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刚亮,山雾还没散尽,民宿门口的石阶上已落了一层薄灰。陈默站在大堂中央,手指快速翻过笔记本最后几页,确认昨晚写下的待办事项是否全部清空。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五点五十分。
“钥匙呢?”他问林晓棠,声音不高,却让原本安静的空间绷紧了一瞬。
林晓棠正蹲在前台抽屉前,手里捏着一串编号牌,眉头微皱。“三号房、七号房和亲子间……备甪钥匙没归位。”她站起身,白大褂袖口蹲到桌角,也没顾上拍打。
陈默立刻掏出手机拨通赵铁柱号码。电话响了两声就被接起,那也传来铁器碰撞的声音。
“工具房,我马上过去。”赵铁柱的声音干脆利落。
下到十分钟,他扛着工具箱出现在门口,裤腰间的鲁班尺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他从箱底抽出一把新配的铜钥匙,甩手扔给陈默:“咋儿收工时顺手锁了测试柜,忘了还。”
陈默接过,迅速插进对应卡槽。林晓棠则转身往厨房走,路上抓起围裙系上。“煎蛋按原计划二十个不够,现在来了六十多人,至少加十份。”
灶火很快燃起,油锅滋啦作响。她挽起袖子,亲手把蛋液倒进平底锅,一面成熟后利落的翻面。厨房里几名村妇见状也加快了动作,蒸笼掀开,米香混着野菜的气息扑出来。
六点整,第一辆车停在村口。
车门打开,一对夫妇带着孩子下车,行李箱轮子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声。他们沿着指示牌走向民宿,脚步略显迟疑。
陈默迎出门槛,脸上带着自然的笑意,“欢迎来到青山村。”
那男人愣了一下,随即露出轻松的表情:“真有人接啊?我以为得自己找房间。”
“不会让您迷路。”陈默接过行李,“咱们村讲究的是‘进门入亲至’。”
话音未落, 第二辆车又到了,接着是第三辆、第四辆。短短半小时内,七八台车陆续到达,有家庭团,也有背着相机的年轻游客。人群开始在门前聚集,交谈声、笑声混成一片。
林晓棠快步走向前台,拿起手写的入住表。“人太多了,登记不过来。”
王德发拄着拐杖从侧屋走出来,肩上搭着算盘布袋。他没说话,径直坐到前台后方的小凳上,拉开算盘,左手翻开登记簿。
“先报人数,再分房。”他开口,语气平稳,“名字回头补,现在只求快。”
他一边听一边拨珠,手速惊人。每登记一组,就在纸上写个编号,递给对方一张纸条。“凭号进房,钥匙挂在门后挂钩上。”
林晓棠立即配合,在走廊贴出临时分区图:左侧为家庭房,右侧为双人房,后院竹屋留给摄影团队。她又叫来五个年轻村民,每个负责一个区域引导。
“记住,别说话。”她叮嘱,“客人问什么答什么,不清楚的就说‘我去问问’。”
赵铁柱带着施工队工人们搬着行李上下楼,汗湿了半边衣裳也不停歇。有个孩子嚷着要住“能看见山尖的房间”,他笑着应下,扛着两个箱子就往阁楼走。
中午前,所有客人都安顿下来。
可麻烦才刚开始。
一位母亲抱着小孩冲向前台,脸色涨红:“你们这床太硬了!孩子才四岁,睡一夜肯定难受!”
林晓棠立刻上前查看情况,发现儿童床确实按成人标准铺的。她二话不说,转身回库房取出加厚棉垫,又翻出一个手工缝制的布老虎。
“我们马上换床垫。”她说,“这个送小朋友,陪他睡觉不害怕。”
那位母亲愣住了,语气软了下来:“我不是……就是担心他不舒服。”
“该我们想周全。”林晓棠笑了笑,亲自跟着保洁员去房间更换。
另一边,三个背着长焦镜头的三个年轻人误入后山禁地区域,踩进了刚播种的药草田。陈默接到消息赶过去时,他们正蹲在地上拍照,脚边泥土被踩得松塌。
他没有责备,而是站在田埂上说:“这片种的是黄精,三年才能采收。你们要是感兴趣,我可以带你们去看成品——还有村里老人怎么炮制药材。
三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个收起相机:“你不说我们真不知道……能带我们走一圈吗?”
“当然。”陈默点头,“但得先把鞋底的泥清理干净。”
他领着他们绕道竹廊参观,顺口讲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一行人听得认真,临走时主动提出要把照片无偿提供给民宿做宣传。
下午三点,阳光斜照进庭院。
王德发坐在树荫下的小桌旁,面前摊着收支单。他用铅笔一笔笔记下今日收入,算盘珠子轻响,节奏稳定。最后一笔落下,他盯着数字看了几秒,嘴角微微牵动。
“净入八千两百元。”他低声自语,“开门第一天,没陪。”
赵铁柱蹲在配电箱旁抽烟,烟头快烧到滤嘴才掐灭。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仰头问东问西 。
“叔叔,房子是你盖的吗?”
“梁是怎么架上去的?”
他咧嘴一笑,从裤腰抽出鲁班尺比划:“看见这红线没?差一寸都不行。”
孩子们瞪大眼睛,伸手想摸那把刻满痕迹的尺子。
暮色渐起时,晒谷场上摆了几张长条桌,桌上放着粗瓷杯和热茶。村民们自发搬来板凳,邀请游客坐下聊天。有人讲老故事,有人唱山调子,笑声不断。
林晓棠坐在台阶上,手里留着几张游客留下的反馈卡片。她一张张看过,指尖在“希望增加亲子活动”那句话停留片刻,抬眼看向陈默。
他正站在前廊边缘,笔记本摊开在膝上,写着“首日问题汇总”:钥匙管理混乱、早餐预估不足、 导览人员缺乏培训……
听到脚步声,他抬头。
林晓棠望着他,嘴唇动了动,轻声说:“他们真的
“钥匙呢?”他问林晓棠,声音不高,却让原本安静的空间绷紧了一瞬。
林晓棠正蹲在前台抽屉前,手里捏着一串编号牌,眉头微皱。“三号房、七号房和亲子间……备甪钥匙没归位。”她站起身,白大褂袖口蹲到桌角,也没顾上拍打。
陈默立刻掏出手机拨通赵铁柱号码。电话响了两声就被接起,那也传来铁器碰撞的声音。
“工具房,我马上过去。”赵铁柱的声音干脆利落。
下到十分钟,他扛着工具箱出现在门口,裤腰间的鲁班尺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他从箱底抽出一把新配的铜钥匙,甩手扔给陈默:“咋儿收工时顺手锁了测试柜,忘了还。”
陈默接过,迅速插进对应卡槽。林晓棠则转身往厨房走,路上抓起围裙系上。“煎蛋按原计划二十个不够,现在来了六十多人,至少加十份。”
灶火很快燃起,油锅滋啦作响。她挽起袖子,亲手把蛋液倒进平底锅,一面成熟后利落的翻面。厨房里几名村妇见状也加快了动作,蒸笼掀开,米香混着野菜的气息扑出来。
六点整,第一辆车停在村口。
车门打开,一对夫妇带着孩子下车,行李箱轮子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声。他们沿着指示牌走向民宿,脚步略显迟疑。
陈默迎出门槛,脸上带着自然的笑意,“欢迎来到青山村。”
那男人愣了一下,随即露出轻松的表情:“真有人接啊?我以为得自己找房间。”
“不会让您迷路。”陈默接过行李,“咱们村讲究的是‘进门入亲至’。”
话音未落, 第二辆车又到了,接着是第三辆、第四辆。短短半小时内,七八台车陆续到达,有家庭团,也有背着相机的年轻游客。人群开始在门前聚集,交谈声、笑声混成一片。
林晓棠快步走向前台,拿起手写的入住表。“人太多了,登记不过来。”
王德发拄着拐杖从侧屋走出来,肩上搭着算盘布袋。他没说话,径直坐到前台后方的小凳上,拉开算盘,左手翻开登记簿。
“先报人数,再分房。”他开口,语气平稳,“名字回头补,现在只求快。”
他一边听一边拨珠,手速惊人。每登记一组,就在纸上写个编号,递给对方一张纸条。“凭号进房,钥匙挂在门后挂钩上。”
林晓棠立即配合,在走廊贴出临时分区图:左侧为家庭房,右侧为双人房,后院竹屋留给摄影团队。她又叫来五个年轻村民,每个负责一个区域引导。
“记住,别说话。”她叮嘱,“客人问什么答什么,不清楚的就说‘我去问问’。”
赵铁柱带着施工队工人们搬着行李上下楼,汗湿了半边衣裳也不停歇。有个孩子嚷着要住“能看见山尖的房间”,他笑着应下,扛着两个箱子就往阁楼走。
中午前,所有客人都安顿下来。
可麻烦才刚开始。
一位母亲抱着小孩冲向前台,脸色涨红:“你们这床太硬了!孩子才四岁,睡一夜肯定难受!”
林晓棠立刻上前查看情况,发现儿童床确实按成人标准铺的。她二话不说,转身回库房取出加厚棉垫,又翻出一个手工缝制的布老虎。
“我们马上换床垫。”她说,“这个送小朋友,陪他睡觉不害怕。”
那位母亲愣住了,语气软了下来:“我不是……就是担心他不舒服。”
“该我们想周全。”林晓棠笑了笑,亲自跟着保洁员去房间更换。
另一边,三个背着长焦镜头的三个年轻人误入后山禁地区域,踩进了刚播种的药草田。陈默接到消息赶过去时,他们正蹲在地上拍照,脚边泥土被踩得松塌。
他没有责备,而是站在田埂上说:“这片种的是黄精,三年才能采收。你们要是感兴趣,我可以带你们去看成品——还有村里老人怎么炮制药材。
三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个收起相机:“你不说我们真不知道……能带我们走一圈吗?”
“当然。”陈默点头,“但得先把鞋底的泥清理干净。”
他领着他们绕道竹廊参观,顺口讲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一行人听得认真,临走时主动提出要把照片无偿提供给民宿做宣传。
下午三点,阳光斜照进庭院。
王德发坐在树荫下的小桌旁,面前摊着收支单。他用铅笔一笔笔记下今日收入,算盘珠子轻响,节奏稳定。最后一笔落下,他盯着数字看了几秒,嘴角微微牵动。
“净入八千两百元。”他低声自语,“开门第一天,没陪。”
赵铁柱蹲在配电箱旁抽烟,烟头快烧到滤嘴才掐灭。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仰头问东问西 。
“叔叔,房子是你盖的吗?”
“梁是怎么架上去的?”
他咧嘴一笑,从裤腰抽出鲁班尺比划:“看见这红线没?差一寸都不行。”
孩子们瞪大眼睛,伸手想摸那把刻满痕迹的尺子。
暮色渐起时,晒谷场上摆了几张长条桌,桌上放着粗瓷杯和热茶。村民们自发搬来板凳,邀请游客坐下聊天。有人讲老故事,有人唱山调子,笑声不断。
林晓棠坐在台阶上,手里留着几张游客留下的反馈卡片。她一张张看过,指尖在“希望增加亲子活动”那句话停留片刻,抬眼看向陈默。
他正站在前廊边缘,笔记本摊开在膝上,写着“首日问题汇总”:钥匙管理混乱、早餐预估不足、 导览人员缺乏培训……
听到脚步声,他抬头。
林晓棠望着他,嘴唇动了动,轻声说:“他们真的