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童趣破局暗藏忧-《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

  创意破局的思路豁然开朗!

  “妙啊!大哥!”

  晓梅第一个反应过来,激动地拍手,“就像之前我们糊报纸新衣一样,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加上点花样,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卫国也恍然大悟,憨憨地笑道:“对啊!画上画儿!这主意好!晓雨画得最好看!”

  晓雨听到提到自己,小脸一红,但眼睛里也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说干就干!

  林家兄妹立刻行动起来,分工明确。

  林向阳负责总体设计和质量把关,确保颜料不会遇水即化(他用有限的化学知识,尝试用鸡蛋清混合彩色粉笔末,调制成相对防水的“土法颜料”,虽然效果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应付小雨短时间问题不大)。

  晓梅负责图案设计和“市场调研”,她凭借平时观察,设计了几款可能受欢迎的简单图案:除了熊猫,还有鲤鱼、蝴蝶、简单的花卉,以及“平安”、“喜乐”等吉祥字。

  主力画师,自然是拥有天赋观察力和细腻手感的晓雨。

  别看她年纪小,拿起林向阳用树枝削尖、绑上布条做成的“画笔”,蘸着大哥调制的“特制颜料”,在小板凳上坐定,拿起一顶斗笠,屏息凝神,小手稳得出奇,寥寥几笔,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熊猫雏形就出现在斗笠顶上,憨态可掬。

  卫国则负责体力活和后勤,搬运斗笠、晾晒成品,以及用破锅熬制更多的“固定胶”(主要是稀释的浆糊混合蛋清,增加颜料附着力)。

  小小的屋内,顿时变成了一个繁忙而充满创造力的手工作坊。

  炉火映照着四张专注而充满希望的小脸。

  他们不敢一次性画太多,先试制了五顶。图案各有不同,有晓雨画的熊猫和蝴蝶,有晓梅设计的锦鲤和花卉,还有林向阳写的“向阳”字样(带点自我宣传意味)。

  第二天,天气果然如预报般阴沉,空气中湿气很重,一副山雨欲来的架势。

  林家兄妹没有出烤红薯的摊子,而是由林向阳和卫国,带着这五顶精心“改制”的“涂鸦童趣笠”,来到了街口。

  他们没有像往常那样摆开阵势,只是由林向阳拿着一顶画着胖乎乎锦鲤的斗笠,静静地站在屋檐下。

  卫国则拿着两顶普通的原色斗笠作为对比。

  很快,他们的“新产品”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妇人,和一些年轻的姑娘。

  “诶?这斗笠上还画着鱼呢?真稀罕!”

  “妈妈,妈妈,我要那个有胖熊的帽子!”(孩子把熊猫认成了熊)

  “这画儿挺喜兴的,戴着下雨心情都能好些吧?”

  询问的人不少,但听到林向阳报出“三毛钱一顶”的价格时,大多都咋舌摇头。

  “太贵了太贵了,国营店才一毛五呢!”

  “画个画就贵一倍?不值当。”

  质疑的声音很多。

  林向阳也不急,只是耐心地解释:“大姐,您看这画,都是手工一笔笔画的,颜料也是特制的,不容易掉。戴着出门,保证您家孩子喜欢,还不容易跟别人拿混了。图个新鲜吉利嘛!”

  他深知,这种带有“文创”性质的产品,需要等待识货、也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顾客。

  时间一点点过去,阴沉的天空终于开始飘落雨丝。

  行人纷纷加快脚步,寻找避雨处或拿出雨具。

  这时,一个穿着打扮相对体面、像是机关单位工作的年轻女干部路过,一眼就被晓雨画的那顶“蝴蝶戏花”斗笠吸引住了。

  那淡雅的色彩和灵动的蝴蝶,在灰蒙蒙的雨幕中格外醒目。

  她拿起斗笠仔细端详,眼中流露出喜爱之色:“小同志,这斗笠上的画……挺别致啊。多少钱?”

  “三毛。”林向阳回答。

  女干部略微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国营店方向,又看了看手中这顶独一无二的斗笠,最终还是掏出了钱:“行,给我拿这顶吧!比那光板的有意思多了!”

  第一顶!成功以溢价售出!

  开了这个头,仿佛打开了局面。

  紧接着,一个看样子是跑业务的年轻男子,看中了那顶写着“向阳”字样的,觉得寓意好,也爽快地买下一顶。

  不到半小时,五顶“童趣笠”全部售罄!收入一块五毛钱!净利接近九毛!几乎追平了三十顶普通斗笠按一毛五出售的全部利润!

  而他们,只付出了五顶的成本和创意!

  剩下的二十五顶普通斗笠,虽然没有图案,但林向阳也不再急于低价抛售。

  他从中选出十顶品相最好的,决定如法炮制,让晓雨和晓梅继续加工。

  至于另外十五顶……他心中另有打算。

  首次试水大获成功,林家兄妹收拾东西回家时,脚步都是轻快的。

  创意带来的溢价和破局的成就感,远比单纯卖出东西更令人振奋。

  “大哥,你这法子太灵了!”卫国扛着没卖掉的斗笠,兴奋地说,“以后咱就卖画了画的!”

  晓梅则已经开始规划:“剩下的十顶,我和晓雨抓紧画。另外那些……大哥你打算怎么办?”

  林向阳看着淅淅沥沥的雨幕,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那十五顶,我们不卖了。或者说不直接卖钱。”

  “啊?那干嘛?”

  “送人。”

  林向阳吐出两个字,“送给街道办,送给李主任,送给平时对我们不错的邻居。就说感谢大家平时的照顾,剩下些斗笠,给大家应应急。”

  晓梅立刻明白了大哥的意图:“大哥你是想……做人情?”

  “对。”

  林向阳点头,“国营店降价,我们硬拼不过,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巩固关系,打造口碑。这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他深知,在这个人情社会,有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比眼前的几分几毛利润更重要。

  事情也正如林向阳所料。

  当他和卫国将十几顶普通的斗笠,分送给李爱华主任、赵大爷以及其他几家关系尚可的邻居时,收获的是一片赞誉和感激。

  “哎呀,向阳你这孩子太客气了!”

  “正是用得着的时候,真是雪中送炭啊!”

  “瞧瞧人家林家,就是会办事!”

  就连李爱华主任,拿着那顶斗笠,也对着林向阳露出了更加和煦的笑容,连声夸奖他想得周到,顾全大局。

  林家“仁义”、“厚道”的名声,在这场雨具风波中,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