阳连忙推辞。

  他深知这份礼物的分量。

  “给你就拿着!”

  赵大爷眼睛一瞪,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老子用不上它了,留着也是生锈。你小子手巧,脑子活,肯钻营,这东西在你手里,不算埋没。”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变得极其深邃,语气沉重得仿佛每一个字都砸在地上:“这世道,手艺不能丢。手里有家伙,心里才不慌。以后……不管遇到啥事,记住,护好这个家,护好你弟弟妹妹,这才是顶顶要紧的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