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刚散,村委会仓库门口堆着几块烧过的木梁,焦黑的四面朝天。李二狗蹲在边上,用卷尺量着一根完好的横木,嘴里念着尺寸。他抬头看了眼工地,陈默正站在公示板前翻本子,袖口沾着泥灰。
王德发拄着拐从巷口过来,脚步慢但稳。他绕到仓库后墙,看见张婶站在台阶下,手里攥着个布包,指节发白。
“你这是……?”王德发问。
张婶没抬头,声音压得很低:“我想捐点东西。”
王德发愣了下。他知道张婶节俭,连针线都舍不得扔,更别说拿东西出来。
“拿什么?”
她没答,只把布包递过去。王德发接过来,解开一角,里面是一只银镯,样式老旧,边沿磨得发亮。
“祖上传的。”她说,“换套课桌椅,行不行?”
王德发没动,盯着那镯子看了几秒。他知道这东西对张婶意味着什么。她男人瘫在床上十几年,儿子在外头打工从不寄钱,这镯子是她唯一值钱的物件。
“你真的想好了?”
“我想好了。”她声音轻,却没抖,“我见他们把歪的架子一根根扶正。把松的钢筋一根根绑牢。她们没糊弄,我也不该藏着。”
王德发点点头,拄拐往村委会走。陈默听见声音抬头,看见他手里布包的一角露出银光。
“张婶捐的。”王德发把包放在桌上,“她说,换套课桌椅。”
陈默没立刻接话。他打开布包看了看,又合上,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本新账本,封面写着“爱心台账”四个字
“不记个人名,只记用途。”他说,“银镯折价,用于采购教学物资,账目公开。”
王德发点头:“我来记。”
陈默拿起笔,在第一页写下:“一、 银镯一只,估价一千两百元,定向用于村小课桌椅采购。”下面留出签名栏,他写上:“接收:陈默”,又在监督栏写下“王德发”。
张婶站在门口,听见了,没说话,转身走了。她走得很慢,背有点弯,但脚步没停。
不到一个钟头,林晓棠抱着图纸进来,看见台账本放在桌上,翻开看了一眼,抬头问:“谁开头的?”
“张婶。”王德发说。
林晓棠怔了下。她记得刚来村时,张婶当面质问陈默:“你们年轻人,走的走,骗的骗,还得有真心?”那时她连一杯水都舍不得倒给他们。
他低头看着那行字,忽然说:“我画个图吧,把东西怎么用的标出来。”
她在纸上画了个方框,写上“爱心捐赠流向图”,下面分两栏:来源、去向。银镯连向“课桌椅”旁边标注价格和采购时间。
“贴出去。”她说,“让大家看得见。”
陈默点头。林晓棠拿着图走到公示栏前,用图钉钉好。阳光斜照过来,纸页微微颤动。
中午前,村东头的老赵头来了,提着三把锄头,柄都磨出了油光。
“旧了,用不了啦。”他说,“给你们工地使。”
陈默接过来,登记进台账。王德发拿出算盘,噼啪打了几下,报出估价:“每把三十,共九十。”
老赵头摆手:“不要钱,就登记个名。”
“登记用途。”陈默纠正,“三把锄头,用于工地土方作业,后续归还或折损公示。”
老赵头咧嘴笑了:“你这人,死板。”
话是这么说,他走时脚步轻快。
下午,陆续有人来。有人送旧柜子,说能改民宿储物;有人搬来凉席,说是防潮垫底用得上;还有人拿来一攥老瓷碗,说是将来农家乐开张能摆台面。
仓库一角很快堆满了东西。赵铁柱路过看见, 二话不说,回家腾了间空仓房,回来吆喝了几个后生:“都给我搬。”
青壮年轮班上阵,一趟趟往新仓库运。李二狗从工地下来,看见他们在搬一箱旧电线,走过去搭了把手。
箱子沉,他蹲着挪了几步,额上冒汗,陈默看见,走过来想接,他摇摇头:“我自己来。”
箱子放到新仓地上,他直起腰,从工裤内袋掏出一张纸条:“这些线,还能用,别扔。”
陈默接过纸条, 上面列着规格和长度。他抬头:“你从哪儿弄的?”
“以前收的废品,留着没卖。”李二狗说,“现在,不用卖了。”
他说完转身就走,背影挺直。王德发在边上记台账,翻到备注页,写了一行小字:“李姓青年,无欠账。”
天快黑时,林晓棠更新了流向图,新添了几行:
旧柜→民宿储物改造
竹席→男主是材防潮层
瓷碗→未来餐饮储
她拿图钉钉好,退后一步看了看,对陈默说:“明天得加个分类标签,不然容易乱。”
陈默点头:“找人做了个架子,分门别类摆。”
话音刚落,外头传来争执声。两人走出去,看见一户人家在门口拉扯。老太太抱着个木匣子要出门,儿媳妇拦着不让。
“那是你爸留下的!” 儿媳妇喊,“不能拿去捐!”
“我就是想捐点有用的!”老太太声音发颤,“村里修房子,缺人手缺东西,我这点家当,放着也是放着!”
陈默走过去,没说话。王德发拄着拐上前,问:“匣子里是什么?”
“一对老瓷碗。”老太太说,“民国的,没证,但老辈人都知道。”
王德发看了看,对儿媳妇说:“不卖,不丢,登记在册。用不上,原样还;用不上,写进村史。”
儿媳妇愣住。
陈默补充:“所有人捐赠,自愿为先,可随时取回。我们只管用,不管留。”
女人咬着嘴唇,终于松了手。
当晚,台账本记到第十七项。陈默合上本子,走到仓库门口。屋里堆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窄了。他伸手 扶了扶歪斜的竹席捆,听见外面脚步声。
李二狗走过来,手里拎着个帆布袋。
“又有什么?”陈默问。
“胶鞋。”他把袋子放在门口,“八双,新的,放了三年。”
陈默看了他一眼:“你怎么总有这些?”
李二狗没答,只说:“工地踩泥,用得上。”
他转身要走,陈默叫住他:“明天开始,捐赠点要排班守夜,你愿不愿管? ”
李二狗顿了顿:“我值夜班。”
“那就晚上来。”陈默说,“登记、看货、防火。”
李二狗点头,走了。
陈默回到屋里,翻开台账,在第十八项写下:“胶鞋八双,用于工地劳保。”监督栏,王德发已签了字。
林晓棠进来,手里拿着相机:“我拍了堆货的照片,明天打印出来贴墙上,比画图更清楚。”
“好。”陈默说。
她看了眼本子:“张婶的名字,要不要写上去?”
“她没留名。”
“但我记住了。”林晓棠低声说,“第一批民宿体验,我想请她。”
陈默没反对。
第二天一早,捐赠的人更多了。有人送来旧书,说能给孩子建闯览角;有人拿来铁皮箱,说是防水防潮能存工具:连村西头的聋哑老人都来了,用手比划着,把一叠毛线递到林晓棠手里。
林晓棠看不懂手语,王德发过来帮忙翻译;“她说,织毛衣,冬天给工人暖手。”
林晓棠眼眶一下子红了,她把毛线抱在怀里,用力点头。
中午,赵铁柱带人焊了个铁架,立在新仓门口,分上下三层,贴上标签:建材类、日用类、待定类。大家自觉分类摆放,秩序井然。
陈默站在仓库门口,手里拿着刚更新的台账。阳光照在纸页上,字迹清晰。他抬头看工地,模板已经重新加固,钢筋绑扎整齐,工人们低头作业,没人喧哗。
李二狗从高处下来,走到他身边,低声说:“西侧脚手架,昨晚我查了,没问题。”
陈默把台账递给他:“你看看,有没有漏记的。”
李二狗接过本子,翻到最新一页。他的手指在“胶鞋八双”那一行停了停,没说话,把本子还了回去。
陈默没接,只说:“明天开始,台账交你保管,行不行?”
李二狗猛地抬头。
陈默看着他:“你要是不愿意,就当我没说。”
李二狗嘴唇动了动,最后只吐出两个字:“我管。”
王德发拄着拐从巷口过来,脚步慢但稳。他绕到仓库后墙,看见张婶站在台阶下,手里攥着个布包,指节发白。
“你这是……?”王德发问。
张婶没抬头,声音压得很低:“我想捐点东西。”
王德发愣了下。他知道张婶节俭,连针线都舍不得扔,更别说拿东西出来。
“拿什么?”
她没答,只把布包递过去。王德发接过来,解开一角,里面是一只银镯,样式老旧,边沿磨得发亮。
“祖上传的。”她说,“换套课桌椅,行不行?”
王德发没动,盯着那镯子看了几秒。他知道这东西对张婶意味着什么。她男人瘫在床上十几年,儿子在外头打工从不寄钱,这镯子是她唯一值钱的物件。
“你真的想好了?”
“我想好了。”她声音轻,却没抖,“我见他们把歪的架子一根根扶正。把松的钢筋一根根绑牢。她们没糊弄,我也不该藏着。”
王德发点点头,拄拐往村委会走。陈默听见声音抬头,看见他手里布包的一角露出银光。
“张婶捐的。”王德发把包放在桌上,“她说,换套课桌椅。”
陈默没立刻接话。他打开布包看了看,又合上,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本新账本,封面写着“爱心台账”四个字
“不记个人名,只记用途。”他说,“银镯折价,用于采购教学物资,账目公开。”
王德发点头:“我来记。”
陈默拿起笔,在第一页写下:“一、 银镯一只,估价一千两百元,定向用于村小课桌椅采购。”下面留出签名栏,他写上:“接收:陈默”,又在监督栏写下“王德发”。
张婶站在门口,听见了,没说话,转身走了。她走得很慢,背有点弯,但脚步没停。
不到一个钟头,林晓棠抱着图纸进来,看见台账本放在桌上,翻开看了一眼,抬头问:“谁开头的?”
“张婶。”王德发说。
林晓棠怔了下。她记得刚来村时,张婶当面质问陈默:“你们年轻人,走的走,骗的骗,还得有真心?”那时她连一杯水都舍不得倒给他们。
他低头看着那行字,忽然说:“我画个图吧,把东西怎么用的标出来。”
她在纸上画了个方框,写上“爱心捐赠流向图”,下面分两栏:来源、去向。银镯连向“课桌椅”旁边标注价格和采购时间。
“贴出去。”她说,“让大家看得见。”
陈默点头。林晓棠拿着图走到公示栏前,用图钉钉好。阳光斜照过来,纸页微微颤动。
中午前,村东头的老赵头来了,提着三把锄头,柄都磨出了油光。
“旧了,用不了啦。”他说,“给你们工地使。”
陈默接过来,登记进台账。王德发拿出算盘,噼啪打了几下,报出估价:“每把三十,共九十。”
老赵头摆手:“不要钱,就登记个名。”
“登记用途。”陈默纠正,“三把锄头,用于工地土方作业,后续归还或折损公示。”
老赵头咧嘴笑了:“你这人,死板。”
话是这么说,他走时脚步轻快。
下午,陆续有人来。有人送旧柜子,说能改民宿储物;有人搬来凉席,说是防潮垫底用得上;还有人拿来一攥老瓷碗,说是将来农家乐开张能摆台面。
仓库一角很快堆满了东西。赵铁柱路过看见, 二话不说,回家腾了间空仓房,回来吆喝了几个后生:“都给我搬。”
青壮年轮班上阵,一趟趟往新仓库运。李二狗从工地下来,看见他们在搬一箱旧电线,走过去搭了把手。
箱子沉,他蹲着挪了几步,额上冒汗,陈默看见,走过来想接,他摇摇头:“我自己来。”
箱子放到新仓地上,他直起腰,从工裤内袋掏出一张纸条:“这些线,还能用,别扔。”
陈默接过纸条, 上面列着规格和长度。他抬头:“你从哪儿弄的?”
“以前收的废品,留着没卖。”李二狗说,“现在,不用卖了。”
他说完转身就走,背影挺直。王德发在边上记台账,翻到备注页,写了一行小字:“李姓青年,无欠账。”
天快黑时,林晓棠更新了流向图,新添了几行:
旧柜→民宿储物改造
竹席→男主是材防潮层
瓷碗→未来餐饮储
她拿图钉钉好,退后一步看了看,对陈默说:“明天得加个分类标签,不然容易乱。”
陈默点头:“找人做了个架子,分门别类摆。”
话音刚落,外头传来争执声。两人走出去,看见一户人家在门口拉扯。老太太抱着个木匣子要出门,儿媳妇拦着不让。
“那是你爸留下的!” 儿媳妇喊,“不能拿去捐!”
“我就是想捐点有用的!”老太太声音发颤,“村里修房子,缺人手缺东西,我这点家当,放着也是放着!”
陈默走过去,没说话。王德发拄着拐上前,问:“匣子里是什么?”
“一对老瓷碗。”老太太说,“民国的,没证,但老辈人都知道。”
王德发看了看,对儿媳妇说:“不卖,不丢,登记在册。用不上,原样还;用不上,写进村史。”
儿媳妇愣住。
陈默补充:“所有人捐赠,自愿为先,可随时取回。我们只管用,不管留。”
女人咬着嘴唇,终于松了手。
当晚,台账本记到第十七项。陈默合上本子,走到仓库门口。屋里堆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窄了。他伸手 扶了扶歪斜的竹席捆,听见外面脚步声。
李二狗走过来,手里拎着个帆布袋。
“又有什么?”陈默问。
“胶鞋。”他把袋子放在门口,“八双,新的,放了三年。”
陈默看了他一眼:“你怎么总有这些?”
李二狗没答,只说:“工地踩泥,用得上。”
他转身要走,陈默叫住他:“明天开始,捐赠点要排班守夜,你愿不愿管? ”
李二狗顿了顿:“我值夜班。”
“那就晚上来。”陈默说,“登记、看货、防火。”
李二狗点头,走了。
陈默回到屋里,翻开台账,在第十八项写下:“胶鞋八双,用于工地劳保。”监督栏,王德发已签了字。
林晓棠进来,手里拿着相机:“我拍了堆货的照片,明天打印出来贴墙上,比画图更清楚。”
“好。”陈默说。
她看了眼本子:“张婶的名字,要不要写上去?”
“她没留名。”
“但我记住了。”林晓棠低声说,“第一批民宿体验,我想请她。”
陈默没反对。
第二天一早,捐赠的人更多了。有人送来旧书,说能给孩子建闯览角;有人拿来铁皮箱,说是防水防潮能存工具:连村西头的聋哑老人都来了,用手比划着,把一叠毛线递到林晓棠手里。
林晓棠看不懂手语,王德发过来帮忙翻译;“她说,织毛衣,冬天给工人暖手。”
林晓棠眼眶一下子红了,她把毛线抱在怀里,用力点头。
中午,赵铁柱带人焊了个铁架,立在新仓门口,分上下三层,贴上标签:建材类、日用类、待定类。大家自觉分类摆放,秩序井然。
陈默站在仓库门口,手里拿着刚更新的台账。阳光照在纸页上,字迹清晰。他抬头看工地,模板已经重新加固,钢筋绑扎整齐,工人们低头作业,没人喧哗。
李二狗从高处下来,走到他身边,低声说:“西侧脚手架,昨晚我查了,没问题。”
陈默把台账递给他:“你看看,有没有漏记的。”
李二狗接过本子,翻到最新一页。他的手指在“胶鞋八双”那一行停了停,没说话,把本子还了回去。
陈默没接,只说:“明天开始,台账交你保管,行不行?”
李二狗猛地抬头。
陈默看着他:“你要是不愿意,就当我没说。”
李二狗嘴唇动了动,最后只吐出两个字:“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