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实验室的灵感火花.土地认养新思路-《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

  王德发把工资清单递过来就走了,门在风里晃了半响才落定。陈默站在原地,手里那张纸边角磨损,字迹泛黄,像一块干涸的河床。 他没再看第二眼,直接夹进笔记本,转身抓起外套往东坡走。

  钢筋堆在坡下,防雨布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底下冷硬的轮廓。他蹲下身数了第三排的螺纹钢,十七根,和昨天报的差两根。施工队的三轮车刚走,车辙印还湿着,泥水混着碎石,一路往村外延伸。

  手机震起来时,他正掏记事本准备记账。

  “你马上来实验室。”林晓棠声音压得很低,但语迅很快,“我有事。”

  “材料出问题了?”他问。

  “不是材料。是钱的是,新办法。”

  陈默皱眉。昨夜刚答应王德发要清账,现在又提新方案,他第一反应是抵触。账目不清,再多的点子也只是空中楼阁。

  但他还是去了。

  实验室在村委会后头的小平房里,门没锁。推开门,林晓棠正背对着他,手里拿着一叠泛黄的纸页,最上面是那份1983年土地承包合同的复印件。他把它平铺在桌上,手里停在背面一行小字上:“农户可自主决定土地经营方式”。

  “你看这句。”她说,没回头,“王德发昨天说‘账不清,制度就是纸’,可如果制度本身就能变成钱呢?”

  陈默走近,袖口蹭到桌角,沾了层灰。他没擦。

  “什么意思。”

  “我在整理我爸留下的资料,翻到这份合同。突然想到——既然土地经营权可以自主决定,那能不能让城里人提前‘认养’一块地?付钱,种什么,怎么种,他们说了算一部分。我们收预付款,解决启动资金。”

  陈默没说话。

  “不是赊工,也不是借钱。”她转过身,“是预售。他们买的是未来一季的收成,也是参与感。我们拍视频、编号、签电子合同,每块地挂名字,每周更新长势。钱先到账,账就清了, 工时也能折得踏实。”

  陈默盯着那行小字看了几秒,。

  “城里人凭什么相信我们?连王德发都不信。”

  “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林晓棠抽出一张草纸,上面画着简单的流程图,“认养人名字上公示牌,地头立牌子,扫码能看到土地编号、责任人、种植计划。我们每周发生长日志收获后直邮到家。不是靠嘴说,是靠过程透明。”

  她顿了顿,“而且,她们能来。插秧、收稻,带孩子体验农活。算亲子农旅。一亩地分十块,每块年费两千,二十人认养就是四万,够撑三个月。”

  陈默沉默。

  他想起昨夜王德发发来的工资单——张有才多记了十天工。如果资金是提前进来的,每一笔都有记录,每一笔都对应着具体地块和责任人, 那账就不是事后解释,而是事前锁定。

  “这法子。”他慢慢开口,“不靠赊,不靠借,靠的是把没成长起来的东西,变成能用的钱。”

  “对。”林晓棠点头,“咱们村不缺地,缺的是让外人先付钱的信任机制。现在,我们可以把‘信任’变成可追踪、可验证的东西。”

  陈默走到墙边的白板前,拿起红笔。

  “认养人付钱,地头挂牌,名字公示。”他写,“每周更新长势,扫码可查。收获直邮,附检查报告。额外服务——可预约农事体验,算民宿联动。”

  他停笔, 回头,“这不光是筹钱。”

  “是什么? ”

  “是把咱们村的故事卖出去。”他嘴角动了动,“一粒米,从哪块地来,谁种的,施的什么肥,全过程看得见。城里人买的不是米,是安心,是参与,是能讲给孩子听的源头。”

  林晓棠眼睛亮了一下。

  她接过笔,在白板上补了一行:“首期试点,五亩,二十名认养人,目标四万元。”

  陈默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土地认养模式启动——预付闭环,监督前置,收益预支。”下面画了一条横线,和之前写的“账目风险”那条并列。

  “王德发要查账,我们就让他查。 ”他说,“但现在,我们不止在还旧账,还在建新账。新账从第一笔预付款开始,就得清清楚楚。”

  “问题是技术。”林晓棠指了指电脑,“扫码系统、电子合同、生产日志上传,得搭平台。我们没这人手。 ”

  “找李秀梅。”陈默说,“她有媒体资源,能联系技术团队做简易小程序。先用最简单的——拍照、编号、上传,后台留记录。 ”

  “村民呢?他们能懂‘认养’?”

  “不用他们懂。”陈默合上本子,“我们做出来,让他们看结果。赵铁柱垫过钱,李二狗多交了信号费。他们都在赌咱们能成。现在,我们得让他们看见赢面。”

  林晓棠低头,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包种子,放在合同复印件旁边。野菜种,她常带在身上。

  “其实。”她轻声说,“我爸当年就摁搞生态种植,注册品牌,走高端路线。但他不敢动,怕失败。现在我们敢,是因为有人愿意一起扛。 ”

  陈默看着那份合同,忽然问:“你爸为什么留着这个? ”

  “他说,这是底线。”她抬眼,“地是农民的根本,经营权在自己手里,就不怕别人夺走。 ”

  “现在,我们得让它变成活路。 陈默拿起红笔,在黑板上圈出“预付—监督— 交付”三个词,“钱先进来,账先立正,工时才有底气记下去。王德发要明细,我们就给他看得见的明细。”

  他顿了顿,“明天,我去县里,找李秀梅,搭平台。你准备试点地块,选五亩土质最好的,分好编号。再写一份认养协议模板,电子版、纸质版都要。”

  “要是没人认呢? ”

  “那就我们自己先认。 ”陈默说,“你一块,我一块,赵铁柱一块,李二狗一块。名字挂上去,视频拍起来。只要地里真种了东西,真有人管,总会有人信。 ”

  林晓棠没再问。她抽出一张新纸,开始写协议框架:认养期限、土地编号、管理责任、交付标准、违约条款。

  陈默走到窗边。风从山口吹进来,卷着碎草,打在玻璃上沙沙响。东坡的脚手架还在,钢筋堆得整齐了些,是施工队早上补的货。

  他掏出手机,打开通讯录,找到李秀梅的电话,拨了出去。

  “喂,是我。”他说,“有个事,得你帮忙。不是曝光谁,是帮我们卖点东西。”

  林晓棠抬头。

  “卖什么?”

  “卖地。”他对着电话说,“不是卖,是让人先认养。你认识做小程序的人吗?要快,要简单,能扫码看地那种。”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

  “你疯了。”李秀梅声音拔高,“城里人花钱买农村的地,你当他们是慈善家?”

  “不是慈善。”陈默看着白板上的流程图,“是消费。他们买的是透明,是参与,是能晒朋友圈的‘我家有块田’。你帮我找人,三天内把系统搭上来。”

  “你有地?有合同?有检测能力?”

  “有地,有承包权。有种植计划。”他顿了顿,“还有一份1983年的合同,写着‘农户可自主决定土地经营方式’。”

  李秀梅又静了几秒。

  “你等我电话。”她说“我认识一个做农业电商的,刚被公司裁了,正闲着。”

  电话挂断。

  林晓棠已经把协议草稿列到第三条,钢笔在纸上沙沙地走。她抬头,看见陈默站在窗边,手里还捏着手机。

  “他答应了?”

  “她说等电话。”陈默走回来,看着白板,“系统一通,我们就发第一期认养公告。标题我都想好了——‘你在城里养猫,我们在青山村替你养一块地 ’。”

  林晓棠笑了下,小虎牙露出来。

  “这标题能行。”

  “不止标题。”陈默拿起笔,在协议草稿最上方写下试怎么目标:“首期五亩,二十人,四万元。”然后签下自己的名字,日期空着。

  “钱一进来,第一笔就用于排水沟材料款。”他说“第二笔,补上赵铁柱垫的八千。第三笔,启动民宿地基施工。每一笔都公示,连王德发都能在系统里查到流向。”

  林晓棠把钢笔帽按上,轻轻放在合同复印件旁边。

  “这回,账不是我们说了算。”她说,“是系统记的,是摄像头拍的,是快递单号跟着的。”

  陈默点头。

  他走到门边,拉开手柄。

  “我去东坡,看看钢筋是不是都齐了。”他说,“你把协议改好,明天一早发我。”

  林晓棠应了一声,低头继续写。

  陈默走出试验室,风迎面吹来,袖口的泥点已经干了,硬邦邦的。他没抖,直接把手插进裤兜,脚步没停。

  手机在兜里震了一下。

  他掏出来,是李秀梅发过短信:“人找到了,做过的,要价不高,但有个条件——他要实地看看地,拍点视频。”

  陈默停下脚步,抬头。

  东坡的脚手架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防雨布被风吹得鼓起来,像一张即将张开的帆。

  他回短信:“明天早上九点,地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