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账本前的对峙.透明化初始成效-《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

  赵铁柱一夜没合眼,陈默天没亮就进了村委会。他把笔记本从内袋抽出来,纸页边缘已经磨毛,昨夜写的字压着前几页的工时记录。他翻到中间,停住,用指甲在一行数字下面画了道线。

  林晓棠推门进来时,他正对着那行数发愣。

  “你真把账全理出来了?”她站在桌边,声音压着,像怕惊动什么。

  “不止是报名的工时。”陈默头没抬,“前年修路欠的三千两百七十六,去年防汛临时雇人的八百五,还有仓库翻修用的水泥款,一笔没落。赵铁柱守了一夜,我不能让人白守。”

  林晓棠没说话,拉开抽屉取了支笔。她把账本推近自己,对照陈默手写的草稿,开始誉抄。每写一笔,就在后面标上“凭证附后”。

  陈默盯着她手写的字。指节上有茧,笔杆压出一道浅痕。他忽然想起王德发那晚摔门离去时说的话:“不见明细,我不签一个字。”

  他合上笔记本,又打开,翻到新页。

  “还得加一栏,原始票据编号。”他说,“谁想查,直接调附件。”

  林晓棠点头,笔尖没停。

  太阳爬过屋檐时,王德发拄着拐来了。他没敲门,门本来就没关严。算盘搁在臀弯里, 拐杖点地,声音沉。

  陈默抬头,没起身。

  “德发叔。”

  王德发不说话,把算盘往桌上一放,发出“啪”的一声。他盯着林晓棠手里的账本,目光从封皮滑到页角,又扫向桌上摊开的几叠纸。

  “这就是你说的明细?”

  “是。”陈默把笔记本推过去,“从旧账开始,一笔一笔列的。你先看修路那笔,三千二百七十六,签工是七个人,名字都在附件里。当时村里没钱,拖到现在,列入优先偿还。 ”

  王德发没动,只眯眼。

  “新账呢?”

  “二十户报名,三千零十二工时。 ”陈默翻开账本第二页,“按日均一百折算,三十二万一千二百。不预支,不 发钱,记凭证。项目回款后,按比例对付。”

  王德发伸手,把账本拉过去。他从兜里掏出老花镜,戴上,一页页翻。算盘珠子在他手里无声拨动,像是在心里算。

  林晓棠停下笔,看着他。

  翻到第三页,他突然抬头:“水泥价,三百一十五,镇上要三百二十。”

  “赵铁柱联系的供应商,打了九七折。”陈默从档案盒抽出一张收据,“发票在这,签收人是李秀梅,她那天跟着去的。”

  王德发接过发票,对着光看了看,又翻回账本,核对编号。他没说话,继续往下翻。

  第四页是人工折算标准。 陈默写了三条:普通劳力每天八小时算一天工,技术员按一倍半计。特殊时段(如防汛、抢收)上浮百分之二十。

  “谁定的?”王德发问。

  “我和铁柱、秀梅、晓棠碰过两次。”陈默说,“也问过报名的七户人,没人反对。”

  王德发手指在“特殊时段”那行停了两秒,又往下。

  第五页是材料采购清单。钢筋、水泥、 防水布、电线,每样都标了单价、数量、供应商、收货人。

  他忽然问:“这防水布,为啥比上次便宜四块?”

  “换了厂家。”陈默抽出另一张单据,“原来那家断货,新厂是晓棠农大同学介绍的,量大,压了点价,样品在仓库,你随时能看。”

  王德发没接单据,合上账本,摘下眼镜。

  “凭证呢?”

  陈默打开档案盒,把一叠纸递过去:“工时签到表、采购合同复印件、收货单、发票、照片打印件。”每张都用回形针别着,标了编号。

  王德发一张张翻。他动作慢,但仔细。翻到一张签到表时,手指停住。

  “张老三,七月十二,挖沟,八小时。”他念出来,“他那天下午不是去镇上赶集了?”

  “去了,但上午干了四小时, 下午回来接着干。”陈默说,“他签了两次,表上有备注。”

  王德发翻到备注栏,看了眼,继续。

  林晓棠轻轻碰了下陈默的胳膊。

  他明白她的意思。

  他起身,从墙角搬出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张A4纸,标题是手写的:“咱们村的钱,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下面是简表:收入项——工时入股、材料折价、外部支持;支出项——人工、送购、运维。

  “公示用的。”他说,“明天挂村委会门口。”

  王德发没看那块板,盯着手里的票据。

  屋里安静下来。

  过了半分钟,他把票据收回档案盒,合上盖子。

  “账,我看了。”他说, “旧账没混进来,新账有凭有据。工时折算标准也说得过去。”

  他停顿一下。

  “但公告栏这东西,能信吗?村民看了,能看懂吗?”

  “能。”林晓棠开口,“我们设计很简单。工时、钱数、用途,三栏。谁想查细节,来村委会调原件。 ”

  王德发看了他一眼,又看向陈默。

  “你就不怕有人挑刺?”

  “怕。”陈默说,“但怕也不能不干,铁柱守了一夜,不是为了防贼,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事,经得起查。”

  王德发没动。

  他慢慢把眼镜折好,塞回兜里。拐杖点地,转身要走。

  走到门口,他停下。

  从怀里摸出个红章,印面磨得发亮。他走回来,翻开账本最后一页,在空白处盖下:“暂予备案”。

  印章红得刺眼。

  他收起章,转身,手扶门框时又停住。

  “明天早上六点,村委会。”他说,“我来教你们用算盘核账。一天教一笔,谁想学,都来。”

  门关上。

  林晓棠看着账本上的红印,轻声问:“他真信了?”

  “不是信我。”陈默把账本合上,放进档案盒,“是信这套设备能查、能对、能翻出来。”

  他站起身,走到木板前,把标题下面那张纸重新压了压。

  “明天起,每天更新。”

  林晓棠走过来,拿起笔,在标题旁边加了一行小字:“可查原始凭据,联系人:陈默、林晓棠”。

  陈默看了眼,没说话。

  外面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张老三探头出来,手里捏着张纸。

  “那个……公告栏,我能看看吗?”

  陈默点头,把木板转过去。

  张老三凑近,眯眼读着表格,手指在“工时入股”那行划过。

  “三千零十二……这数咋算的?”

  “报名二十户,累计工时。”陈默说,“你报了三天,算三天工。”

  “那……能查我签的到没?”

  “能。”林晓棠打开档案盒,“你找七月十五那张,第三行。”

  张老三低头翻,找到自己的名字,手指停在签名上。

  他抬头,咧嘴一笑:“还真是我写的。”

  又进来两个村民,围着木板看。有人问水泥价,有人问分红时间,陈默一一答了。

  王德发没走远。他站在村委会 外的石墩上,背着手,看着一群人围在木板前。

  他没说话,拐杖轻轻点地。

  太阳照在公示栏上,纸面反着光。

  陈默走过来,站在他旁边。

  “德发叔。”

  王德发没看他,只说,“你这本账,算盘能打,手机也能记,可人心里那笔账,不好算。”

  “我知道。”陈默说。

  “有人想占便宜,有人怕吃亏,有人光看眼前。”王德发顿了顿,“你把账摆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说你好,是为了他们自己看明白。”

  陈默点头。

  “下一步呢?”

  “等认养启动。”陈默说,“预付款进来,账上就能动了。”

  王德发哼了一声:“钱没到账,账先摆出来。你这步,走得险。”

  “单的走。”陈默说,“不走这步,后面全卡住。”

  王德发看了他一眼,转身要走。

  走到巷口,他停下,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是刚才林晓棠贴的公示表复印件。

  他折好,塞进上衣内袋。

  村委会门口,张老三还在问问题。

  “我儿子在城里,能不能替我报名?”

  “能。”林晓棠说,“签电子协议,工时算你的。”

  “那……他要查账呢?”

  “扫码。”他指了指木板角落,“这里有个码,扫了就能看公示内容,还能预约查原件。”

  张老三掏出手机,手有点抖。他点开扫码,页面跳出来,盯着看了十秒。

  “真有……”他喃喃,“真有这东西。”

  他抬头,对陈默说:“我回去也叫我兄弟来看看。”

  人渐渐散了。

  林晓棠把木板搬到门口,用砖压住两边,免得被风吹倒。

  陈默站在台阶上,看着空下来的院子。

  赵铁柱昨晚守了一夜,今天一早去补觉了。仓库的设备没动,摄像头明天通电。

  他摸了摸裤兜里的笔记本。

  账本已经翻开第一页。

  公示栏立起来了。

  有人开始问,开始查,开始信。

  王德发盖了章,还答应来教算账。

  这些事一件件落了地,像钉子敲进木头,发出闷响。

  他转身回屋,拿起笔,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财务公示启动,首日,七人查阅,无异议。”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

  林晓棠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叠新打印的公示表。

  “明天更新,我加了工时明细。”她说。

  陈默点头,合上本子。

  外面,太阳偏西,光斜照在公示栏上,纸页微微翘起一角。

  张老三的儿子站在木板前,手机举着,正在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