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手机还亮着,屏幕上的航拍画面定格在那半截塑料布上。他没关APP,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竹楼门前砸出一串串水花。林晓棠站在他身后,手指则从平板边缘移开,指尖还残留着刚才放大图像时的力道。
“走吧。”陈默收起手机,声音不高,却像钉进湿漉漉的空气里。
两人快步穿过村道,脚底踩着积水与泥浆混合的路面。竹楼就在村东头,靠山而建,年久失修的廊檐下挂着几串干辣椒,颜色已经发暗。门是虚掩的,陈默抬手轻敲两下,没等回应就推开了。
屋里光线昏沉,一盏老式煤油灯摆在八仙桌上,火苗被风带着晃了晃。王德发背对着门坐在藤椅里,手里摩挲着一把算盘,指节粗大,动作缓慢。听见脚步声,他没有回头,只低声问:“这么急,是不是账又对不上了?”
“不是账。”陈默走近,把土地册放在桌上,“是地界。”
王德发这才转个身,眼神浑浊邦邦锐利。他盯着陈默看了几秒,又扫了一眼林晓棠,最后落在那份泛黄的册子上。“你们来找这个?”他声音沙哑,“我早说了,这些东西现在没人认。”
“可咱们认。”林晓棠开口,语气平稳,“三十年前划的地,不能让别人一夜之间改了名字。 ”
老人沉默片刻,缓缓站起身,走向墙角一个老旧木柜。他弯腰拉开最底层抽屉,取出一块油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本薄册,封皮上写着“青山村土地证——一九五三年”。底页已经脆化,边角卷曲,墨迹也有些褐色。
“这是我爹留下的。”王德发轻轻抚过封面,“那时候量地靠步测、绳拉。每一寸都记在本上,钉在石头缝中。后来改革换合同,这些东西就没人看了。”
陈默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地块编号、面积、四至界限。他指着西坡三号点的位置:“这里,当年坐标是多少?”
王德发接过册子,眯着眼细看,随后拿起算盘放在腿上,开始拨动珠子,他嘴里念着口诀,手指熟练的跳动,一个个数字在算盘上排列组合。林晓棠拿出笔记本,准备抄录换算结果。
“旧制用的是‘步’和‘丈’。”王德发一边算一边解释:“一步五尺,一丈十尺,换算成现在的米,得再乘系数。”
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雨势渐大,打在竹瓦上噼啪作响。三人围桌而坐,谁也没说话,只有算盘珠碰撞的声音断续响起。
突然,“啪”的一声脆响,最末一颗算盘珠猛地崩飞出去,直直撞在陈默左腿外侧——正是他牛仔裤破洞的位置。
他低头看了一眼,没动。
王德发愣住了,盯着那颗滚到地上的珠子,嘴唇微微发抖。“这……这不对。”他重新低头看向图纸,“西坡三号点,当年我们钉的是岩心桩,位置在北纬三十六度四分零七秒,东径一百一十八度二十九分三秒。按这图,偏移不该超过半米。”
“可现在偏移十米。”林晓棠接话,声音压得很低。
“不止。”王德发猛地抬头,“图纸上标的是硬岩基点,那种地方根本没法挪桩。除非……有人把原始标记毁了,再伪造新坐标。”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陈默蹲下身,捡起那颗算盘珠,放在掌心看了看,然后轻轻放回桌面。他重新翻开土地证,手指沿着一条红线滑动——那是生态保育区的边界线,蜿蜒如脉络。
“他们不是目标。”他说,“他们是想我们找不到起点。”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赵铁柱一头冲进来,蓑衣还在滴水,鲁班尺插在腰间,脸上满是泥痕。他喘着气,一进门就说:“后山不出了事!三个界桩全被人拖走了,底下埋了水泥墩,像是要立新桩!”
林晓棠立刻调出平板,将1953年边界线叠加到最新航测图上。新增的位移点连成一条斜线,正好切过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域。
“这不是零散动手。”她指着屏幕,“他们再画一条新的边界,绕开监控区,专挑林区交界处下手。”
赵铁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我已经让兄弟们去守着另外几处关键点,但现在问题是——我们拿什么证明那些桩原本在哪?总不能光靠一张老图吧?”
“这张图就够了。”王德发忽然站起来,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当年每根界桩都有登记号,埋深、材质、周边参照物全都记着。只要核对原始档案,谁动过,一清二楚。”
“问题是谁来认定?”林晓棠皱眉,“国土局要看的是官方备案资料,这份1953年的证,能作为法律依据吗?”
“不一定能直接用。”陈默合上土地证,语气平静,“但它能证明变更过程不合法。如果原始坐标和现有登记不符,我们就有理由申请复核,叫停一切施工行为。”
赵铁柱点头“那赶紧复印,我去县里找人递材料。”
“慢着。”王德发拦住他,“复印可以,但原件不能离身。这东西一旦丢了,咱们连底牌也没了。”
陈默看着老人紧握算盘的手,点了点头。“先做备份。林晓棠负责扫描存档,赵铁柱联系测绘队,准备实布比对。我留下,跟王会计再核一遍所有关键点的换算数据。”
林晓棠打开扫描仪,小心翼翼地一页页翻动土地证。纸张脆弱,稍用力就会撕裂。她每翻一页都停下来拍照,再输入电子表格进行坐标转换。赵铁柱站在门口,一边擦蓑衣一边盯着外面的雨幕。
“这雨要是不停,明天山路更难走。 ”他说。
“那就今晚把数据弄准。”陈默坐在桌前,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道标记,“明天一早,我们带着原始记录上山,一根桩一根桩的对。”
王德发重新拨动算盘,继续结算下一个点的换算值。他的动作比之前更慢,但每一颗珠子落下都格外清晰。突然,他又停了下来。
“东岭那个点……”他喃喃道,“我记得当时为了避开塌方区,特意往南移了两步。可这图上写的,却是原位不动。”
“什么意思?”陈默抬头。
“意思是。”王德发抬起头,眼神凝重,“要么是当年记录错了,要么……这份图被人改过。”
屋里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冷了下来。
林晓棠停下手中的活,看向那页图纸。墨迹确实有些差异,某些数字的笔锋略显生硬,像是后来补写的。
“有没有可能……是誉抄时出的错?”她问。
“不可能。”王德发摇头,“这种证,每人只能保管一份原件,连复印件也没有。当年是我爹亲手抄的,他不会错,也不会让人改。”
陈默伸手接过那页纸,对着灯光细看。在“东岭一号”旁边,有一处极细微的刮痕,像是橡皮擦过又重新描墨。他用指甲轻轻蹭了蹭,表面墨迹微微凸起。
“这是覆盖过的。”他说,“有人想掩盖原始数据。”
赵铁柱走过来,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猛地一拳砸在门框上:“宏达早就动手人!说不定这些年一直在悄悄改边界,就等着今天一口气吞下去!”
“所以他们不怕我们查。”陈默低声说,“因为他们以为,证据早就没了。”
王德发慢慢把算盘抱在怀里,像是护什么宝贝。那颗崩落的珠子还躺在桌角,没人去捡。
“我还记得那天。”他忽然开口,“一九八三年冬天,全村人在雪地里立桩。你爸也在,拿着钢钎一点一点凿开冻土。他说——‘地是根,根乱了,家就散了。’”
陈默的手顿了一下。
屋外雨声渐弱,风却更大了,吹得竹楼吱呀作响。林晓棠合上扫描仪,把所有文件加密上传到云端备份。赵铁柱检查了一遍通讯设备,确认信号恢复。
“现在怎么办?”林晓棠问。
陈默站起身,把土地证复印件仔细折好,塞进口袋。他看向王德发:“你还能陪我们上山一趟吗?当面指认原始基点。”
老人没马上回答。他低头看向膝上的算盘,良久,才缓缓点头。
“我去。”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
赵铁柱转身推开竹门,湿冷的风灌进来。远处山脊隐没在雾中,几处轮廓依稀可见,像是被刀割过的痕迹。
陈默最后看了一眼桌上的老地图,墨线清晰,岁月斑驳。
他迈步走出竹楼,雨水顺着帽檐滑下,滴在工装裤的破洞边缘。
“走吧。”陈默收起手机,声音不高,却像钉进湿漉漉的空气里。
两人快步穿过村道,脚底踩着积水与泥浆混合的路面。竹楼就在村东头,靠山而建,年久失修的廊檐下挂着几串干辣椒,颜色已经发暗。门是虚掩的,陈默抬手轻敲两下,没等回应就推开了。
屋里光线昏沉,一盏老式煤油灯摆在八仙桌上,火苗被风带着晃了晃。王德发背对着门坐在藤椅里,手里摩挲着一把算盘,指节粗大,动作缓慢。听见脚步声,他没有回头,只低声问:“这么急,是不是账又对不上了?”
“不是账。”陈默走近,把土地册放在桌上,“是地界。”
王德发这才转个身,眼神浑浊邦邦锐利。他盯着陈默看了几秒,又扫了一眼林晓棠,最后落在那份泛黄的册子上。“你们来找这个?”他声音沙哑,“我早说了,这些东西现在没人认。”
“可咱们认。”林晓棠开口,语气平稳,“三十年前划的地,不能让别人一夜之间改了名字。 ”
老人沉默片刻,缓缓站起身,走向墙角一个老旧木柜。他弯腰拉开最底层抽屉,取出一块油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本薄册,封皮上写着“青山村土地证——一九五三年”。底页已经脆化,边角卷曲,墨迹也有些褐色。
“这是我爹留下的。”王德发轻轻抚过封面,“那时候量地靠步测、绳拉。每一寸都记在本上,钉在石头缝中。后来改革换合同,这些东西就没人看了。”
陈默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地块编号、面积、四至界限。他指着西坡三号点的位置:“这里,当年坐标是多少?”
王德发接过册子,眯着眼细看,随后拿起算盘放在腿上,开始拨动珠子,他嘴里念着口诀,手指熟练的跳动,一个个数字在算盘上排列组合。林晓棠拿出笔记本,准备抄录换算结果。
“旧制用的是‘步’和‘丈’。”王德发一边算一边解释:“一步五尺,一丈十尺,换算成现在的米,得再乘系数。”
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雨势渐大,打在竹瓦上噼啪作响。三人围桌而坐,谁也没说话,只有算盘珠碰撞的声音断续响起。
突然,“啪”的一声脆响,最末一颗算盘珠猛地崩飞出去,直直撞在陈默左腿外侧——正是他牛仔裤破洞的位置。
他低头看了一眼,没动。
王德发愣住了,盯着那颗滚到地上的珠子,嘴唇微微发抖。“这……这不对。”他重新低头看向图纸,“西坡三号点,当年我们钉的是岩心桩,位置在北纬三十六度四分零七秒,东径一百一十八度二十九分三秒。按这图,偏移不该超过半米。”
“可现在偏移十米。”林晓棠接话,声音压得很低。
“不止。”王德发猛地抬头,“图纸上标的是硬岩基点,那种地方根本没法挪桩。除非……有人把原始标记毁了,再伪造新坐标。”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陈默蹲下身,捡起那颗算盘珠,放在掌心看了看,然后轻轻放回桌面。他重新翻开土地证,手指沿着一条红线滑动——那是生态保育区的边界线,蜿蜒如脉络。
“他们不是目标。”他说,“他们是想我们找不到起点。”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赵铁柱一头冲进来,蓑衣还在滴水,鲁班尺插在腰间,脸上满是泥痕。他喘着气,一进门就说:“后山不出了事!三个界桩全被人拖走了,底下埋了水泥墩,像是要立新桩!”
林晓棠立刻调出平板,将1953年边界线叠加到最新航测图上。新增的位移点连成一条斜线,正好切过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域。
“这不是零散动手。”她指着屏幕,“他们再画一条新的边界,绕开监控区,专挑林区交界处下手。”
赵铁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我已经让兄弟们去守着另外几处关键点,但现在问题是——我们拿什么证明那些桩原本在哪?总不能光靠一张老图吧?”
“这张图就够了。”王德发忽然站起来,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当年每根界桩都有登记号,埋深、材质、周边参照物全都记着。只要核对原始档案,谁动过,一清二楚。”
“问题是谁来认定?”林晓棠皱眉,“国土局要看的是官方备案资料,这份1953年的证,能作为法律依据吗?”
“不一定能直接用。”陈默合上土地证,语气平静,“但它能证明变更过程不合法。如果原始坐标和现有登记不符,我们就有理由申请复核,叫停一切施工行为。”
赵铁柱点头“那赶紧复印,我去县里找人递材料。”
“慢着。”王德发拦住他,“复印可以,但原件不能离身。这东西一旦丢了,咱们连底牌也没了。”
陈默看着老人紧握算盘的手,点了点头。“先做备份。林晓棠负责扫描存档,赵铁柱联系测绘队,准备实布比对。我留下,跟王会计再核一遍所有关键点的换算数据。”
林晓棠打开扫描仪,小心翼翼地一页页翻动土地证。纸张脆弱,稍用力就会撕裂。她每翻一页都停下来拍照,再输入电子表格进行坐标转换。赵铁柱站在门口,一边擦蓑衣一边盯着外面的雨幕。
“这雨要是不停,明天山路更难走。 ”他说。
“那就今晚把数据弄准。”陈默坐在桌前,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道标记,“明天一早,我们带着原始记录上山,一根桩一根桩的对。”
王德发重新拨动算盘,继续结算下一个点的换算值。他的动作比之前更慢,但每一颗珠子落下都格外清晰。突然,他又停了下来。
“东岭那个点……”他喃喃道,“我记得当时为了避开塌方区,特意往南移了两步。可这图上写的,却是原位不动。”
“什么意思?”陈默抬头。
“意思是。”王德发抬起头,眼神凝重,“要么是当年记录错了,要么……这份图被人改过。”
屋里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冷了下来。
林晓棠停下手中的活,看向那页图纸。墨迹确实有些差异,某些数字的笔锋略显生硬,像是后来补写的。
“有没有可能……是誉抄时出的错?”她问。
“不可能。”王德发摇头,“这种证,每人只能保管一份原件,连复印件也没有。当年是我爹亲手抄的,他不会错,也不会让人改。”
陈默伸手接过那页纸,对着灯光细看。在“东岭一号”旁边,有一处极细微的刮痕,像是橡皮擦过又重新描墨。他用指甲轻轻蹭了蹭,表面墨迹微微凸起。
“这是覆盖过的。”他说,“有人想掩盖原始数据。”
赵铁柱走过来,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猛地一拳砸在门框上:“宏达早就动手人!说不定这些年一直在悄悄改边界,就等着今天一口气吞下去!”
“所以他们不怕我们查。”陈默低声说,“因为他们以为,证据早就没了。”
王德发慢慢把算盘抱在怀里,像是护什么宝贝。那颗崩落的珠子还躺在桌角,没人去捡。
“我还记得那天。”他忽然开口,“一九八三年冬天,全村人在雪地里立桩。你爸也在,拿着钢钎一点一点凿开冻土。他说——‘地是根,根乱了,家就散了。’”
陈默的手顿了一下。
屋外雨声渐弱,风却更大了,吹得竹楼吱呀作响。林晓棠合上扫描仪,把所有文件加密上传到云端备份。赵铁柱检查了一遍通讯设备,确认信号恢复。
“现在怎么办?”林晓棠问。
陈默站起身,把土地证复印件仔细折好,塞进口袋。他看向王德发:“你还能陪我们上山一趟吗?当面指认原始基点。”
老人没马上回答。他低头看向膝上的算盘,良久,才缓缓点头。
“我去。”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
赵铁柱转身推开竹门,湿冷的风灌进来。远处山脊隐没在雾中,几处轮廓依稀可见,像是被刀割过的痕迹。
陈默最后看了一眼桌上的老地图,墨线清晰,岁月斑驳。
他迈步走出竹楼,雨水顺着帽檐滑下,滴在工装裤的破洞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